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周作人自编集两种:《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学以及儿童文学素为周作人所关注,被他称为“一种特别的文学活动”。这方面的成就以及观点主要反映于《儿童文学小论》,大多涉及童话和儿歌,既富有研究价值,又颇具天真童趣,值得反复品读。《中国新文学源流》是周作人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的系统总结之作,说理透彻,文笔精妙,身为中国的读书人,不可不细读之。
《冰心散文集》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 " 五四 " 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 : 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 " 冰心体 " 语言。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为我国文艺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公约守则用书。该书从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建设委员会章程等出发,就各文艺协会文艺工作者如中国戏剧工作者、中国电影工作者、中国音乐工作者、中国美术工作者等的职业道德、自律、行为守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纪德君编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承等需要而产生的;通俗小说的编刨,在不同程度上受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接受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还对通俗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以及明清小说研究中流行的某些观点、存在的分歧或争议等进行了反思,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戏剧艺术的教程。作者身为中国位戏剧专业博士,长期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以其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扩容了他在十年前于台湾出版的《话剧结构新探》作为给中国大陆戏剧教育的课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理论性图书,本书以专业、客观、全面为特色,对于正在研究戏剧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推荐的。
春秋战国的长期混乱结束于秦的统一,秦朝强盛而短暂,秦末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在政体上对秦多所承袭,但其立国精神却是承袭三代尤其是西周初年的;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乱结束于隋,隋也强大而短暂,隋末群雄并起局面中建立起来的唐王朝所处时代特点近似于汉。唐王朝为避免魏晋至隋短祚王朝的命运,把目光投向汉朝,把汉朝作为建政的楷模。对汉代文化的重视,对汉朝的向往,是唐朝创造繁荣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唐朝与汉朝中间相隔数百年,唐朝对汉代的传承主要是文化精神,与唐代文学有关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唐人对汉人在知识结构上的继承;其二,汉代文化精神对唐代文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其三,汉人的行为方式对唐代作家行为方式的影响
安立志编著的《薛蟠的文学观》是“四方风杂文文丛”之一。《薛蟠的文学观》一方面就“红”说“红”。即通篇只对《红楼梦》的事件或情节进行分析或解读,现实事件或情势未着一字,虽然文章主旨稍显隐晦与曲折,读者自可体到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借“红”说今。文章借用某些现实事件或时尚提法作为引子或由头,而分析的对象与主体却是《红楼梦》的人物与情节。这类文章的主旨较前者略微明显或浅露,目的在于提示文章宗旨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评价与分析。以“红”证今也是本书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以当今社会的现象或事件作为分析主体,《红楼梦》的事件或人物只是作为分析工具或材料陪衬。这类的文章较少,但也算其中之一类。
作者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出版本书。全书论述了中国戏曲的形成、唐宋间的戏曲状况、明清传奇和乱弹以及皮黄戏的勃兴等,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首先提出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
《文史哲丛刊》主要收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精品力作(个别专集兼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章),按专题的形式结集出版。本书收录了丁玲、李希凡、孙范今等26位名家学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学及其研究在走向现代进程中的艰辛和执着追求。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兼剧作家、艺术理论家、思想者等多重身份的“新知识分子”,目前学界对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和泛文化领域。本书将其纳入美学的研究视野,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她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专题聚焦式的探讨。全书扣住桑塔格在小说创作、影像艺术和文论创作这三个创作领域来梳理其美学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进而认为其文艺创作中贯穿着对道德的思考和对艺术的思考,在整体性地“还原”桑塔格美学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以无原则批判的立场从语言、思想和存在三个维度对她的“形式论”、“新感觉力”和“风格论”的思想实质及其关系问题作出了分析,进而认为三者之间真实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生成的关系,切中了桑塔格思想本身,在学理表述上亦颇有哲学批判的格调。本书进而将风格、形式、新感觉力综合为一种结构,并
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是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纽带。在不同语言转换的背后,人们增加了理解和信任,科学和技术为更多的人造福。翻译研究是对翻译工作的概括和提炼,为翻译实践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有效的指导。翻译研究中的哲学取向从哲学思想出发透析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人与文本的深层互动。翻译哲学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增强了翻译研究的深度,为已有翻译研究模式注入新的理念。不论是在西方理性主义古典哲学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还是20世纪哲学“语言论转向”时期,语言与哲学一直是人们不断探寻的话题。罗素、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德里达、奎因、哈贝马斯等哲学大师都曾从哲学角度对翻译作过精辟的论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素养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在历代文化典籍中。国学经典浩如烟海,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广大青少年学生时力有限,常望而生畏。学生需要阅读经过整理的、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书篇,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涵养传统道德,提高语文素养。 《新编学生国学丛书》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整套丛书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需要,规范文字,校订勘误,专为当代学生提供课外自读之用。 丛书原名《学生国学丛书》, 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之子系。(1926年至1948年期间陆续出版) 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 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30册。丛书名更名为《新编学生国学丛书》。 基本保留
《水浒传》作为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本书遴选了原著中的代表人物落笔,通过对于人物经历的详细分析,透析出原著作者意欲表现的人物主题性格,立意新颖,视角独特,颇有阅读价值。
进入全球化语境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是现代化精神观照下突现出来的问题,有待于拓展和建构。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是很有成绩的,这一领域的丰硕成果,扩大了我国文学研究的空间,显示了学术的开放和进步,但面对新的21世纪,如果我们把这一研究领域仅仅定义在文学范畴内的文本解读,或者是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历史的追踪,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将它放在当前新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研究这一特殊文学领域蕴含着的各种诗学问题,获得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来推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海外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流程,呈现出不同的状貌,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渊源,也有超越历史与国界时空的共同诗学话题,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有代表性文本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在异中识同,在同中探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