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作者结合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极见功力。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出版后,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上中下)》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
《 与我们的未来》内容简介:1999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的名作《一九八四》出版五十周年,玛莎?努斯鲍姆、理查德?爱泼斯坦、理查德?波斯纳、凯斯?桑斯坦等来自法律及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十余位大师级学者共聚一堂,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写于半个世纪前的《一九八四》有没有过时?它对当今世界有何意义?诸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甚至特立独行的洞见。 《 与我们的未来》即由与会学者提交的文章结集而成。学者们将观点付诸文字,告诉读者大众,当我们思考未来的时候,《一九八四》这部小说对我们会有何教益。
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而本书作者陈晓明先生,堪称是这片景观中独特的游历者。因此,《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本书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本书试图从二次元文化的角度,在纯文学研究范式和通俗文学研究范式之外建构解读网络文学的话语体系。作者以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身份深入网络文学现场,系统梳理二次元文化及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二次元”“二次元文化”以及“同人小说”“耽美小说”“网络游戏小说”等概念都有明晰的界定,并对其在当下中国的生成背景、表现形态、本质特征及文化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史刍论》是傅杰先生对文字学、训诂学、考据等历史争论进行的观点梳理,作者把争论各方的观点论据分析梳理,各方是非对错,或者暂无定论者,读者自有评说,作者只在其中引经据典,并进而逐渐表明其自己的观点。本书内容经作者不断加工润色,语言精炼;书中引用较多资料,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了帮助读者诸君了解什么是八股文和八股文的形式而编纂的。明代是八股文的源头,清代八股文继承的是明代诸体皆备的成熟形态,本书将明清名家的作品作为入选对象,这些八股文能显现八股文的特征,能反映八股文的演变过程,能显现这些历史名人不为人知晓的另一面。
《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十年磨一剑之作学案研究的经典范本重新认识王国维诗学的之作
为了更好地借鉴外国的文学成果,吸收外国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编者特邀请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编撰了这套《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希冀通过本丛书,较全面系统地向的外国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校师生介绍外国古往今来具有代表性的各体文学作品。本册为该系列“20世纪中期卷4”分册,收录外国小说鉴赏文章9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