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部趣味满满的图文书,更是一部关爱你的情绪的真诚之作。 露比是一位深受心理问题折磨的少女。她将自己悲伤又搞笑的日常故事,写成了这本《今日大吉,诸事不宜》。 她常常为生活中的挫折感到沮丧和失落,觉得世界糟透了,但下一秒就会被冰淇淋吸引;她害怕社交,常常怀疑自己的外表,总是控制不住情绪,但看到小狗时,仍会给它一个温暖的拥抱。 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坏,换个角度看看就好。虽然有时很糟糕,但击败每个坏日子,就是万事皆宜的好日子!世界会对你张开怀抱,让你遇上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让你感到满意,有这种感觉就够了!
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迷失在他人的目光里,花费大量时间修复破碎的自尊心,迎合他人的期待。作者也曾深陷这样的困境,但她勇敢地做出改变,决心将自己的心放在首位。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感悟,鼓励读者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必追求与所有人关系融洽。告诉读者,比起成为左右逢源的人,取悦自己同样优秀。书中还包含众多贴近生活的场景和故事,从日常社交到亲密关系,全方位引导读者学会辨别、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在纷繁世事中关爱自己,将鲜花赠予自己,成为浪漫而有趣的人,开启充满爱与美好的人生新篇章。
在博尔赫斯一生的后两年里关于文学、故乡、远方、时间、电影、友情,以及 对话 本身的对话。 我们看到词语的关联和思想的变化,我们看到我们的头颅和脏腑,看到你的心,我们觉得眩晕,我们感叹,因为我们亲眼看到了那个名字屡屡被人们提及、但鲜少有人走近的、神化般的存在:博尔赫斯的宇宙。 我们感到无限崇敬、无限欣慰。 博尔赫斯是一个名字。用它来做指引我们思想的信号并非随意为之。在文学中,这个名字仿佛无限的、纯真的神明;它的所有者是一个知天知地的人,阐释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是整个世界的诗篇;在《后的对话》中,它是智慧的象征,在智慧中,语言早已超过对话本身的意义。 我们看到博尔赫斯,从各个角度在博尔赫斯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博尔赫斯。
三浦紫苑说:我平时写的文章近乎拙劣,但本书却不同,本书可谓我郑重其事写出的作品!书中记录的虽是 平时的慢节奏生活 ,但正是这些普通的幸福日常,让我们感受到: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生活总是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可无论生活如何困难、残酷或者平凡,都要热烈地活,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本书为德文直译 本雅明的文字,无论置于哪个时代都历久弥新,而其身为哲学家、文学、艺术评论家、左派思想家和译者的多重身份,更让他的作品被各个领域奉为经典。 本书分为美学理论、语言和历史哲学、文学评论三个部分,收录了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译者的任务》《说故事的人》等,让读者得以从各个面向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东野圭吾人到中年却突然喜欢上了单板滑雪,痴迷到无法自拔。每逢休息日就疯狂往返于雪山,乐此不疲。他在书中自称 大叔滑手 ,用近乎嘲讽的诙谐笔法记录了自己学习单板滑雪的日子。 滑雪、世界杯、冰壶 回归普通人生活的东野圭吾,竟然如此迷恋各种体育运动。为了有机会参与每次的滑雪,无视家人和朋友的苦心劝阻,甘心挑战各种冒险。 写作和运动,是东野圭吾并行的两种人生状态,在写作中他挑战自己的极限,又在滑雪中挑战人生的极限。 单板滑雪很有趣,这是事实,但有趣不是全部,世界上比滑雪有趣的东西多了去了。我觉得让我入迷的,是 进步 。 东野圭吾
人生中哪有什么按计划进行的事。 偶尔某件事的发展会脱轨,但这并不意味着剩余的人生都糟糕透了。 生活开始变好的契机,始于抛弃了 人生必须一直追求进步 的想法。因为真正的接受背后,是爱自己的过程,而非盲目地去努力。 即使偶尔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提不起劲儿也再正常不过,我们只是需要时间再次振作起来。 而对于那些不太好的日子, 一定要拿来浪费。因为世间从来没有能让人摆脱丧失感的方法,我们只能浪费掉那些不太美好的时光。 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该还的还,该给的我给。 岁月你别催,走远的我不追,我不过是想弄清原委。 一本献给所有陷入低潮、不快乐大人的图文治愈书!可爱的漫画与暖心的文字,在阅读中缓缓熨贴你内心的灰暗地带,为你疲惫的心注入能量!
她是森林的女儿,从小在森林中长大。 从女伐木工到提出新观点的年轻女科学家,在女性备受歧视的领域,她屡遭排挤打压,仍抱着一腔热爱坚韧前行,成了广受认可的 树维网之母 、森林生态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咖。 她曾痛失至亲,家庭破裂,也曾罹患重疾,是深爱的森林和家人好友给她力量,治愈创伤,助她恢复活力。 在这本书中,西马德讲述了自己的独特人生旅程。她的人生与探索森林隐秘地下网络的研究并行。森林中的树木与真菌互利互惠,构建一张错综复杂的 树维网 ,就像我们的神经网络或者互联网一样,养分、水分都能通过它传递;树木之间借此交流信息,守望相助。树维网的中心是母亲树,它们用强大的力量连接并维持着周围所有的后代。在一片有活力、能自我复原的森林中,竞争关系并非永久的主题,树木之间、树木与真菌之间的合作关系远比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用中文写下自己六年中国漫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jiu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
村田沙耶香的全新散文集,集结了出道以来刊载于各报章杂志上的72篇作品。书中有作者对幼时的回忆,有介绍对她影响颇深的音乐和书籍,也有她在旅行地遇到的各种趣事等等,记录了村田沙耶香对生活的千般想象,将她狼狈又搞怪的模样摊在我们眼前。 重磅推荐:
“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二十八岁的纪德,游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在崭新的天地间写下《地粮》。他狂热地表达生命的能量,想摆脱文学界的矫揉造作,宣称要让文学“赤脚踩在地上”。六十六岁的纪德,用一生的思想食粮回应少作,时隔半生,再度谈论爱情、孤独、自由、欲望,凝结成一段段沉思中的美丽箴言,命名为《新粮》。
?8?
祈盼逝物复活,迷醉于消逝的、不知餍足的辉煌! 一本悖论之书,关于空白的幻想,碎片的完整,逝者的在场,和叙述的不朽。 《逝物录》记录了12件已在地球上永远消逝的事物:图阿纳基、里海虎、萨切蒂别墅、萨福的爱之诗、摩尼七经、基瑙的月面学 这些逝物横跨艺术、动物、建筑、宗教 、 文学,电影,贯穿古今。尤迪特 沙朗斯基通过文字与图像的迷人编织,以细腻深入的探触,生动肆意的漫想,浓情婉丽的笔调,建构起虚实之间的诗意,让人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得与失,让人聆听 逝物 留下的回声。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 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