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 尤瑟纳尔、伊萨克 迪内森、希拉里 曼特尔、埃莱娜 费兰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珍妮特 温特森、伊丽莎白 毕肖普、玛丽莲 罗宾逊、简 莫里斯、多萝西 帕克、琼 狄迪恩、格蕾丝 佩雷、娜塔莉 萨洛特、尤多拉 韦尔蒂、安 比蒂、洛丽 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 对话中的散文 ,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 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 仿日记 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 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 、 杰出的经典作家 、 能深化人们心灵 的作家。
巴西国宝作家保罗 柯艾略的人生之书。融合作者多年亲身见闻、哲思、感悟,每一篇故事都如一颗宝石,极具寓言性和哲理性,帮助迷茫的人们找寻生活的意义。 十五岁那年,我对母亲说: 我要成为一名作家。 但你在生活中见过作家吗?你亲眼看到过哪位作家吗? 并没有,我只在照片里见过。 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你又怎么可以真的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呢? 为了回答母亲的问题,我踏上了一条探索之路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用中文写下自己六年中国漫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 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jiu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 麦克法/伦 行走文学三部曲 的第/一部。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 疖子 。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 可千万别爬上山去。而如今,连珠峰山脊都变得拥挤,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山峰。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 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 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在这趟通往冰封高山的旅途中,每一道岩石褶皱都诉说着久远到令人晕眩的地球历史,每一个如菩萨般坐在雪地里的遇难者都延续着一份迷恋高山的情感传统。在置身山峰的感官体验与登山者的探险叙事
*套装书,全三册:1.《清晨》;2.《所有明亮的梦》;3.《白昼坠落》 本作品是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作家托芙 迪特莱弗森的重磅代表作。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十八岁时,她发表诗歌。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
自然文学大师罗杰 迪金18个月穿游英国河流湖泊的沿途见闻记录: 他游过河水、小溪、瀑布、泥浆、深潭与大海,当然也有浴场和泳池; 他有时穿着如同香蕉皮的潜水服,有时也能解放天性,与水肌肤相亲; 在水中,他与青蛙、水獭、黑水鸡、鳗鱼同游; 在水面,他以山楂树、梣树树梢的高度,与狐狸对视、看着豆娘与蜻蜓在眼前翻飞、老鹰盘旋而来、红尾鸲在树枝间跳跃; 出水后,他躺在有小昆虫和委陵菜、景天、鼠尾草、百里香、酸模、紫花欧石楠、毛地黄的草地上晾干自己。 罗杰 迪金的这些经历,是为了理解D.H.劳伦斯在《第三种东西》中提到的谜团: 水是H 2 O,两份氢,一份氧, 然而,还有第三种东西,让水成为水 那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亨利 戴维 梭罗的传世名著,记述了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月的隐逸生活。200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梭罗研究学者杰弗里 S.克莱默的全注疏本,以纪念《瓦尔登湖》出版150周年。克莱默以梭罗本人批注过的初版原书为蓝本,参照梭罗生前日记、书信、阅读书籍等所有已发现资料,对书中典故出处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考证和注疏,成就了这部关于《瓦尔登湖》的百科全书。
周一早晨,琳达如往常一样为女儿维多利亚上学做准备,却发现女儿的房间空空如也。公寓保安登门,送来的却是维多利亚的死讯。 几天后举行的守灵仪式上,维多利亚的老师、同学、朋友,无一人前来吊唁。葬礼上,一位素未谋面的学生家长邀请琳达做客,并神秘地说: 你能得到拼图中的一块,但它给不了你全部答案。 为什么一个十七岁的女孩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家人为何没能注意到维多利亚的不对劲?学校辅导员对她的心理状态了解多少?朋友知道她有多绝望吗? 哀痛之余,琳达发现了女儿留下的日记。在阅读日记的过程中,琳达拼凑出悲剧发生的缘由,也真正走入了女儿的内心。
