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风月之光华:传统中国语境中的情爱精神研究》综论传统中国社会两性情爱关系之现状,研究传统中国人情爱生活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现状之反差,讨论传统中国人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探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诗性精神。传统中国人的诗性精神,在其情爱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研究华夏族人的文化心理和诗性精神在其情爱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是该书的主要目的。我们认为:诗性精神是传统中国社会情爱生活的基本特征。古典艺术作品是传统中国人诗性精神的直接体现,情爱生活是古代中国人诗性精神的间接展现。研究传统中国人的诗性精神,艺术作品是文本依据,情爱生活是鲜活证据。
蒋勋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的、人性的、悲悯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回到文本”,真正感受到《红楼梦》非凡的魅力。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阅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不断让你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兰亭序写风骨。水村图写思念。 溪岸图写天真。寒食帖写性情。 洛神赋写相思。平复帖写守护。 高逸图写癫狂。早春图写希望。 夜宴图写家国。游春图写传承。 职贡图写天下。瑞鹤图写幻梦。 上阳台帖写梦想。祭侄文稿写离别。 西园雅集写境界。写生珍禽写富贵。 簪花仕女写华丽。溪山行旅写众生。 千里江山写青春。富春山居写洒脱。 没有博物馆中的历史, 只有人间烟火的历史。 走过千山万水,过去即故乡。 国有国宝,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有家可归。
一般读者对元散曲的鉴赏和研究,注意得比对元杂剧为早。元人编的散曲总集,现存者有四种:即《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新声》《乐府群玉》。在清代末年徐乃昌刻《随庵丛书》,已经把《阳春白雪》收入。而且丛书的编者,还用此版另外刷印了大、小两种开本的单行本《阳春白雪》,其版本在版心之外所留的天地空白很大,版面非常考究。后来1923年《太平乐府》也有木版精印本(四册)。刊印者武进陶珙。 五十年代,笔者把费了很长时间才编成的《全元散曲》整理后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书中对每首小令或套数都作了校勘,详记见于各书的同一篇作品在文字上的异同。笔者编刊了这部书,对于鉴赏和研究元散曲的同志,有些方便。 。 这几十年来,元散曲的新发现,除了前文谈过的《张小山乐府》之外,还有一些可以一谈的新资料。如
本书是本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新一版)系列丛书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为拓展我社文学鉴赏辞典的风格和品牌,收录先秦诗作品370余篇,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和其他上古歌谣,编成《先秦诗鉴赏辞典》,延请60多位专家学者撰写精美赏析文章,解释历史背景,讲解艺术特色,评论文学成就,介绍各家之说,对先秦诗歌的精粹进行了深入浅出、卓有成效的阐释和解读。《诗经》《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流派的两大源头,其他先秦古歌也都是流传久广的文学作品,都对中国后世文学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原书自1997年出版以后,已经长销十几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的进步,文学观念的变化,本书的内容亟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订。特别是古今地名变化、文人生卒年考订、研究资料增补、出
作者认为,仅从一般论者强调的“抒愤”来解释《聊斋志异》创作发生的原因是很不够的,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既存在着自娱、娱人的因素,也有着苦闷和不平的心态,同时还潜藏着情与性的复杂心理;《聊斋志异》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作者的移俗入雅,雅俗同体;《聊斋志异》这些独特的艺术表征和文化蕴涵一百多年来吸引着国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而揭示其在英语世界得到接受和传播的深层原因、其译介策略和理念及其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正是本书的又一论旨。
选题研究并阐释与论证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从理论高度求解文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立足于时代向文学提出的上述道德问题,将之纳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诸种规定性的考查中,在文艺学既有的学科理论“问题式”中,构入当下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场域新的结构因素,并把伦理学的学科理论问题式择其相应成分有机地导入文艺学的问题式结构主体,从而构建以文艺学为学科主体,以伦理学为结构性辅助,并向当下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场域敞开的问题式结构,在这样的问题式结构中思考文学的种种道德问题,将之提升为文艺学的理论课题,进行要点式求解。
