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 1627)、友人艾儒略(1582 1649)等的 文学 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 火星照耀美国 。 在这 漫长的现代 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 ? 文学史何为 ?这是一部在 世界中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明代文学既是对元代文学的承续,也是对清代文学的开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同以往各时代相比较,在世俗化激发下的雅俗文化互动是明代文学的显著特证之一;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的联姻,是明代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本套丛书还:《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
清代诗学依托于学术色彩浓厚的思想史背景,对整个古典诗学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梳理,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总结时期。本书作为《清代诗学史》的*卷,内容包括鸟瞰整个清代诗学文化性格和历史特征的导言以及论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诗学的六章正文,既有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相比前人以单一的观念史视角考察清代诗学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诗学文献的细致梳理,融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体,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对后期诗学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全书展现的丰富的诗学现象和理论内容,足以改变学界有关中国诗学的文化 特征及理论品格的一些成见,有助于反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为建设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本卷论述乾隆一朝诗学的流变,以诗坛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拨与对叶燮诗学的接受为逻辑起点,按时序展开六十年间诗学思潮的更替和消长,依次论述了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纪晓岚试帖诗学、袁枚性灵诗学、翁方纲学人诗学、桐城派诗学和高密派诗学的基本观念、理论创新、批评成就及其交互影响,在学问 性情的冲突、融合主题下辨认其主张的异同及对后来诗学的影响。全书秉持 进入过程 的学术理念,力求在历时性的观照中展开各派诗学的内部差异,使乾隆朝的诗学史在呈现其空前丰富性的同时,更显出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格局。总之,无论是对乾隆诗学的总体认知,还是对各家诗学的具体阐释和评价,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学界定论的全新论断。
《唐诗三体家法》是南宋周弼以 诗法 为中心编辑的一部唐诗选本,选诗偏重中晚唐诗。该选本产生后,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汉文化圈影响极大。《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 评》是《唐诗三体家法》的第一次点校、考证和汇评,以台湾藏元刊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精心校勘,考证诗作,全面汇辑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评注,并增加了详实的补注,集注集 评,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完善、全面、精审的 定本 ,为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唐诗的传承与接受,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 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 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 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
苏轼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家之一。是评点的重点对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2006年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明清时期未刊文学 评点的整理与研究 (06JJD75011-44005)的子课题,《苏轼诗文汇评》收录的六十余种评点本都是之前从未刊刻的本子,本书是苏轼诗文未刊评点文献资料的集成 式汇编,辑录明清以来未经整理刊刻的苏轼诗文评点六十余种,保存了大量原始的、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评点文献为解读苏轼诗文提供了新的文献和路径,扩大了苏轼诗文的研究视 野,丰富了文学批评史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精选文集遵循红学学科结构的内在逻辑,以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思想与艺术、 人物、红学史为 五个单元,共计3卷。从《红楼梦学刊》办刊 40年发表的4000余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展示红学发展的历程,这次编选的文集是从事红学研究的阶梯, 彰显了 学术规范,是红学研究者和《红楼梦》 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卷):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 :本书是为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办四十年精选文集的作者家世 版本成书卷,代表了相关红学研究各个时期的学术成果。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二卷):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本卷为 思想艺术 人物评论 部分,计33余篇,40余万字。 不惑之获:《红楼梦学刊》40年精选文集(第三卷):红学史论 :本书是《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精选文集中的一卷,选
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以抄本形式流传的时候,就已经附有评语,这就是由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所加的现在统称为“脂评”的批语。因为这些作评者是曹雪芹的亲友,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情况,所以批语中揭示了不少有关《红楼梦》写作背景、与曹家家世的关系、80回后的情节等等内容,这些批语对读者加深理解小说内容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评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评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 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评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以甲戌本为底本, 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列藏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以上版本基础上,或参校其他脂本,或参考学者意见,做了必要的
沼野充义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1》是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系列的册,该书是由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本册内容收入了美国当代作家利比 英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伯特 坎贝尔、日本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饭野有幸、日本俄罗斯文学研究人龟山郁夫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传统文学、现代文学的变异以及日本文学本质特点展开,触及了夏目漱石创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树作品西化和回归日本、日本诗歌的本质意义、俄国文学在日本的影响等,此外还对日本文学如何步入当代化等问题给予了
《秦汉文学纪事》搜集与文人有关的逸闻轶事,凡16卷,收作家八百余人,主要按照文人生卒年顺序排列,意图通过梳理该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学术交往、学术兴趣、学术或文学作品等,分析文人在当时的学术与文学经历。辑录范围包括类书、选本、杂史、杂传,以及正史、总集、别集及其注疏文字,其他金石、墓志文字。体例卜前列原文、后附按语,参照以往的 文学纪事 着作,以 事 系文,以 文 系人,同时又有变化。 按语 考证部分不仅清理与文学有关的资料,而且分析材料中的文人心态、文人交游或交际关系、文人在社会与政治中的态度与表现.等等,同时对文人生卒、文学思想来源与影响、文本风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尽可能从文人、文学的历史现场,挖掘当时的学术信息。
《马曰琯马曰璐集》为清初扬州徽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诗文集。本书正文收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六卷、《嶰谷词》一卷,以清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马曰璐刻本为底本;马曰璐《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以清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刻本为底本,并参他本校异。作者另整理附录四种,依次为年谱简编、传记资料、酬唱集三种(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韩江雅集)、友朋酬赠。通过对 扬州二马 诗词创作及生平事迹的研究,一方面可定位其文学成就,一方面可以点带面,对清代前期徽商在东南地区的文学艺术活动有一个准确清晰的透视。
毕淑敏自选集 心理卷:包括《女心理师》(上下)《拯救乳房》《面对炎凉微笑》 《女心理师》(上下册)是毕淑敏救赎心灵系列小说的经典佳作。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并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拯救乳房》是我国由心理学家撰写的关于乳腺癌病人的心理治疗小说中的先驱,饱含人文关怀精神,不懈地深刻探讨癌症病人的精神尊严、爱与生命、人性完美等极话题,深入描写了病人独特的心路历程,引领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面对炎凉微笑》从8个方面探索心理问题: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突破心理困境、探索心灵奥秘、爱情婚姻亲子关系,以及女性的幸福秘方。这些散文大多反映现代人在重压之下造成心理伤害和精神迷惘
书写思想史,需要创新的思想,而思想史植根于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本书囊括了综合性的文明观照、先秦诸子发生学、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以及思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丰沛性,中华民族文化景观的丰美性。提出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拓展了思想文化史的空间。展开了一个既有本体性、又有开放性的宏观视野,形成一种深入文明史的思想史。
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 史 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现代价值内涵与自身形式规定性,即为 论 的阐释,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文心雕龙通论(上中下)》是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系统研究”的结项成果,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三册。上编侧重于《文心雕龙》外缘系统联系的综合研究,中编侧重于控引情源的“文心”运动的系统研究,下编侧重于制胜文苑的“雕龙”运动的系统研究。旨在通过对《文心雕龙》的历史文化解读、现代文化解读与世界文化解读,对百年来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红楼政经逻辑》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展现细节探讨。作者认为《红楼梦》呈现的是开国三代的故事,当时国家和社会处于强盛时期,更是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期。对家族而言,也是关键的时期,家族诗书转型成功,就能延续;转型失败,家族就走向没落。《红楼深宅博弈》主要对贾府这个大家族里面的宅斗博弈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贾家走向衰落时,内卷化的博弈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甚至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谁也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在人性层面写得极为深刻,提倡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修齐治平”的道理,告诫人们成大事,必须先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红楼财经传家》一书,作者从财经与传家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分为六章。第一章:财经之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