小说观念是小说思想的核心,它回答小说是什么(本体论)和做什么(功用论),并指导小说怎么做(创作论)和怎么读(批评论)。本成果从中国文化本位出发,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客观地探讨各个时代的小说作者、小说文体、小说观念的存在形态,探讨具体学者对于小说概念的实际见解,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之间的传承、演进、变异和重组,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有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理解。全书分为四编二十五章,每编围绕一个主题或观念类型,按照中国小说观念发展的客观实际,清理出基本历史线索;每章则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小说观念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表达的真实内涵。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沈文倬(1917 2009),字凤笙,江苏吴江人。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经学家、礼学家。 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曹元弼先生专攻 三礼 之学,成为其关门弟子。 沈文倬一生勤于研读经典、勤于著述,但对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极为谨慎,直至八十余岁时才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著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仅收录论文14篇,却在当时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沈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存藏于其手稿、批校中。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本书对唐五代两宋所有词调予以全面梳理归纳,考定每一调的来源和文化属性,呈现每一调在唐五代两宋的使用情况;从词调音乐结构与词体语文形式相协的原理,将每调第一首词作 原型 按句型结构划为 始词 变体 两大类;汇总每一调所有作品,对 始词 体作品的 增减字 和 变体 的形式差异再加归纳分类,以切实呈现词体的基本程式构架与细 节的演变。本书是一部以唐五代两宋所有存世词作为考辨对象的词调体式源流谱,全面呈现了唐五代两宋词体演变的全貌与历史轨迹,为当代学界的词体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 对词的文学母题和风格演变的研究具有基础资料的意义。
明代文学既是对元代文学的承续,也是对清代文学的开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以往各时代相比较,在世俗化激发下的雅俗文化互动是明代文学的显著特证之一;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的联姻,是明代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本套丛书还:《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宋元明清以降, 文以载道 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 文章 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 古文 视为一个 语言-知识共同体 ,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 文体秩序 ,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 知识秩序 的一种重要力量。
《唐诗三体家法》是南宋周弼以 诗法 为中心编辑的一部唐诗选本,选诗偏重中晚唐诗。该选本产生后,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汉文化圈影响极大。《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 评》是《唐诗三体家法》的第一次点校、考证和汇评,以台湾藏元刊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精心校勘,考证诗作,全面汇辑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评注,并增加了详实的补注,集注集 评,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完善、全面、精审的 定本 ,为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唐诗的传承与接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清代诗学依托于学术色彩浓厚的思想史背景,对整个古典诗学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梳理,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总结时期。本书作为《清代诗学史》的*卷,内容包括鸟瞰整个清代诗学文化性格和历史特征的导言以及论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诗学的六章正文,既有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相比前人以单一的观念史视角考察清代诗学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诗学文献的细致梳理,融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体,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对后期诗学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全书展现的丰富的诗学现象和理论内容,足以改变学界有关中国诗学的文化 特征及理论品格的一些成见,有助于反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为建设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 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 进入过程 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苏轼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家之一。是评点的重点对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2006年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明清时期未刊文学 评点的整理与研究 (06JJD75011-44005)的子课题,《苏轼诗文汇评》收录的六十余种评点本都是之前从未刊刻的本子,本书是苏轼诗文未刊评点文献资料的集成 式汇编,辑录明清以来未经整理刊刻的苏轼诗文评点六十余种,保存了大量原始的、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评点文献为解读苏轼诗文提供了新的文献和路径,扩大了苏轼诗文的研究视 野,丰富了文学批评史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 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 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 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
本精选文集遵循红学学科结构的内在逻辑,以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思想与艺术、 人物、红学史为 五个单元,共计3卷。从《红楼梦学刊》办刊 40年发表的4000余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展示红学发展的历程,这次编选的文集是从事红学研究的阶梯, 彰显了 学术规范,是红学研究者和《红楼梦》 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卷):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本书是为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办四十年精选文集的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卷,代表了相关红学研究各个时期的学术成果。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二卷):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本卷为 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部分,计33余篇,40余万字。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三卷):红学史论 :本书是《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精选文集中的一卷,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艺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本书在以 史 为主要线索的基础上,以文艺学思潮为主体安排章节结构。本着历史和逻辑兼顾的原则,对于那些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文艺学思潮,即便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也安排在同一章节,以突出这一思潮的完整和发展变化脉络。全书共分二十八个专题。作者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清晰梳理各种文艺学思潮的基础上,分析了文艺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力求全面而有条理地呈现文艺学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 文化大革命 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历史过程描述之上,而是以问题为纲,选取七十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努力做到以论带史,以论见史,深入这些论争的内部进行资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不仅对这七十年文艺理论的历史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对新时代建设新的文艺理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 史 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现代价值内涵与自身形式规定性,即为 论 的阐释,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讽喻 是欧美文学史上最具原创性、整体性和延续性的核心概念之一,至今仍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与研究。讽喻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彰显着欧美文学的文化底蕴、艺术创新和语言特征。 本书系统考察讽喻传统的孕育与起源、发展与兴盛衰落与复兴,细读《伊利亚特》《奥德赛》《神曲》《鲁滨孙飘流记》《红字》《序曲》《都柏林人》《拍卖第四十九批》等16部经典作品,阐释斐洛、奥古斯丁、柯勒律治、本雅明、保罗 德曼、詹姆逊等13位理论家、批评家的讽喻理论命题,将讽喻传统的理论演进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从讽喻传统这一独特视角对欧美文学进行整体阐释。
《秦汉文学纪事》搜集与文人有关的逸闻轶事,凡16卷,收作家八百余人,主要按照文人生卒年顺序排列,意图通过梳理该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学术交往、学术兴趣、学术或文学作品等,分析文人在当时的学术与文学经历。辑录范围包括类书、选本、杂史、杂传,以及正史、总集、别集及其注疏文字,其他金石、墓志文字。体例卜前列原文、后附按语,参照以往的 文学纪事 着作,以 事 系文,以 文 系人,同时又有变化。 按语 考证部分不仅清理与文学有关的资料,而且分析材料中的文人心态、文人交游或交际关系、文人在社会与政治中的态度与表现.等等,同时对文人生卒、文学思想来源与影响、文本风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尽可能从文人、文学的历史现场,挖掘当时的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