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诗人和剧作家威廉 莎士比亚生前唯一发表的作品,四百年来已成为经典诗集。梁宗岱(1903 1983)是中国近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翻译这部杰作,到六十年代初才将154首诗全部翻译成中文,1963年5月至1964年3月曾在香港《文汇报》副刊上全文连载,1978年才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莎士比亚全集最后一卷出版。本书以人文社1978年版为蓝本,以香港文汇报版为校订版本,将明显误排误印的译文予以订正,并加以必要的简注。本书还收入英国国家图书馆藏1609年版莎氏十四行诗初版影印全书,以及1956年梁宗岱致巴金书信所附译诗25首,校订者又在前言中收入梁宗岱致巴金书信和 翻译凡例 全文,这些都为本书增加了研究、观赏和收藏价值。
该辞典精心挑选世界61个国家260位著名诗人的经典诗歌771首,由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巴金、王佐良、吕同六、杨宪益等,以及现当代著名诗人冯至、卞之琳、穆旦等翻译,由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朱维之、戈宝权、袁可嘉等撰写赏析文字,集名诗、名译、名析于一书,可谓经典荟萃,名家云集。该辞典汇集了外国诗歌的精华,所选名诗代表了世界诗歌的高水平;书中对诗歌作者的介绍,对每首诗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赏析,引领读者进入优美诗境,获得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
一日凌晨,35岁的诗人但丁,突然迷失在一片黑暗森林之中。 黎明将至,他隐约看见一座小山仿佛若有光,他想攀过这座小山,在山脚下却遭到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的围困。 这时,他的老师 诗人维吉尔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受女神贝雅特丽齐指引,带领但丁游历地狱,穿越净界,经过九重天堂,寻获了真理。 《神曲》全诗三卷,分别为《地狱》、《净界》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 自问世以来,成为全世界杰出诗人、作家、艺术家的灵感之源,被誉为影响了欧洲文化的经典巨著。
加勒比地区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 沃尔科特65年作品精选 于多文化交织的后殖民时空,以对自我认同的持续追寻,再造英语诗歌的光辉 你会再次爱上这位曾是你自己的陌生人 在65年的诗歌生涯中,沃尔科特始终在努力应对那些界定了他的作品与生活的主题:难以破解的身份困局;殖民主义在家乡圣卢西亚留下的痛苦遗产;信仰、爱情与自然之谜;富有盛名而问题重重的西方正典;衰老、丧友、家庭与个人记忆所带来的创伤。布罗茨基评价道, 他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他本人或 某一世界 ,而是语言中蕴藏的一种无限 。
本书是哈佛大学诗歌教授文德勒, *好的诗歌读者 (希尼语),对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诗歌的细读之作。150首诗歌经文德勒挑选,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代表作,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借助她剥茧抽丝的细读功夫,从封存的诗笺里复活,如花朵,如漩涡,以鲜活有力的形体,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诗歌向导,文德勒的细读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沉入狄金森诗歌独具匠心的形式装置 突兀的词语、不规范的标点、颠倒的句法、古怪的韵律、迅疾的隐喻等,跟随她探测爱情、自然、思想、死亡、宗教的本质。本书以机智而严谨的诠释,立体化展现了狄金森冰火交织的诗歌演变历程,她眼中丰富而深邃的世界,以及她隐秘的内心生活;文德勒向我们证明,狄金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 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 ,也是一位 栖居于可能性 的古怪精灵的天才。
