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本书是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作者对画派、画家的独到见解可帮助读者快速领悟画作精髓。本书用300余幅高清传世名画再现了中国历代名家画风流派的绘画特点。画作选择与剪裁更是反复斟酌,别具匠心。名画局部放大更方便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的线条、构图与意境之美,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体验。
艺术作品的身体是熠熠发光的,是色彩斑斓的,但观看者在看到它们的时间所需求或追问的作品的意义(假如确实存在的话),却是含混的,是迷团状的。批评家的职能就在于用文字照亮这些迷团,让观看者看清作品所分泌、放射或辐射出的意义的光彩与形象。这样说,仿佛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与秩序完全是自主性的,是自为存在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批评家用文字不仅照亮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把艺术作品的意义纳入一种秩序。而且他还让作品的意义形象更清晰、更饱满,他用文字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力量强度,让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更具爆发力,让作品所辐射的力量走得更远。从这一意义上说,批评家的文字是艺术作品意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体现出这种能力。我们在本书中看到,汪民安正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现场》是一部具有艺术史视野的访谈录,涵盖了大卫·霍克尼、小野洋子、徐冰、蔡国强、曾梵志、隋建国、张晓刚、费尔南多·博特罗、森山大道、安东尼·葛姆雷等在内的27位世界一流的艺术家。120张来自多家艺术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家工作室提供的精选图片,组成了一席当代艺术的盛宴。它要回答的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何为。好的艺术作品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关于艺术的,关于人性的,关于世界的。这本书亦然。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樶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古典音乐大百科》是一本全面介绍古典乐发展史与当代古典乐变革的百科类图书,用近30万字及上千张精彩而珍贵的图片,全方位追溯了古典音乐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涵盖300多位古今中外为人所熟知的古典乐作曲家的生平故事与代表作品,深入浅出地逐一对经典代表作品进行评析并充分挖掘音乐家背后鲜为人知的掌故。同时,书中还系统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古典音乐纷杂的流派、作曲风格、乐曲组构与器乐功能等知识,使读者在享受古典乐文化美感的同时掌握海量古典音乐知识,提升读者审美品位与鉴赏能力,引导读者以更科学严谨的视角品读经典乐曲,穿越优雅音符,体会伟人光环背后的深刻人生与丰富性灵,在焦躁的现代社会,觅得一方心灵净土。 这本集视听于一体的《古典音乐大百科》,既可以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便捷工具,也可以是古典音乐迷的系统乐
本书着重分析了领导干部精神状态的现状、变化规律,剖析了影响精神状态的原因,探寻了领导干部精神状态的测试方法,提出了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对策建议。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