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体、全面地向读者展现了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光彩。收入毛泽东诗词总量多达七十八首(一些不严肃的出版物所收入的非毛泽东诗词作品及毛泽东所写的非诗词类韵语一概不取),纳入了现在已经公开披露并经严谨考证的所有毛泽东诗词,比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还多收入十一首,首次公布部分毛泽东诗词手迹;故而说它是收录毛泽东诗词非常完备的一个版本。该书注释兼顾不同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详细准确,对所有典故,包括语典和事典,力求注明出处和注出原文;对难懂的或解读有分歧的诗句,增加了串讲。该书考辨对诗词本身、产生背景、手稿版本等进行了周密的梳理,提供了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新线索、新思路。赏析部分均由毛泽东诗词研究领域内专家撰文,系统地向读者解读、剖析了毛泽东诗词的深层含义。
西南联大校园诗诞生于一个跑警报、泡茶馆和思想自由、学术开放的特殊文化语境,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校园诗人群把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引进中国新诗,在暗黑重压下坚定而自信地歌唱自由、苦难和土地,拷问自我的矛盾灵魂,成为现代诗学与中国泥土融合的支点,促使中国新诗现代化,创造了中国新诗的高峰。西南联大校园诗是凝聚的、沉厚的、具有雕塑的力,其思考深度是中国现代诗的高峰状态。 本书汇编来自西南联大师者6家(如闻一多、冯至、卞之琳、沈从文、李广田、燕卜荪)、学生18家(穆旦、马逢华、王佐良、叶华、沈季平、杜运燮、何达、杨周翰、陈时、周定一、罗寄一、郑敏、林蒲、赵瑞蕻、俞铭传、袁可嘉、秦泥、缪弘)诗歌共300多首,其中完整收录写于当时的五部珍贵诗集:冯至的《十四行集》、卞之琳的《慰劳信集》、杜运燮的《诗
目 录(第 辑) 序一 许渊冲 序二 铁凝 遇 见 朗读者 濮存昕 朗读文本 老舍《宗月大师》 朗读者 蒋励 朗读文本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叶芝《偷走的孩子》 朗读者 柳传志 朗读文本 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 朗读者 周小林殷洁 朗读文本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朗读者 张梓琳 朗读文本 刘瑜《愿你慢慢长大》 特别嘉宾 许渊冲 朗读文本 无名氏《诗经小雅·采薇》 莎士比亚《如愿 人生七阶》 莎士比亚《哈梦莱》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 毛泽东《沁园春·雪》 陪 伴 朗读者 杨乃斌 朗读文本 冰心《
......
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用十年时间准备,重返东北三省作为伪满洲国存在的那十四年(1932—1945),在七十万字的篇幅里,迟子建秉承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写作理念,形式上采用编年体,让纷繁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恰当的年份浮出水面,让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具象可观。全书出场人物有上百位,从“康德皇帝”溥仪到抗日将领杨靖宇,从俄国商人到日本“满洲移民”,从婉容福贵人到影星李香兰,但是贯穿全书却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迟子建以从容的笔调,描摹着他们在那段岁月中的生活,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他们真挚缤纷的情感世界,而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在他们的故事里得以完整的重现。
两千年来,一个古老的组织誓言保守人类起源的秘密,竭尽全力寻找一个自远古时代便已存在的宿敌,这个庞大的威胁具有消灭人类族群的邪恶力量, 而所有一切物种本质谜团的线索,都指向失落的神话之城亚特兰蒂斯 从事自闭症研究的遗传学家凯特,无意中发现智人突变转化的关键要素 亚特兰蒂斯 ,竟也是1918年杀死全球五千万人超级传染病西班牙流感的始作俑者,却因此莫名遭到神秘组织伊麻里的追缉。 在地下反恐探员大卫的协助下,两人发现伊麻里掌握人类自古至今的历史进化秘密,与其背后的恐怖动机。原本互不信赖的凯特和大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携手合作,一起解决这桩危及全世界的跨国阴谋,而亘古以来关于人类进化的*谜底也即将揭开。
本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研究新诗语境的意义在于,在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的同时,以一种求真态度回到新诗“起源”,回到新诗生成和发展的复杂情境。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目的不是要建立全面而宏达的体系,而是从新诗的历史与现象中拈出一些问题,往往由一个极小的剖面进入后展开思索和分析,穿越繁多材料,以自如的文字表达力图达到福柯所说的境界:“给一部作品、一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的惊雷登场是一次集体性诗歌 爆炸 事件,在多元化时代语境中日益繁盛并不断完成诗学省思,在 性别 与 超性别 写作、日常经验和潜意识表达、智性对现实或历史的介入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并与当代思潮和世界诗歌形成对话与互动。 本书选取灰娃、郑玲、舒婷、王小妮、翟永明、蓝蓝等极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女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勾勒当代女性诗歌的动态发展历程。本书立足多元文化场域,细剖文本肌理,通过 显微镜 式的经典诗作细读,勘察女诗人如何高扬女性的主体意识,书写个体或家族的命运,探访灵魂秘境、寻踪身体的现代性想象,完成从自我审视到自我塑造及释放的变化。 本书创辟了中国女性诗歌史的撰写体例,用诗性语言消解文学史(或诗歌史)规范性叙述机制所带来的枯燥及艰涩,以生动的研究体
