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根据对立统一的原则,为江户以来的日本阳明学派设计了一个对立面 朱子学派,然后根据正反合原则,把中立于阳明学和朱子学之间的学者划归为 古学派 ,企图折衷二者矛盾的学者的归纳为 折衷学派 ,后把都不沾边的学者划归为 独立学派 。在此之上该书详细论述了日本阳明学从江户到明治时期的传承,按流派和人物全面论述了日本阳明学派的源流、内容和特征。井上哲次郎的《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是迄今为止日本阳明学权威的著作,为日本阳明学在日本学术界挣得了正式的话语权。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对中国学者的影响非常深远。如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的日本阳明学修养和知识见闻基本上来源于该书;张君劢的《中日阳明学比较》以该书为知识源泉;朱谦之的《日本古学及阳明学》以该书为蓝本写成。
《起风了》是宫崎骏收官之作原著。男主人公陪伴身患重病的未婚妻节子,前往深山中疗养,携手度过节子人生晚年。在与世隔绝的八岳山麓,抛弃俗世的喧嚣,他们的生命中只余下彼此。爱情在这至美之景中愈发深邃。他们共同体味着生之幸福,又为这幸福染有死亡的阴影而悲怆 《菜穗子》是文学大师堀辰雄代表作。少女菜穗子目睹母亲的爱情悲剧,匆匆选择了沉闷而无爱的婚姻,然而她不堪忍受情感的荒芜,终于以养病为名逃离冰冷的家,住进深山中的疗养院。 对幸福的渴望与恐惧,交替折磨着她的身心。此时,少年时的玩伴都筑明与幡然悔悟的丈夫忽然先后来探望,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冲击。菜穗子能否看清自己真正的愿望,重获新生?
《于丹:重温古诗词》和于丹一起,重温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于丹:重温古诗词》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的世界文学地图》是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对于世界小说、史诗和戏剧的阅读笔记,系统地谈论了世界各大洲各个国家的文学,提出了很多具有独创性的新观点,对于许多世界名著的评述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带有一定的颠覆性。 作者认为在全人类的文学中伟大崇高的标准是:大爱,极善,神秘,形而上,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来源于终极,回归到终极,人类与宇宙的神秘纽带就是由这样的作品织起来的。更为特别的是,论述中有一个 主人公 (作者本人),像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样,有场景有观点,在带领我们一道游历世界文学。这位主人公三十年对于世界文学的阅读史本身就值得玩味。因此说,这是一部十分特别的、对于世界文学的系统化、有机的长篇评述。
本书是知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顾随经典代表作,《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合二为一。收入国学大师周汝昌的小引作序: 两部《词说》,本系姊妹为篇,同时相继,一气呵成,而其异同,有如是者。说辛精辟,说苏深婉 同时依照每首词的内容,配以精美古画,全彩印刷,完美诠释苏、辛词的豪迈悠远。其诗词评说见解独到、行云流水,将人生经验与创作感悟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诗词美感本身的体会和感悟。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太容易明白它的好处。《人间词话七讲(附光盘)(精)》作者当代词学大师叶嘉莹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以及对历代词家词作的评赏。书末附有《人间词话》原文,便于读者参照体会。这是叶嘉莹关于《人间词话》的讲稿的首次出版,也是迄今问世的叶嘉莹著作中第一种图书配音像的作品。叶嘉莹演讲中对词人生命心魂的唤醒,与王国维对词知之深而言之切的感悟,构成了本书独特的魅力。
鲁迅超越他的时代,也超越我们的时代。直到今日我们仍没有跳出他早已看透的 五指山 。 本书对鲁迅作品中蕴涵的中西文化比较、改造国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对鲁迅周作人羽太信子之间的矛盾、《伤逝》《非攻》等文的创作动机、鲁迅赴香港讲演等细节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辨,旁及澳洲、德国的鲁迅研究近况,为后来的研究者厘清了若干问题。 作者既能置身于鲁迅所处的时代,通过文本辨析、材料分析考索等力图窥见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同时又能超越鲁迅的时代,探寻鲁迅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挖掘鲁迅思想中的特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中,有一群诗人的文学地位远不及“诗仙”“诗圣”,他们没有太多作品被载集入册。但是,他们因一首或几首佳作被世代传颂,如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崔护与《题都城南庄》、王翰与《凉州词》……
