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0年代的“大箫条”是20世纪美国人最为难忘的痛苦经历之一。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中,埃尔德1920-1921年出生组为跟踪研究对象,对于大萧条经历对这些研究对象生命历程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的纵身研究。埃尔德认为,大萧条不仅影响到研究对象幼年时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其成年后的工作生活、成人经历、职业生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力甚至波及研究对象的后代,并在某种程度上构筑了战后美国人民的国民特征。在该书中,埃尔德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恰当地评估了大萧条造成的经济学受损经历对于其研究对象生命及其后代历程的深远影响。就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对于人人生命历程的影响而言,埃尔德无疑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社会科学诸领的学者而言,这部著作无疑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