《莎士比亚爱情诗集(插图珍藏版)》将莎士比亚的爱情诗汇编成一册,搭配英国传奇艺术家埃里克 吉尔的精美插图,依序收录了四大章:《维纳斯与阿多尼》《十四行诗》《情女怨》和《爱情追寻者》,配以详尽的译者说明与注释,而英诗翻译家曹明伦老师在翻译时除了保持原诗节奏外,还保留了原诗的韵式,让读者真正读懂莎翁情诗的独特韵味。 《维纳斯与阿多尼》是16世纪末相当受欢迎的爱情叙事长诗,取材于奥维德《变形记》,描述爱神维纳斯追求美少年阿多尼,一段女追男热情四溢的浪漫故事;该诗清新明快,音韵优美,比喻精巧,语言瑰丽。《十四行诗》共154首,是莎翁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成熟的标志,其高超艺术水平的一座丰碑;处处激荡着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抨击,对人性解放、个性尊严和社会公平的向往。《情女怨》是一部难得一见的
以时间为序,收录华莱士 史蒂文斯不同时期所有诗作,包括《簧风琴》《簧风琴 增补诗篇》《秩序的理念》《弹蓝色吉他的人》《一个世界的各部分》《运往夏天》《秋天的极光》《岩石》《晚期诗作》九个集子,并附上年表,是其一生诗歌写作的完整的结集。 这些诗关注想象的转换能力,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的、沉思的哲学倾向,并且有一种完全原始的风格和感觉:异乎寻常、虚幻迷离,浸透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光亮。与诗人生活的平静安祥相比,他的诗集呈现饱满、绚烂的色彩,焕发出一股令人激动和兴奋的能量。
《开垦地:诗选1966 1996》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自选集,精选了12部诗集的代表作品、两部重要译作的精华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结集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人30年写作生涯,呈现了诗人写作的整体风貌以及诗人多年来情感、风格和特色的变化。这里有优美的、田园式的抒情诗,也有许多蕴含噗通却又神奇的爱的诗篇,还有一些发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们也探索恐惧和暴力的主题,揭示一个 邻里相杀 的爱尔兰,一个受历史和残酷的宗派主义威胁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希尼所遵奉的诗歌定义,既 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 ,又保持着 对诗人生命内部规律的敏感 ,在希尼手中,万物的样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拼字板,一个秋千,一个风筝,无数小小的瞬间,都变成了既是现实又是飞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话。这部自选集是一种必需 一种深入万物根源
但愿我从未见过你,再未 给你写信,甚至,在几年后,你 时时拜访我,如美人鱼穿上海豹皮 有着另一张脸,配上 另一个声音,也一刻也骗不了我 那永远是你的脸和声音 一切都消失了, 除了我;对我来说,什么都消失了 鸡的尸体在不断扩展的 圈中打转打转,一颗卫星,当 太阳落下时,那个科学家会从那里弯腰, 邪恶地俯瞰毫无防备的地球。 兰德尔 贾雷尔《想起失落的世界》
幕府末期,武州多摩的 刺儿头阿岁 土方岁三与近藤勇、冲田总司等聚集众多有志的浪士和平民,一同于京都建立了新选组。土方岁三凭借其天生好斗不服输的性格和领导组织的才智,将新选组锻炼为当时极为强大的一股势力,其后,更是名声大噪、所向披靡。然而,萨长同盟成立后,时代风潮突然转向倒幕。为了梦想与信念,土方岁三毫不动摇,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等待着他的结局却是 生于剑又死于剑,在日本历史上掀起巨大波澜,新选组副长土方岁三顽强好胜的一生。 一部表现幕府末期历史颇具代表性的长篇佳作。
阿尔戈 ,希腊神话中英雄们前往海外寻找金羊毛时乘坐的大船。尽管在航行中不断更换部件,乃至所有部件都被替换,但那艘船依然是 阿尔戈 。 爱 就如同 阿尔戈 之船,纵使身体与身份已经彻底变换,爱也仍旧是爱,历久弥新。本书是玛吉 尼尔森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的代表作。她的写作彻底打破了文体边界,将捕捉个体经验的回忆录、大胆锋利的哲学思辨,与解构性别身份和社会规训的文化评论融合,成为一场奇异的 自我理论 的书写实验。通过精神分析、性别理论、后现代哲学等多重视角,重温与伴侣走过的情感旅程。她以不断创造自我、迎接未知与惊奇的生命姿态,突破了一切关于爱欲与语言、亲密关系与家庭生活的庸常想象。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