在世风开放、文化繁盛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在唐代空前绽放。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人似乎生活得格外热情,他们热进取、爱美妆、轻规训、喜游耍,热衷精神愉悦,也沉醉于世俗生活。 本书从唐人的行、婚、花、梦、欢、衣、妆、食、戏九个方面,娓娓细叙唐人的世俗百态,文字讲究而带有活泼之意,徐徐展开一幅唐人生活的画卷。
《红楼梦》作者被公认为是与十三四世纪的但丁、十六七世纪的莎士比亚、十八九世纪的普希金齐名的语言大师,那么,对于《红楼梦》人物的体态语,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呢?这种处理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怎样的作用?在有声语言运用方面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成就的《红楼梦》,在人物体态语处理方面呈现出哪些特点?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寻?本书试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体态语的解读与分析,探析《红楼梦》在人物体态语描写方面的特点,透视体态语之于人物性格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物典型体态语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掘《红楼梦》在人物体态语描写方面的艺术成就。同时,从体语传播及印象管理的视角,对主要人物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表现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这一以往不被研究者留意的视角把握四位主要人物性格前后的变化,进而探析后
本书是有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年过八旬后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学普及新著。他精心选取了《诗经》中很有代表性的八十一首诗歌,在成都图书馆开坛,逐篇讲解。讲座反响热烈,后辑录成书。《诗经》是中华文化经典作品,前人解读者已多,但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书中诸多解释纠正了前人对《诗经》释义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摒弃意识形态化的释经流弊,赋予诗经纯诗学解读,正本清源,在众多《诗经》解读的作品中殊为超拔,堪称《诗经》正解。这是一本在趣味中轻松读懂《诗经》的大家普及文本,言辞雅俗兼具,幽默风趣,无疑是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上佳选本。
本书是作者与四川大学著名学者缪钺合作撰写的《灵谿词说》中作者之部分的专集,共评赏唐五代两宋重要词人十五家。他们上自词之早期代表作家花间词人温庭筠、韦庄,下迄宋末词人王沂孙,其间选择了五代词人冯延巳、李煜,宋代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吴文英等各个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对各个作家的论述中既注意揭示其各自的特点、在词史中的地位,又注意寻绎其间纵横交织的联系与演进,故此书可视为一部唐宋词发展简史。
《新诗评论2017年(总第二十一辑)》包含五个专栏,所收录的论文大致可归入三个主题。一个主题围绕“成为同时代人”这一议题,讨论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论文《什么是同时代人》激发下,当代诗歌中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同代人的多种内涵、诗歌的当代性等话题。第二个主题为诗人研究。重要的是关于戈麦的一组文章,包括戈麦遗稿《异端的火焰——北岛研究》,为研究者考察戈麦自身的生命状态、诗学观念和诗艺取向提供了难得的手文献,另有三篇文章专论戈麦诗歌的情调特征、意向特点、语言实验。其他的诗人研究论及杨牧、废名、吴兴华、穆旦。第三个主题关于新诗史料的发掘。杨宗翰归纳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新诗的特征与成因;洪子诚通过回顾五六十年代爱伦堡等评价茨维塔耶娃的史料,以文本对照的方式,阐述了多多、张枣等中国当代诗人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它由经入史,由史及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李洲良编著的《春秋笔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是大陆近年来部有关春秋笔法的研究专著。作者在把握春秋笔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春秋笔法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依次探讨了春秋笔法的渊源、流变,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春秋笔法与诗史关系,春秋笔法与今文经学,史迁笔法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春秋笔法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以及在中国文化含蓄品格建构中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提出的观点,并适当借鉴西方现代阐释学等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证,使春秋笔法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只要把这个吃下去,所有的悲伤痛苦都会像雪一样融化,再也不用憎恨、怀疑或是嫉妒。可以如同躺在神的怀抱一样安心地入眠。他说我可以留着自己吃,也可以给别人吃。 我把装在紫色心形罐子的奥列·路却埃睡眠药粉放进珠宝箱锁起来,偶尔才会拿出来,对着光线眺望。在晶莹透明的紫色玻璃之中轻轻摇晃的银粉,让我看得入迷了,我将它贴在火烫的脸颊上,用那凉爽的感觉抚慰心情。 只要有这个小罐子,我就能改变命运了。连那高耸遥远的天上之门都能进入吧。现在握在我掌中的,到底是谁的心脏呢? 是我?是那个人?还是小叶呢?