从前有个国王,他很喜欢书,于是派了两个人,去往世界各地搜集关于 珍奇异本 的故事。 一年后,他们回来了,在十三个夜晚里轮流觐见国王,讲起那本书 那本书,世界第 一无聊。那是蕞讨厌书的作家,为了让更多人讨厌书才写出来的。 那本书,笑起来很大声,所以半夜都要放进冰箱里冷静一下。 那本书,翻页的时候 哗啦 得有点快。有时还没来得及翻,它就 哗啦 了,真气人。 那本书 将来一定会拯救我。一定会让我变成有钱人。一定能让我瘦30公斤。只要拥有那本书,我将来一定能脱胎换骨! 虽然现在还没看。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 麦克法/伦 行走文学三部曲 的第三部。 古道由众人日复一日踩踏出来,是人们在大地上留下印记的方式,建构着人类与大地间蕞亲密、蕞具诗意的关系。 年轻时一心渴望登顶、踏上未知之境的罗伯特 麦克法/伦,此时却更满足于常走的老路 他追随前人足迹,漫步于英格兰白垩丘顶的万年古道,穿越人称 末日之路 的海滨潮道,驾船驶向苏格兰西北部的鸟岛,重走巴勒斯坦、西班牙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朝圣路 一路探访古道上游荡的灵魂、回响的声音、流传的故事与歌谣,试图寻找通往往昔的路径,却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被送回当下。 在一步接一步的耐心中,在双脚触到大地 绒毛 的强烈感受下,新的认知油然而生:行走是向内的勘察,而我们穿行其间的道路,又微妙地塑造着我们。
《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8》是《巴黎评论》数字编号系列的第8辑,收录传奇文学杂志《巴黎评论》对以下15位当代著名作家的长篇访谈:罗伯特 潘 沃伦(《国王的人马》作者)、安东尼 伯吉斯(《发条橙》作者)、克里斯托弗 伊舍伍德、琼 狄迪恩、J.G.巴拉德、詹姆斯 索特(《光年》作者)、比利 怀尔德(影史第一编剧)、马克 斯特兰德、马丁 艾米斯、盖伊 特立斯(《邻人之妻》作者)、杰夫 戴尔、阿莉 史密斯、乔治 桑德斯、劳伦斯 费林盖蒂(《心灵的科尼岛》作者)、恩里克 比拉-马塔斯。
贾斯珀 格温,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有讲故事的迷人天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四十三岁的某一天,在散步的途中,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不久,他便开始一步步地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了。 在西班牙小旅馆度过了一段漫无目的时光后,他回到伦敦成了一个生活中的隐形人。他从经纪人老友汤姆那儿找来一个名叫吕蓓卡的女孩,帮他一同置办工作室,为一些人 写 画像,进入了一种孤寂而缓慢的生活。有一天,老友汤姆得了重病,并在格温为其 写 完最后一幅画像后猝然长逝。此后,格温先生彻底消失了踪迹。 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从格温先生决意自我消隐的那一刻开始,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开始了。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它,才能让心不再漂泊。
当乔纳森 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张照片,并分享给专家,这便是世界上体形硕大的猫头鹰 毛腿渔鸮。随后,斯拉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研之旅,在俄罗斯东部茂密偏远的森林中寻找这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尽管毛腿渔鸮的翼展长度达6英尺,身高也超过2英尺,但它们总是神出鬼没,人类对其所知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它们在冬天蕞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独特的足迹。毛腿渔鸮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捕获这种猫头鹰以做研究,并尝试据此制定出一个保护计划,以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应对各种挑战:在冰冷的帐篷里通宵监测,
生在这个世界上,能邂逅天职的人怕是不多。而是枝裕和与树木希林毫无疑问是带着 导演 与 演员 的使命降生的。他们经由共同打造作品往来十二年,成了心有灵犀的挚友。 本书为两人共同完成的访谈回忆录:是枝导演回顾、解读与希林老师共度的点滴时光,以细腻的散文串联六场深度对谈。 演戏一如人生 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只有扎根日常,才能理解生命与艺术。
故事从新西兰最南部峡湾的偏远村庄马纳普里开始,露丝 肖在这里开了两间小小的书店,给来来往往的顾客带来远超出书的愉快和慰藉。而露丝 肖的一生远比看上去更精彩,尽管有心碎,有难以痊愈的创伤,她始终坚韧,不忘给人温暖。 这本书会让你哭,让你笑,让你不停读下去,让你想去看看露丝和她的两间小书店。这是你一定想去的书店,露丝是你一定想认识的人。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 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部分 碎片1991 2003 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 拼图2003 2007 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 书信2011 2016 收录了自 那不勒斯四部曲 出版
到我这个年纪,发觉自己花了三四十年读小说,也会有点儿茫然,好像在虚构的世界里停留得太久了。阅读如同一场游荡,我想留下点儿记录。 在这本书中,苗师傅谈同理心与二手情绪,坦承对弗里达、伍尔夫、普拉斯等女性艺术家她身之痛苦的共情;谈命运的无常,回顾本雅明、艾略特、普鲁斯特的坎坷人生;谈如何努力阅读 难读的 名著,如中英对照地读《尤利西斯》,也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谈那些 不是让你亲近的 伟大作家;谈空间的诗学,描述家带给我们的庇护感;谈诗性正义,试图厘清面对人道主义灾难时,普通人应该怎么做;还结合原著,解读现代电影经典,如《肖申克的救赎》《冷血》《飞越疯人院》 尘世之爱不能永存,所以要扩大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爱总会延展出去,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半径,激发出无限的情感与思绪。文学世界