这是一场横跨千年的对话,这是一部传承文明的盛典。一千多年前,杜甫从远方长途跋涉来到蜀地,让肉身和灵魂都找到“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之所在。当代名家阿来以深厚的文学功力将杜甫与成都诗的关系娓娓道来,品味杜甫是如何与成都历史、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相遇往返,从而成就杜甫的成都诗、成就杜甫诗中的成都,绘就一幅蔚为大观的中华文化诗意画卷。
越南历代重视诗歌,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本书翻译过程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让历代优秀的越南诗人走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探讨两国文化更广 泛更深远的交流与影响。与中国一样,越南也是诗歌王国,千百年来,越南古典文学乃至现代文学重要的作品大都是用诗歌写成。越南诗歌历史悠久,诗歌文字载体主要有汉文、喃文和现代拉丁字母文字三种,在特定的阶段,法文和英文也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文字载体之一,诗歌风格亦丰富多彩。
《这边风景》是王蒙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同时也反映了汉、维两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关爱。本书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由作者本人新近修订增补,收录诗人灰娃于 文革 中身患精神分裂症始,48年写作生涯的自选诗歌65首,辅以作者回想幼年本真田园生活的散文选篇,展现诗人传奇的成长背景、灵感历程和各个阶段的精神风貌。身处动乱洪流的中心,却又独立于学院的、主流的语术之外,灰娃的诗高度原创且有极强烈的个人风格,诗人赤子之心与直觉的漫天驰骋的想象有一股超脱现实时空的强大野性。忧郁同时激昂,温柔同时倔强,如此本能且真挚的创作,使灰娃的作品拥有一种疗愈自我也医治、灵启他人的力量。
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是本社的品牌。它融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开创了中国辞书新品种。文学鉴赏辞典在中国出版界一度形成热点,成为有品牌效应和名牌品位、形成系列的精品图书。 《唐诗鉴赏辞典》为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部。选收唐诗名篇1105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8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和历代有关书画作品及《诗人小传》等多种附录。
《恶之花:波德莱尔诗歌集注》是《恶之花》的全新译本,旨在以1972年伽利玛版《恶之花》为底本,对发表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文本的波德莱尔诗歌进行一次系统的呈现、题解和对勘。同时,这部集注还收录了《波德莱尔早期诗》《 恶之花 手稿残篇》《 恶之花 序言草稿》《 恶之花 案档案》和《波德莱尔年谱》等重要文献,以及泰奥菲尔·戈蒂耶为1868年第三版《恶之花》撰写的长篇评述《论夏尔·波德莱尔》和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克洛德·皮舒瓦为1972年伽利玛版《恶之花》撰写的《 恶之花 导言》。本书可谓是迄今为止中译本收录波德莱尔诗歌及《恶之花》相关资料最多的一个版本,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自从惨痛的长岛机长事件后,乘客参观驾驶舱的活动被中止,但此前,乘客曾经可以参观。当然,参观活动限于巡航状态下,气流稳定、没有摇晃的时候,这时空姐会带领许多人来到驾驶舱。 ??有趣的是,乘客们的提问内容几乎都一样。“现在没人握着操纵盘,飞机不会偏航吗?”“机长和副驾驶两个人一起操控飞机吗?”“不会和其它飞机相撞吗?”“遇到过可怕的事情吗?”“到了目的地你们都干什么呀?”“工资比总经理多吗?”
本书是当代中国语言派代表诗人周亚平在国内出版的中英文双语诗集,精选了周亚平的100首短诗和一组 电影诗 ,由美国著名诗人、汉学家翻译成英文,结合精美插图诠释诗意。周亚平的诗歌充满现代色彩、充满灵气,对当代人的精神处境与丰富内心进行了深入而又引人入胜的发掘,从中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变化万千的艺术魅力。
本书将中国近代诗坛各种诗派、诗人对传统文化引力场的挣脱与回归、反叛与变异作为观察的焦点,在全面的历史反思中表现出了各诗派及诗人们对复归淳朴古雅诗风的迷恋,以及对指向未来的诗歌发展的拓荒,显示了近代诗歌发展的总体风貌。行文文字雅驯、脉络清晰,极具思想性和启发性,是为研究清代后期诗歌史难能可贵的一部力作。
《90年代中国文学备忘录》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发表于 1989年的6月至2001年3月期间的文学评论集。90年代的文学可谓现象迭出,话题众多,王干当时作为《钟山》杂志的编辑,深入参与其中,及时写作,及时传递当代文学的最新动向,这成就了他颇具现场感的写作,成为王干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90年代中国文学备忘录》像一本散装的90年代文学史,自然如初,保存着当时原始的信息和资料,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本书分为三辑:《专论》、《个案》、《声音》,《专论》是就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作的专门论述,写于不同时期。《个案》是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声音》全是对话的实录,保存当时的观点碰撞、众声喧哗的文学氛围。
沈尹默是近现代 影响力的诗人,一生创作宏富,造诣高深,生前曾对亲友说:“我无字不入诗,为诗坛之 。平心而论,我之成就当以诗为 ,词次之,书法 下。世人不察,誉我之书法,实愧哉矣!”。 本书收录沈尹默新诗、旧诗、词和曲四卷。创作时间从1905年至1970年,长达六十六年。主要录自《秋明集》(1929年北京书局印行)、《漫与集》《写心集》等作者自书小册子、报刊杂志及各种出版物所登载作品。少部分为公私收藏绘画、条幅所题诗词。其中,以旧体诗 多,成就 。词的篇幅近次于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