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杂志社推行的新韵韵书。该书将韵部按汉语拼音排序,查找方便。另外,本书还收录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宽韵(通用韵)》、《中原音韵》,同时还编纂了《平声字中原入声字表》,是国内*本 五韵俱全 的诗词工具书。 1.全面。除正文《中华新韵(十四韵)》以外,本书在附录中收录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宽韵(通用韵)》、《中原音韵》,同时还编纂了《平声字中原入声字表》,是国内*本 五韵俱全 的诗词工具书。 2.准确。本书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佩文韵府》、《诗韵合璧》、《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书逐字进行了校订。 3.方便。本书为64开的袖珍本,便于携带;韵部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进行排序,使用方便。
《杜牧诗词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名家 菁华赏析》八十首精选名诗,注释、题解、赏析等全 方位 的解读内容,深入浅出的赏析文字,活泼疏朗的内 文版面,精美典雅的装帧设计,《杜牧诗词赏析/中 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足以让读者在轻松 愉悦的阅读中尽情寻味晚唐诗人杜牧经典妙作的 俊爽壮拔之美,享受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 该书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代表性诗歌83首,逐篇进行赏析,提供了诗歌原文、诗人小传、注释、题解、赏析等内容。对难懂或生僻字词进行注释,从诗歌类别、创作背景、人际关系等进行解题,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每首诗进行赏析,完全满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读者的欣赏需求。
本书是近代中国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本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书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华夏文化史上,宋词作为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创造了文学史上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的词牌即为演唱时的调名。宋代是一个群星璀璨、文人辈出的黄金时代,因此宋词是两宋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本册以宋词代表人物的优秀作品为切入点,引出对于当时人物风貌、社会生活的叙评,能够对读者起到初步普及的作用。
元好问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活动,有一种矛盾的现象:他积极推荐鼓励其友人、门生担任蒙古政府的官职,并结交一些权贵,而自己却坚辞不出仕。继任其父耶律楚材为蒙古中书令的耶律铸曾多次写信并派人招致元好问。元氏回信说: 断不敢往。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元好问鼓励儒者做官,是为了行儒道;而他自己辞官不就,则是为了尊儒道。道尊则易行,道行则益尊。同时,他不做蒙古帝国的官,也是忠于金国、金君的表现。他的哥哥元好古就死于蒙军的屠刀之下。 1257年农历9月4日,元好问卒于河北获鹿,归葬于秀容祖坟(今忻州城南韩岩村),享年68岁。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极为自信,自许为李白、杜甫一流,而在秦观、晁补之、贺铸、晏幾道诸人之上。其《天涯山》云: 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人称 柳七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为他一生官职卑微,《宋史》、《东都事略》都没有给他立传,连清人陆心源作的《宋史翼》都没有关注到此人,所以关于他的生卒年,便成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直作为大学文科教材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版)说他约生于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约卒于1053年(宋仁宗皇祜五年)。如果此说大致符合史实,柳永大概活了六十六七岁,在那个时代,算是得终天年了。何况他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早梅芳 海霞红》等词若真是投献给孙沔的,那么他至少应该活到嘉祜元年(1056),到了 古来稀 的年龄。他父亲叫柳宜,五代十国时曾为官于南唐,人宋后,终官工部侍郎。柳宜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名叫三复,老二名叫三接,三变是
本书出版于1938年,是现代赋学研究领域中的部汉赋专论,分十章论述了词赋之释义、源流、作用,并联系当时的政治、文化、风尚等社会状况阐发汉赋的发达、变迁及盛衰之原由,首将汉赋分为摅情类、骋辞类、记事析理类三种。
温婉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是这本书*的特点,也是*的看点;作者以细致的解析,细腻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对于《诗经》一书中各地民歌“国风”的阅读感悟,对于读者了解《诗经》、喜爱《诗经》的读者有锦上添花之妙
《国学经典:李贺诗集》在群星璀璨的唐诗天空中,李贺是卓异的一颗。虽然上天只赐予他二十七年的短暂生命,但是千百年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却像恒星那样一直闪耀着熠熠光芒。
本书收入敦煌民间无名氏词3首,唐五代李白、张志和、刘禹锡、自居易、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14位作者词40首,两宋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等34位作者词107首,合计150首。本书导读为唐宋词发展概述。正文部分包括作者简介、词作、注释、简析、选评及附录6部分。注释部分不回避疑难字词,而且言必有据。选评部分是从50余种词话(以唐圭璋《词话丛编》为主)、10余种诗话和宋代笔记中遴选出近500条精警、深刻、有助于学习的评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教材,还可用于中文系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供古典诗词爱好者阅读、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流的文化人,性情高逸,诗文俱佳。他的诗纯净自然,历代文人流连其间,并得到足够的抚慰。陈玉圃编著的《读诗陶渊明》精选陶渊明的三十首诗,通过品读,使读者了解陶渊明的情趣与修养,引领读者走近杜甫的诗境,体会他的文化追求,以见贤思齐。书中配有陶诗的书法。
《全唐诗》是一个美不胜收的诗歌宝库,其中充满浩如繁星的传世瑰宝。然而,每个时代都出于各自的需要编选诗集,比如科考时要用律诗绝句,所以《唐诗三百首》中李贺的诗就一首不选,以致那么多的好诗妙句尘封在《全唐诗》中,犹如一颗颗明珠沉睡在泥沙里,不为人知。作者江湖夜雨深爱唐代文化,在《全唐诗》中浸淫多年,选取其中近百篇不为人知的绝妙诗篇,将作者的身世、当时的社会、诗歌的意境、被埋没的原因一一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从未读过的唐诗的美。
以现代的摄影图像来配唐代的名诗,在出版界还是首次。如果说,历代画家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来对作为谜面的诗歌提出了一种图像式的解答,那么我们看到,这种寻求谜底的冲动甚至激情,在一些当代摄影家的心头仍然挥之不去。而且在现代目光的观照下、现代技术手段的表现中,获得的谜底,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意味,其与谜面之间的特有张力,使得我们不禁要对已有的配图做出新的审视。就这点言,唐诗之与当代摄影,宋词之与古画,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配图方式,已经构成了一种缤纷和错杂的对照。 然而在唐诗摄影版中,我们还可以走向另一种对照式阅读思路。在图像与诗歌互为诠释时,所附的历代评点,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诠释方式,这样,在打开本书时,不但我们的感官世界有了一种近乎于全息式的享受,而就听觉来说,在感性的诗歌与理性诠释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先秦到当代,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世纪初诞生的现代新诗,各类诗歌异彩纷呈、浩如烟海。 诗歌是文学的精髓,极富生命力的中国诗歌,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 编者在编选本书的过程中,力求拣选寓意深刻、诗意浓郁、形象鲜明、好读好记的作品,并保证入选诗词含有传世名句。至于诗歌赏析,编者以为文字只可点到为止,更多的诗境诗意要让诗歌欣赏者自己品味。 本书精选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精选了最经典的先秦、两汉的歌赋和魏晋以来的诗词曲,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诗歌。 你能体会到中华上下五千年诗歌文化:先秦《诗经》的天真与烂漫、魏晋南北朝的文采与风流、唐诗的大气与华丽、宋词的婉约、宋词的婉约与哀愁、元曲的荡漾与曲折以及明清诗词的清甜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