我爱我的本性的幽暗时辰, 那时候我的感觉愈加深沉; 它们像旧时的书信,我从中发觉 我日常的生命已经度过, 像遥远的传说已被超越。 我也从中悟到,我还有可能 获取第二种生命,宽广而永恒。 有时候我就像那棵成熟的树, 沙沙作响,在一座坟墓上面 完成那个梦,早已逝去的男童 (温暖的树根将他紧紧盘卷) 失落的梦,在忧伤和歌唱中。 里尔克《修士的生活》 --------------------- 我该怎样抑制我的灵魂,不让它 触动你的灵魂?我该怎样让它 越过你趋向别的事物? 啊,我多想替它找个幽暗的去处, 靠近某个失落之物, 一个陌生而寂静的地方, 不会随你的深心一同振荡。 可是那打动我俩的一切 把你我连在一起,像琴弓 从两根弦上拉出 一个 音符。 我俩被绷在哪件乐器上? 哪位琴师把我俩握在手中? 哦,甜美的歌。 里尔克《爱之歌》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被视为神话典故、历史百科的源头,在荷马之后,他开创了一种新型史诗。在其笔下,史诗脱离了在宫廷或民间口头传唱的传统。他给诗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对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牧歌(插图珍藏版)》是维吉尔早期代表作,创作当时他年仅三十上下。本书由10首短诗组成,被奉为拉丁语文学典范。这10首诗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古罗马时期美好的田园风光、宁静的牧人生活与美妙的爱情故事,文字凝炼,想象瑰丽。 书中特别收录了著名古典学者摩西 豪道什的导读,他详细讲解了《牧歌(插图珍藏版)》背后的传说典故及文学意义。本书汉英对照形式,英译文由英国诗人C. S. 卡尔弗利译出,另配有法国艺术家马塞尔 韦尔特的精美插图,呈现出诗意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美感,体现了图文并重的艺术风貌。
R.S.托马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其诗作植根于信仰与虚无的对抗,是极具体的细节和极高远的玄思的结合。他的想象力带来诗作的跳跃性,语言富有内在的节奏感,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始终都保持着自然得体、节制与严谨。 本书从诗人的自选集中精选了其代表诗作近三百首,所选篇目自1945年至2000年,贯穿其诗歌创作生涯,是对诗人全部诗歌创作全面而浓缩的展示,也为读者步入R.S.托马斯诗歌世界提供了绝佳的指引。
一个男人像一座城市,而一个女人像一朵花 他们在恋爱。两个女人。三个女人。 无数的女人,每一个都像一朵花。 但是 只有一个男人 像一座城市。 威廉 卡洛斯 威廉斯《佩特森 巨人们的轮廓》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一部系统性回忆录和总结性谈艺录,由爱尔兰杰出诗人、评论家奥德里斯科尔历时七年完成,阿戈西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十六章,以诗歌为参照点,年近七十的希尼回头凝视,坦诚而深情地追溯了自己从出生到获诺奖之后的整个人生:童年,故乡,亲人,朋友,写作,冲突,困境 围绕着他的每一部诗集,访谈录把这些隐秘而宝贵的经验珍珠般串联起来。在其中,希尼从不怯于谈论重大的存在问题,直面阿尔斯特黑暗岁月中所面临的艺术和伦理挑战,直面 人类经验中冷酷的本性 和世俗 冷漠的风景 ,回应自己内在的声音, 一个诗人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和写作? 这部访谈录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希尼,一个有着 大天才身上根深蒂固的正常性 的希尼,一个始终努力而真诚地追求自我
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 希尼创作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既多元共存又相互交流的时代,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而是不同传统的融合。早期创作反田园诗的时候,希尼依然把反叛传统作为创新的出路,但是随着对自己和其他诗人的理解日益深入,随着他建立起自信和更多地走入外部世界,希尼对其他诗人和传统日益包容,并通过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新的风格。本书在 影响 与 传记 两个基本研究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希尼与英语诗歌传统的立体研究体系。
