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 女性与小说 。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 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1845年3月,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动手搭建一座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的小木屋;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那段在后世成为传奇的独居生活。两年后,他带着在湖边生活时完成的书稿,永远地离开了那座亲手所建的木屋。之后七年间七易其稿,直到1854年8月9日才正式出版。 这部著作区别于先前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其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并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作者无微不至地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不需要很多钱,
能够长久保存的,终究是纸质的书信。 所有情感,皆为羁绊。 一封封代笔信温柔抚慰生命中孤独、愤懑、无奈的瞬间。 在镰仓一座小山的山麓,鸠子经营着代笔屋。最近,忙于家务与育儿的她,终于重开店铺。出人意料的代笔委托接连出现在她面前,这其中,有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逼辞职的职员的退职申请,有不久于人世的母亲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的书信,有给不肯归还驾驶证的年迈父亲的信件 桩桩件件,皆是无法当面直说、在邮件中会变得乏味,只能通过书信传达之事。这时,她意外发现了前任代笔人隐藏的秘密情书
大卫 斯塔尔 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 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 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 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 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记者露露 米勒次听到这则逸事时,她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她对他的生活的挖掘将改变她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 《鱼不存在》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蕞受欢迎的随笔集。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也开始长跑。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在奔跑。年过半百,他已跑下了两个赤道的长度。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每当村上长跑时,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诚实地书写人生。
我五十多岁时度过了快乐的更年期,现在六十多,感觉人生在褪色。老去这件事,实在太寂寞了。 这本书是作者进入60岁后人生大小事的记录,她以日记般平易近人的笔调,淡然地叙述经历的生离死别与衰老。 母亲住院四年离去,在为母亲整理遗物时感慨 给父母送终和青春期一样,是人生必经的过程 ,发现母亲只拥有一点东西,于是作者也希望可以如母亲般身后不留一物地死去。 丈夫如疾风暴雨般衰老,从住进急诊室,到病逝,作者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处理各种杂事,还要一边写作一边照顾小狗;书中还记录了丈夫去世后,她所感受到的老去的无边寂寞,以及独自生活的不便,更有活得自我的自由。 作者没有因为老去而放弃自己,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跳尊巴、养狗、做饭、写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有趣。 人终有一死,没办法。但我舍不得。
本书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阅读随笔集,是他写给大众的阅读指南,正如毛姆所说: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在本书中,毛姆的语言巧妙精到,流畅洗练,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沾沾自喜,读来宛如与你相对而坐,教读者如何读书、如何找到阅读的乐趣,也跟读者探讨小说的艺术、哲学的价值,引导着读者透过读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法学教授罗翔推荐阅读版本,他说 阅读应该是愉悦的,怎么思考就有怎么样的人生 ,让我们跟着毛姆一起读书,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心避难所,获得充实生活的力量。
《人间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是法国作家安德烈 纪德(Andr Gide)1897年出版的一本散文体小说。以 导师 向 弟子 传道的口吻写成,通过一系列散文诗式的段落,向读者讲述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书中没有具体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哲学与情感的宣泄,核心内容围绕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感官体验的赞颂展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本书迅速走红,成为众多青年人的枕边书,影响了好几代人,被奉为 不安一代人的《圣经》 。 它提倡抛弃禁锢人性的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感官的享受以及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想与当前社会环境中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高度契合,能够给他们提供摆脱压抑、寻找自我解放的精神指引。
62岁开始的独居生活 一人,一狗 许多许多盆栽 每周一次往返于东京和熊本 衰老的身体在发出尖叫 送走双亲和丈夫后,62岁的伊藤带着小狗克莱默离开美国,重回日本,开启 初老之女 的独居生活。在熟悉又陌生的故土上,将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伊藤以敏感坦率的笔触写下一个女人老后的身体和精神变化,以及一个人生活的自由和寂寥。在不断的别离中,直面生命的荒芜。 现在身边一个家人都没有了,我真的自由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亨利 戴维 梭罗的传世名著,记述了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月的隐逸生活。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梭罗研究学者杰弗里 S.克莱默的全注疏本,以纪念《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克莱默以梭罗本人批注过的初版原书为蓝本,参照梭罗生前日记、书信、阅读书籍等所有已发现资料,对书中典故出处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考证和注疏,成就了这部关于《瓦尔登湖》的百科全书。
1839年夏天,梭罗和哥哥驾着自制的小船在河上泛舟两周。 1842年,哥哥病逝,为悼念亡兄,梭罗写下《河上一周》。 在这本书里,梭罗将两周旅程缩为一周,一天一个章节,描写他观察到的花鸟虫鱼、高山河流,以及对于宗教、诗歌和历史等话题的思考。 在大自然中,梭罗试图摆脱凡俗的纷扰,超越时间的界限,寻觅内心的安宁。
