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 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约360首诗作从策兰一生十余种诗集中选译,全面体现了策兰一生不同阶段的创作。作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流亡者和天才诗人,策兰的诗既深刻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体现了时代“内在的绞痛”,又以其卓异的“晚期风格”,把现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境地。本书的译者长序全面介绍了策兰的生平和创作,揭示了策兰一生的精神和艺术历程及对我们时代的启示;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
兰亭序写风骨。水村图写思念。 溪岸图写天真。寒食帖写性情。 洛神赋写相思。平复帖写守护。 高逸图写癫狂。早春图写希望。 夜宴图写家国。游春图写传承。 职贡图写天下。瑞鹤图写幻梦。 上阳台帖写梦想。祭侄文稿写离别。 西园雅集写境界。写生珍禽写富贵。 簪花仕女写华丽。溪山行旅写众生。 千里江山写青春。富春山居写洒脱。 没有博物馆中的历史, 只有人间烟火的历史。 走过千山万水,过去即故乡。 国有国宝,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有家可归。
本书是有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年过八旬后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学普及新著。他精心选取了《诗经》中很有代表性的八十一首诗歌,在成都图书馆开坛,逐篇讲解。讲座反响热烈,后辑录成书。《诗经》是中华文化经典作品,前人解读者已多,但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书中诸多解释纠正了前人对《诗经》释义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摒弃意识形态化的释经流弊,赋予诗经纯诗学解读,正本清源,在众多《诗经》解读的作品中殊为超拔,堪称《诗经》正解。这是一本在趣味中轻松读懂《诗经》的大家普及文本,言辞雅俗兼具,幽默风趣,无疑是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上佳选本。
德国诗歌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德国历来也不乏优秀的诗人,如席勒、荷尔德林、海涅等。本书提出,想要全方位了解德奥诗歌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关系,不但要了解这两种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应该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音乐
《红楼梦新证》,其草创于1947—1948年,约40万言,1953年9月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连销三版,产生了很大影响。毛主席对这部书给予了相当的评价。 《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文史哲综合大型学术论著,奠定了新中国“新国学”的坚实基础。 《红楼梦新证》内涵所涉极为繁富,它的最大特点是:史料蒐辑的丰富珍贵;填补、澄清、纠正以往研究的空白、模糊、混乱、讹误等处;揭示与阐释许多历史事变牵涉作者家世生平的重大关系以及各种事故背景对作者、作品的思想之影响及曲折表现。 作者的这部红学开山之作因其翔实的考证和缜密的思辨,被学界推为红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书是一部专题论集,由两辑内容组成,主要涉及赵树理研究和对山西当下作家的评论。 赵树理研究并非显学,但世纪之交以来却持续升温。而对他的重新关注和种种评论,也在程度上映现了学界的“阐释焦虑”。本书辑聚焦于赵树理的三重身份问题、可说性文本问题、文艺传播观、文学语言观等,并引入西方学者本雅明的视角和中国作家汪曾祺的维度,试图对赵树理其人其作进行重新解读。该组论文写得扎实饱满,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辑涉及郑义、、赵瑜、聂尔、鲁顺民、葛水平、浦歌、张暄、白琳、悦芳、弱水等十余位山西作家。虽然他们使用的文体不一,创作风格有别,但都个性鲜明,特色明显,且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赵树理的写作传统。本辑内容聚焦于他们的重点
红楼梦所反映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远远超越了,[补天济世,利物济人],与[落堕情根]这一矛盾层面。实际上,他已认定现实世界是[无常]而不能长期圆满的人生乐极悲生,终如梦幻,永远是个大悲剧。但这个悲剧却总会在情欲血泪中扮演下去。因此也就带有喜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