《金斯堡诗全集》共三卷,收录了艾伦 金斯堡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作品,横跨半个世纪(1947-1997),是中文世界出版的金斯堡诗歌全译本。上卷和中卷为《空镜子》《嚎叫》《卡迪什》《美国的陨落》等十部诗集的合集(1947-1980),由诗人生前亲自参与编辑并撰写作者前言;下卷为《白色尸衣》《四海问候》《死亡与名望》三部诗集的合集(1980-1997),由金斯堡的友人们编辑并撰写前言和后记。
印度文明是世上现存的最古老伟大的文明之一,而《博伽梵歌》奠定了这一文明的文学基础--它原是世界著名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哲理插话,斯瓦米赋予了这部人人喜爱的诗篇以崭新的意义,无论读者是否熟悉印度传统文化,阅读《博伽梵歌原意》都会极有价值。因为它能使读者理解《博伽梵歌》,正如至今大多数印度人理解的那样。这本书在也多次出版,使读者与真正的印度、古老的印度文化得以直接接触。
当我们靠近雅各泰的诗歌时,一种信任被唤醒。当我们的目光从一个字挪到另一个字,看见一种正直的话语在展开:话语置身在意义里,如同合调的音乐居住在旋律里。 让 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 当我们靠近雅各泰的诗歌时,一种信任被唤醒。当我们的目光从一个字挪到另一个字,看见一种正直的话语在展开:话语置身在意义里,如同合调的音乐居住在旋律里。 让 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 我用力重新站直,然后看见: 好像有三束光。 来自天上的那束,来自天堂 流淌在我身上又消失的那束 和我的手在书页上擦去其阴影的那束。 墨水或许来自阴影。 这穿过我的天空使我惊奇。 人们或许会认为,为了更好地描绘天空 我们备受折磨。但这折磨,胜于 飞翔,悲悯淹没了一切,闪耀着 和夜晚同样多的 泪水。 菲利普 雅各泰
作为普利策奖获奖诗人、生态活动家、禅宗修行者和反正统文化的精神导师,加里 斯奈德在过去五十年里始终是一股活跃的艺术力量。《山巅之险》收录的诗歌风格各异,从起初的有关登山的诗歌,到诗人称为 关于亲密而迅疾的生活,碎语和灵光一现 的诗歌,它们所构成的弧形轨迹,显示着《山巅之险》是加里 斯奈德极具个人色彩的诗集。 《当下集》是自广受赞誉的《山巅之险》后的新诗结集。加里 斯奈德发觉自己在眺望这个星球。前往多米洛蒂山脉、太浩湖北岸、从巴黎和托斯卡纳到德尔菲神庙,从圣菲到塞拉关隘的旅程,散布着这些诗歌如近十年的地图。摆放在一起,它们成为了一条路径,兼具复杂性与抒情性,可看作诗人进入第八个十年之际的 砌石 。 我又听见:公元四世纪 陆机在《文赋》序言中 所说: 当用斧头 砍削木头 去制作斧柄 那
里尔克,作为迄今为止全世界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传记或许来得有些迟了;幸好,诗人的价值是永恒的,对他和他的诗歌的关注与解读,早些或晚些,对整个人类生存史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 《里尔克:一个诗人》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深邃优美的文笔,对里尔克的人生线索和作品里程展开深度溯源与细腻描写,呈现了诗人在“生活的古老敌意”中逆水而行、孤独地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凸显了作为诗人的里尔克对生与死乃至整个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呼告。 在里尔克的诸多传记中,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拉尔夫弗里德曼的这本《里尔克:一个诗人》,态度谨严、冷静公允,精确切入里尔克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密结合,其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解与诠释更是令人叹服。
本书是20世纪一对传奇夫妇 自白派诗歌创始人罗伯特 洛威尔及文学评论家、小说家伊丽莎白 哈德威克的书信集,也是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海豚》的 阅读指南 。全书收录了洛威尔生命中后七年(1970 1977年,也是其个人危机与创作革新期)与哈德威克的所有书信,以及他们与圈中好友的部分往来信件,共347封。这些书信涉及二人日常的工作、家庭和情感生活,诗歌和小说创作,还展示了他们与麦卡锡、毕肖普、里奇、沃尔科特、贾雷尔、伯林、乔纳森、贝里曼等人的珍贵友情,为二人描摹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真实 肖像 。更难得的是,它也提供了《海豚》创作的立体资料(事实与书信),诠释了洛威尔如何将生活(以及书信)提升为诗歌的过程。这些书信,是一场关于爱与宽容的艰难跋涉,二人近三十年的爱怨纠葛与迟到的和解,同时也是一代文学巨匠生活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