《小说的越界》是刘剑梅老师的文学评论集,本书分为 女性的水上书写 文学的变幻之旅 文学的各种维度 文学随笔 四部分。 女性的水上书写:刘剑梅阐释了玛丽莲.罗宾逊、韩江、阿兰达蒂 洛伊等四位女性作家,如何通过作品大胆地跨越了男权社会规定的 家 的边界,表达女性的独立意识; 文学的变幻之旅深入地剖析了博尔赫斯、布鲁诺 舒尔茨、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及其他中外作家,如何以梦、幻想和变形跨越现实的各种疆域和束缚,完成 越界式 的飞翔; 文学的各种维度:分析波多尼奥、萨曼 鲁西迪、格雷厄姆 格林等人的作品,讨论了文学的各种维度,比如现实维度、历史维度、宗教维度和思想维度。 文学随笔:透彻地剖析了杰出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秘密和神奇魅力,而且也引导当代读者摆脱来自现实的种种压力、苦恼和束缚,安抚焦虑、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曹雪芹何以能创作出不朽的文学经典。它既是一部研究《红楼梦》文学思想的专著,又是一部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红楼梦》、深刻理解《红楼梦》艺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教材。作为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独特创新, 前言 部分对曹雪芹的家世、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关系做了必要的简明介绍,让学生了解《红楼梦》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文化因缘。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从《红楼梦》中选择了十六个文学思想命题,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主要涉及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两大部分。其中,哲学思想是文学思想的基础,而文学思想又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当今,文学批评很多时候失去体人察己的温度,有些批评家只顾孤芳自赏,眼中没有作品,心中没有读者。究其缘由,在于文学批评中对话性的丧失。而好的文学批评应如同与知己之间进行一场深层的对话。在此背景下,本书集中采访了多位60 80年代著名诗人、小说家以及文学批评家,通过面对面交谈,旨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对话交流中引发思想的碰撞,产生心灵的共鸣,以期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抵达文学的深层境界。
本书是 评论界 评论家王金胜的文学批评专著,是新时代新语境下文学批评家的见解盛宴。本书将其新时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精选结集,强调现场感和当下性。以其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职责和使命,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推进构建新时代新语境下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
由李国文所著的《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属于“李国文说”系列丛书。分为《李国文说三国·世事成败》《李国文说三国·萧萧故垒》《李国文说三国·星落秋风》三部,共120回240篇,上、中、下各40回80篇散文。 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完整面目出版面世。 这是一次历史的还原。博引史料,涤去时光之尘,竖起一镜,让真实与虚构迎面而立。《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奇书,其七实三虚之手法,让人读来如置身于真实的三国风云。然近乎真实不等同于真实本身。千百年来,由于“说三分”的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使得三国之史与演义混同杂糅,形成传世之误见。李国文评说每一回目时,广引《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于虚处佐真史,让读者于虚虚实实中一目了然,体
暂时没有内容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精)》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最完整面目出版面世。这是一次历史的还原。博引史料,涤去时光之尘,竖起一镜,让真实与虚构迎面而立。《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奇书,其七实三虚之手法,让人读来如置身于真实的三国风云。然近乎真实不等同于真实本身。千百年来,由于“说三分”的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使得三国之史与演义混同杂糅,形成传世之误见。李国文评说每一回目时,广引《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权威正史,于虚处佐真史,让读者于虚虚实实中一目了然,体味各自之妙。那一份信手拈来的从容,那一种浑然圆融的笔力,自有光芒。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隐去经典光环,回归作品本身,就小说论小说,中肯褒贬,酣畅评说。看
本书收录大量我国古代的文学名篇名著,并对配以详细的注释、解题。全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及实用性,适用于培养大学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全日制学校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在职小学教师本大专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的教学使用。
本书是 评论界 评论家刘大先的文学批评专著,是新时代新语境下文学批评家的见解盛宴。本书将其新时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精选结集,强调现场感和当下性。以其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职责和使命,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推进构建新时代新语境下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