《瓦尔登湖》用澄澈的思想和文字告诉我们 物质极简、灵魂丰盈 的生活真谛。梭罗远离喧嚣,在瓦尔登诗意秀美的四季景色中,过着极简的生活,不断地思考如何生活才能离自己的心灵更近。他用文字树立了一根真实世界的标尺,让后世就知道,假相和幻景屡屡泛起的洪流到底多深。
假定你们也只看得见三天,你们会怎样使用自己的眼睛?如果黑暗即将来临,如果第三天夜里,你们知道太阳再也不会为你们升起,你们会怎样度过这三天?你们想注目的是什么? 活泼聪慧的小女孩海伦 凯勒,2岁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视觉与听觉,从此看不见光明、听不见声音、说不出感受,坠入无边的黑暗和寂静之中。 起初,她哭,她闹,她发脾气,但这些并没有让命运变得更好。7岁这一年,在老师安妮的引导和鼓舞下,海伦仅仅靠着触觉,竟然学会了听、说、读、写。随着年龄渐长,海伦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和抗挫力,掌握了5种语言,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毕业后建立慈善机构,为更多残障人士奔走呼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 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之一,成为照亮全世界的一束光,激励无数读者乐观向上。 本书精选海伦 凯勒
《如果你生而为女人》是意大利记者奥里亚娜 法拉奇为《欧洲人》周刊完成的一系列深度人物访谈,按不同的阶段和主题分为四个专辑: 之后,才有了夏娃 如今,女性更自由了吗? 生为女人,如此令人着迷 一种名曰 不顺从 的美好品德 。 这二十篇访谈(部分采用人物侧写或记者手记的形式)涉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思想、时尚、政治等领域具有标杆意义的女性人物:从设计师可可 香奈儿、超短裙设计师玛丽 官、《性政治》的作者凯特 米利特,到口无遮拦的意大利国民歌手米莉 蒙蒂、向性别禁忌宣战的瑞典演员英格丽 图林,到致力于废除卖淫合法化法案的参议员丽娜 梅林,等等。本书也收录了其对以色列首位女性总理果尔达 梅厄、印度前总理英吉拉 甘地的采访。 法拉奇和这些风云人物在交谈中针锋相对、尽所欲言。就其性别而言,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
本书根据zui古老的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集群汇编而成,精选了zui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欧洲民间故事和史诗神话样本,并对这些久远的神话故事、传奇冒险和历史典故注入du特的文化见解,为读者了解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包含了日耳曼中世纪六大英雄史诗集群中的主体内容,还加入了充满神话色彩的伟大巨作 加洛林史诗集群,几乎囊括了中世纪欧洲所有著名的传奇故事。这些如真似幻的史诗传奇,既有建功立业的开国帝王,也有屠龙的神话英雄,还有来去自如的精灵和为爱复仇的美人,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篇章早已成为欧洲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传奇不等于历史,但传奇故事往往能反映历史真相、旧时风俗、思想信仰和迷信观念,还能唤起一个民族久远的记忆和激发一个民族新的斗志。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 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1982年,双双病重后康复的科塔萨尔、邓洛普夫妇开启了一次冒失而超现实的公路之旅:驾驶面包车再次踏上从巴黎到马赛的南方高速,将原本只需7小时的路程拉长至33天。他们跳出时间之外,以文学和音乐为燃料,三餐吃诗歌,在高速公路0速前行,与休息站看不见的恶魔作战,用幽默的笔触讲述这段疯狂而特别的经历: 旅行结束后,邓洛普再次病倒,于1982年11月2日去世。科塔萨尔独自将本次 探险 记录整理成书。 红色面包车摇身变成一条龙,科塔萨尔和妻子成了狼与小熊。 包着蜡布的重型卡车是在走私云朵,还是压根儿就是空的?数量众多的垃圾桶里可能藏着准备打乱本次出行计划的敌人,而路障怎能不让人联想到女巫的帽子? 等到夜晚,休息区就是转瞬即逝的热闹城市,相爱的人仿佛置身万花筒中,被星星的磷光覆盖。 哦,无畏的读者,你已经是他们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是拉美著名的文学评论集,也是 文学爆炸 的一份重要证言,它充分说明,水准高超的文学评论,必然与繁荣的文学创作结伴而来。 1964年,为了寻找 最具典型性 的拉美小说家,智利文学批评家路易斯 哈斯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寻访了十位代表,与他们面对面地长谈,并记录了他们的文学思考和心路历程。他并没有刻意预测未来,但随着这趟旅程,路易斯 哈斯事实上为即将改变历史的文学现象 文学爆炸 确立了正典、奠定了基调。 这十位作家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吉马良斯 罗萨、奥内蒂、科塔萨尔、鲁尔福、富恩特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巴尔加斯 略萨。当时的他们几乎都没有国际性声誉,《百年孤独》尚未出版,最年轻的一位仅二十八岁。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十位作家里产生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