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本书遴选了原著中的代表人物落笔,通过对于人物经历的详细分析,透析出原著作者意欲表现的人物主题性格,立意新颖,视角独特,颇有阅读价值。
本书撷取中国古代历史中在政治和 治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历史事实,对这些相关史实加以分析和探讨,从政治变革、反腐历史、人才与社会、民族与文化、历史与人民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提取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适合基层党建工作者阅读。 『历史是 的教科书,也是 的清醒剂。』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人们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人人一致,但历史对于现实的作用和影响,是人们都应该承认的。希望读者能在读这本书时悟到一些智慧。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兼剧作家、艺术理论家、思想者等多重身份的“新知识分子”,目前学界对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和泛文化领域。本书将其纳入美学的研究视野,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她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专题聚焦式的探讨。全书扣住桑塔格在小说创作、影像艺术和文论创作这三个创作领域来梳理其美学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进而认为其文艺创作中贯穿着对道德的思考和对艺术的思考,在整体性地“还原”桑塔格美学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以无原则批判的立场从语言、思想和存在三个维度对她的“形式论”、“新感觉力”和“风格论”的思想实质及其关系问题作出了分析,进而认为三者之间真实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生成的关系,切中了桑塔格思想本身,在学理表述上亦颇有哲学批判的格调。本书进而将风格、形式、新感觉力综合为一种结构,并
进入全球化语境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是现代化精神观照下突现出来的问题,有待于拓展和建构。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是很有成绩的,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扩大了我国文学研究的空间,显示了学术的开放和进步,但面对新的21世纪,如果我们把这一研究领域仅仅定义在文学范畴内的文本解读,或者是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历史的追踪,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将它放在当前新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研究这一特殊文学领域蕴含着的各种诗学问题,获得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来推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海外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流程,呈现出不同的状貌,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渊源,也有超越历史与国界时空的共同诗学话题,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有代表性文本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在异中识同,在同中探异,在
要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生活,涉及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有关道德、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对继承和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也很有意义。本书曾于1996年初版,多年来广受好评,不断重印,并曾获“全国 畅销书”称号。多年过去,为适应新的要求,图书内容和形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优化。本书主要内容涵盖了古人称谓、古代官职、天文历法、地理名胜、科举教育、风俗礼仪、饮食服饰等古代文化知识。注重资料性与实用性相统一,不仅可以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可靠的阅读参考,也适合大众阅读。
本书系武汉大学文学院“红烛”学术丛书之一。作者联系文论与现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立论,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中,我们如何走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和现实状况之于文学研究领域的冲突,重建自己的文学理论话语与体系这一问题。
诗三百篇成书中的时代精神为读诗四论之外的一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文中一节重要的考证,是指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聘鲁观周乐这一著名历史故事不可信,又根据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韩宣子不知郑诗,特请六卿赋诗“以知郑志”的记载,判断直到这一年诗三百篇还没有成为通行的定本。再根据孔子说到“诗三百”,断定诗经的成书年代,在韩宣子聘郑至孔子壮年之间。这部书完成的时候,时代精神正如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所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是民族主义高潮的时代,时代的使命是追求诸夏部族的团结,一致抵抗其它部族的侵略。诗经的编写体现了这一时代精神。这是对诗经的富于历史感的宏观解释。文本说:“了解诗三百篇以后,我们才能知道为什么中国诗人充满了苦难然而也具有坚强的
本书把文本与人本结合起来,通过文本分析认识20世纪作家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审美追求、思想和情感历程,分析作家整体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精神;通过对作家及整个知识界文化心理的分析寻找文本世界的主体依据,以深化对于文本世界的认识,达到对20世纪知识分子心灵世界和文化心理探讨的目的。
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赋》之中,其中追求“物、意、文”的高度统一是其推崇的主要的创作原则,为此他主张文学创造要取法自然、汲取经典,力求达到“意物相称”;主张“尚巧贵妍”追求艺术形式美,实现“文辞逮意”;主张“意、文”创新,反对雷同。研究陆机的创作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金瓶梅》里边的人物,不是蝇营狗苟的市井无赖,就是务于床笫之私的庸俗妇女,通过透过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悲欢离合,让读者在认识这些人物彼此纠葛的同时,认识那个社会。作品剖析了《金瓶梅》中二十七个人物,可说是当时地主土豪阶层的写真图谱。 本书作者孟超 (1902 1976),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东诸城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7年在武汉全国总工会工作。1928年在上海参与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参加左联,参与创办艺术剧社。1947年赴中国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戏剧编辑室主任。一生从事文艺活动,创办报刊并为之撰文。20世纪60年代,创作历史剧《李慧娘》。
厘清内外双重苦难对现当代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实际影响和意义究竟在哪里,是本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书揭示出了苦难人生的外在原因,还力图探寻作家内在原因造成的内在的缺陷,继而揭示他们自身和作品中的人物选择的直面苦难与超越苦难的方式,在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住现当代作家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启发,进而拓展“苦难”主题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领域。
“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是按照历史发展线索,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的大众普及读物。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重要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流派、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等,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精彩、*吸引力而又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大众丛书”的其中之一,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全书共分十二章,采用归纳、推理、判断这三种方式,分别对对周秦、两汉、魏晋、宋齐梁陈、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这九个历史时期的诗文、词曲、著作、文人等作了评论,略事衡量,旨在希望能对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