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山姆 谢泼德的 家庭三部曲 、大卫 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 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 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 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所选剧作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人之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同时,本书收入五位译者分别为五位剧作家的作品所作精彩导言。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艺文北京丛书”包含四个子系列,分别为《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选取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门类——诗歌、戏曲、散文和楹联,广泛搜集、整理历史上在北京创作,反映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并约请名家精心解读背景内涵,详尽注释字词典故,助力读者品读理解北京历史文化。该丛书全面反映北京的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让广大读者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记住北京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京剧,有国剧之称。京剧的历史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来自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与秦腔、汉调合流,并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京剧。民国时期京剧发展迅速,“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须生”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艺术的空前繁荣。大量的京剧戏目上演,并由百代、胜利、蓓开、高亭、大中华、长城等唱片公司灌录唱片广泛传播,留存于今,成为中国及世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京剧大戏考”出版项目志在收集汇编、修订修复1949年前录制出版的京剧老唱片浩繁的唱词和录音,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研究、收藏。“京剧大戏考”项目将按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净、丑等行当分卷分期出版。先期出版的“老生卷”由文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