北京话的形成与这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有关系,同时与全国各个地区迁移到北京来居住的外地人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北京是一个大城市,是“天下之中”,所以官僚阶层调动升迁、各地士子科举应试、全国各地的客商寻找商机、外藩前来朝拜天朝等活动都要前往聚集京城,人员来往频繁。如近代历史上清朝、民国一些的人士多为外地精英。大清重臣刘统勋、刘墉父子是山东人,大清重臣、民国总统袁世凯是河南人,民国代理总统冯国璋是河北人,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广东人,吴裕泰创始人吴锡卿、张一元的创始人张昌翼都是安徽人,全聚德创始人杨全仁是河北人,同仁堂的先人是由宁波进京的。这些人举家迁京,到京城闯天下,家乡的方言土语肯定会带到北京。如山东省胶东地区方言中的“小力本”,东北地区的方言“白话”、“刮拉”、“日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整理而成。立足日记本体,试图从文体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美学、传播学等多角度深入,探讨现代作家日记这一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审美规范、意义价值等方面,初步建构起一个自足的理论体系。以多元开放的新模式,不断拓宽和延伸日记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思路和领域。研究共分四个部分。部分是日记文体总论,包括日记源流论、日记本体论和日记价值论;第二部分是日记与作家个性心理研究。通过日记研究,从独特视角揭示作家个性特质和深层心理世界,直接获取有关创作主体的丰富信息,更好地把握创作主体的精神脉搏,进而加深理解其创作路向、创作风貌形成的内在动因;第三部分是日记与日记体文学研究。日记体文学是日记的衍生物,是对日记文体形式的借鉴。日记存在的合理性决定了日记体文学存在
作者从哲学、法学、艺术史、文学批评等多学科的角度,考察了《牡丹亭》和《桃花扇》这两部戏曲名著是如何处理身份认同问题的:《牡丹亭》提出并解决了如何确定一个人是“人”的问题,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在与梦、画像与鬼魂的区别中实现的;《桃花扇》则在具体的政治背景下考察了如何识别一个具体的“人”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在明清易代的动乱时期谁是真正的皇帝这个问题。作者还从跨文化比较的视野探讨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中关于身份认同观念的差异。这部发人深思的学术著作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思考个人的文化身份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收录了中国五千年来数十万首诗词典中之精品,内容包括了政治讽喻、历史写真、田园风光、山水风景、边塞风情、闺阁怨情、社会矛盾、缠绵恋情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诗词体律常识的捷径,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鸟瞰我国诗词的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本书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值得终生典藏
俗语说:“看了西游记,说话像放屁。”原著通篇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究竟是作者老眼昏花,写的前言不搭后语呢?还是有意这样安排,巧设机关,故意写出一个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西游故事,为我们出了一个天大的“谜语”呢?真相往往隐藏的很深很深,就像残酷的现实生活一样。《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自有他成为名著的道理。今天,绝大多数人对西游记的了解,都是来源于电视剧的演绎,而真正看过原著的人其实极少。带着疑问,再来品读小说原文,是一件非常令人愉悦的事。解开谜底的“玄机”,其实就隐藏在小说《西游记》的原文之中,把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在一起看,就能够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谜团,而解开一个谜的钥匙,则又是另外一个谜……
《内心活动》精选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写于2000至2005年间的20篇文学评论。库切在此深入讨论了塞缪尔·贝克特、君特·格拉斯、加西亚·马尔克斯、菲利普·罗斯等多位20世纪文学大师。他的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个词都富于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本书看似颇具挑战实则文风亲和,平实而精准的写作为读者打开一扇得以欣赏那些不朽著作的文学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