1970年,施瓦泽在女权运动高涨的巴黎结识波伏瓦,在共事的过程中萌生了采访她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本书的第一篇访谈:为什么在《第二性》出版23年后,波伏瓦才首次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在接下来的10年里,施瓦泽陆续对波伏瓦进行了多次访谈。采访者百无禁忌,受访者赤诚以待。波伏瓦以一贯犀利的言辞和激进的态度,谈论性别权力关系、性取向、女性地位等话题,也真诚坦露个人隐私,讲述自己垂暮之年的感受,以及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 这些访谈后来结集成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盗版更是在无数女性团体中传播,影响了全世界的妇女运动。 如今,距离二人最后一次访谈已过去40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和女权主义者的作品和生活,至今仍启发和鼓舞着女权运动。希望这本书能如波伏瓦所言: 它会让人们更了解我,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更了解我全身心
女生想要独立,需要有金钱的支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生活,对这些男男女女而言 我看着他们摩肩接踵,在人行道上奔走着 同样艰辛,同样困苦,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奋斗。 ?仇恨男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再也伤害不到我。取悦男人?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 ?不必急于求成,不必锋芒毕露,不必效仿他人,做自己就好。 ?去旅行、去消遣,去思考世界的过去或未来 ?我之所以希望你们挣钱、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希望你们生活在现实之中,并且活得精彩。 女生靠自己或许不会更轻松,但一定会更自由!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大文豪让 雅克 卢梭 临终遗作,是他在临终时,在 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 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的思想和感情。书中收录了十篇漫步遐想,表达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伊萨克 迪内森、希拉里 曼特尔、埃莱娜 费兰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珍妮特 温特森、伊丽莎白 毕肖普、玛丽莲 罗宾逊、简 莫里斯、多萝西 帕克、琼 狄迪恩、格蕾丝 佩雷、娜塔莉 萨洛特、尤多拉 韦尔蒂、安 比蒂、洛丽 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 对话中的散文 ,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
1869年,缪尔受邀前往约塞米蒂山谷的内华达山脉牧羊和考察,沿途写下《夏日走过山间》,在山间行走的3个月使他认识到大批羊群对山地草原的破坏。1903年,他带领西奥多 罗斯福在山谷中进行了一次自然之旅,沿途向总统倾诉自己对现状的痛心。罗斯福被缪尔打动,意识到只有通过联邦的力量才能保存内华达山脉的美景。缪尔以一己之力推动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被誉为 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夏日走过山间》也被称为 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
缪尔于一八六九年夏天,在内华达山间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所记下的日记就成了这本不朽的文学名著。缪尔在四个月的行程中,除了参与牧羊之外,考察了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所获得的成果不亚于任何一支考察队。 缪尔在文字中更是表现出了大师级的文采,在他的描写对象中,不管是冷杉、云彩、石头还是溪水,在每一天的笔下都绝不相同,他表现出精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运笔能力,文采飞扬,毫不枯燥。 他的考察充满了激情与勇敢的精神,在山中,缪尔会经常连续几日漫步于群峰、湖泊、峡谷、草甸之中,只带着极少的面包,那种在荒野中的怡然自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让人感叹,已不是今天破坏荒野的 驴友 、 背包族 们所能企及的。整本书自始至终,没有表露出一句对艰苦或原野的抱怨,荒野对他来说就是天堂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斯蒂芬 金这位畅销作家的小说课。这本很好的非虚构作品,完整体现了金的创作观点和方法。金的写作建议基于自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月,成名后与酒精的斗争,1999年险些命丧车祸 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 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本书行文生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 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 麦克法/伦 行走文学三部曲 的第/一部。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 疖子 。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 可千万别爬上山去。而如今,连珠峰山脊都变得拥挤,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山峰。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 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 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在这趟通往冰封高山的旅途中,每一道岩石褶皱都诉说着久远到令人晕眩的地球历史,每一个如菩萨般坐在雪地里的遇难者都延续着一份迷恋高山的情感传统。在置身山峰的感官体验与登山者的探险叙事
日本电视女王|《窗边的小豆豆》作者|联合国亲善大使 黑柳彻子 随笔集。 ---------------------------------------------------------------------- 有气魄、有好奇心、有活力,一直是我的专有名词。 38岁到40岁,对女性来说,正是结婚生子的年龄,我一直被 要这样下去吗? 应该继续工作吗? 等问题困扰着。 但现在回头看看,那是我过得蕞充实的一段日子。 我38岁时赴美留学,次年成为日本第 一位女性主持人。步入40岁,《彻子的房间》开播。快50岁时,《窗边的小豆豆》出版。 我想,要说人生中苦与乐哪个更多,当然还是苦痛和悲伤更多吧。但无论如何,就是要活得生动!
巴西国宝作家保罗 柯艾略的人生之书。融合作者多年亲身见闻、哲思、感悟,每一篇故事都如一颗宝石,极具寓言性和哲理性,帮助迷茫的人们找寻生活的意义。 十五岁那年,我对母亲说: 我要成为一名作家。 但你在生活中见过作家吗?你亲眼看到过哪位作家吗? 并没有,我只在照片里见过。 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你又怎么可以真的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呢? 为了回答母亲的问题,我踏上了一条探索之路
《青春手记》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于18岁至22岁间写下的日记,共分6卷,另附其养女西尔维?勒邦?德?波伏瓦的长篇导言,以及20余张珍贵图片(波伏瓦与友人的照片、信件、日记、文凭等,大多数为首次公开)。这部作品记载了她的迷茫与思考、希冀与悲伤、友谊与爱情,展现了她如何构建自我、发明自我的过程,从懵懵懂懂的 规矩女孩 到投身于行动的独立女性,波伏瓦引领着我们在这场充满偶然和不安的冒险中前行。本书另附波伏瓦的养女西尔维?勒邦为本书作了长达三十多页的序,回顾了波伏瓦的一生。 本书还附有28张首次发表的照片,涉及日记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和往来信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 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 仿日记 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 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 、 杰出的经典作家 、 能深化人们心灵 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