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空间转向 以多种方式被推至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瞩目的前沿,文学批评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文学在空间中的存在以及空间在文本中的呈现。2014年法国出版的《文学地理学》可谓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在书中为大家详细梳理了法国 文学空间 与 文学地理学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列举了多位重要学者关于 人文地理 地理诗学 地理批评 虚构地理 等新型文学批评形式的创见和推动,以期用地理学的视角,帮助读者重拾长期被忽视的小说与空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的骄傲。东坡的身上,有李白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的忠义气,有陶渊明采菊东禽的悠然情怀,有白居易直言敢谏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人格传承先贤、融汇各家而又自出机杼。 一直以来,士大夫们都渴望拥有理想的君子人格,文化昌明的大宋让这种努力成为可能,东坡则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可爱东坡、伟大东坡。
南帆共挑选十个文艺美学的前沿问题,如文学与纯文学、文学史与经典、文学形式问题、叙事学问题、抒情文学问题、文类型问题、中外文论问题、几个主义之争、文学批评问题,等等,进行相对通俗的讨论,表述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特殊理解,书稿学术价值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本书从分析色情文学的话语体裁入手,将色情文学与已知的话语体裁作比较,分析其形成条件、语言机制。同时,历时性地研究了色情文学从文艺复兴以来的演变过程,深刻揭示了当今色情文学在新科技与女权主义双重影响下的转变。
《绚烂与宁静》是作家红柯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西部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收集了作者2005年至2014年间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西部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所涉及的地方多是作者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出作者对其怀有深厚的情感,对其地域文化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感。另一部分记录的是作者对于黄河中上游各民族民间艺术的考察,涉及了民间的剪纸、刺绣、木雕、砖刻等。作者沿黄河走访了大量民间艺人,根据采访,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学艺过程和生活状态。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留存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文学、地理和后现代地方诗学》是当代欧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力著,研究主要针对当代文学的地方表征,借鉴了现象学、后结构和后殖民空间和地方理论,展示了文学如何有助于新的地理身份的形成。通过对塞缪尔 贝克特文本、法国郊区贫民窟小说和法国加勒比领地的后殖民原住民小说中的 居间 (entre- deux)空间研究,本书强调文学具有巧妙且有力地塑造读者对周围世界态度的功能,从而改变人们的视角,将这些地方作为明天生活方式的实验室,帮助人类克服现有居住模式的缺陷和人地关系的异化,寻找新生活新出路。
? 《月迷津渡》是语文界名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的作品,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小说的解读文章汇集。是继《名作细读》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于2012年3月初版,2013年1月重印,本次是对该书的再版修订。
纪德君编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承等需要而产生的;通俗小说的编刨,在不同程度上受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接受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还对通俗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清小说研究中流行的某些观点、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等进行了反思,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古往今来,人们容易被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击碎心灵。 这种体验,不仅是一瞬间,更是永恒;不只是个人感受,更是万人共鸣。这正是文艺存在及重要的原因。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文学之用》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书,是《新文学史》主编芮塔 菲尔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学理又好读的文字,直击 文学、艺术这一神秘的虚构行为 与读者、现实世界产生的关联,探究 文学、艺术如何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发生改变 。《文学之用》抱着这样的使命出发,并提供了四种思路,为学术意义上的 文学之用 与普通读者日常阅读的 文学之用 架起桥梁。 书中,作者穿搜于福柯、本雅明、韦伯、詹明信、奥斯汀、《千与千寻》、希腊悲剧 在思想与具体作品之间逡巡,在历史经典与当下创作之间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