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兰亭序》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笔画如舞,有如神人相助而成。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序》而不能自拔,赞叹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笔意气韵,对其洋洋洒洒的笔法景仰有加。 本书将《兰亭序》逐字进行分析,精讲细解,让喜爱《兰亭序》的学习者,可以由零基础到逐字精写,进而掌握。附赠写字视频、PPT展示课件和碑帖电子资源。
“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是艺术史学者王正华着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课题,本书即为其具体成果之展现。书中着眼于在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中,出自传统的文物、艺术品或艺术实践,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如何被赋予民族文化遗产的新意义?又如何接轨世界,与 “ 中国 ” 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的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结? 作者在立论上全然跳脱艺术品风格与形式的讨论,转而从展示与观看行为审视中国在 20 世纪初期的种种转变;所注目的面向,亦不以博物馆研究为限,而扩及诸如博览会、摄影技术、珂罗版印刷和现代出版等多种展示空间与论述场域。 通过本书所揭示的个案研究,我们看到了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展示的行为与概念相形重要,有的是为了塑造个人、群体或国家形象,影响舆论;有的则是以建立文化遗产保存意识、教育大
王羲之是我国 的书法家之一,具有 时代的文化地位。不过,书法家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历史侧面。作为四世纪六朝时代的贵族、出类拔萃的文人,王羲之与身处的时代究竟是何关系?两者怎样互动?本书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出发,描绘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世界、思想与信仰的整体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书法背后的历史内涵所在,展现了王羲之具有贵族、父亲、丈夫、朋友、 徒等多重身份的鲜活人生和他所处的灿烂时代。
本书是NY TDC 64 Best in Show和三次“世界zui美的书”等重要奖项获得者刘晓翔个人工作室成立10年以来书籍设计作品的精华总集,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解读设计。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部分的写作与编辑理念承袭自《11×16 XXL Studio》,在大幅度简化本书材质和印制工艺的同时,选择了11本刘晓翔工作室为不同类别书籍所做的设计。来自11本书的11个16页的页面选择是以文本排印(造型)为主的。第二部分作者将多年以来对汉字版面网格系统的研究汇聚其中,详解了它的源起、数理逻辑(字号模数)起点、单元格构成与思维方法。对于不易理解如何在计算机上操作,将网格细分为极为细小的模数的朋友们,刘晓翔老师给出了简明操作程序。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设计师与出版人、编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 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本书收录了美国战后艺术史研究话语阵地《十月》杂志创刊的第二个十年,即自1986—1996年刊发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揭示了历史的波谲云诡对文化和话语实践的影响。全书分为“艺术艺术史”“后殖民主义话语”“身体政治精神分析”“景观机制批判”四个板块,既呈现了包括T.J.克拉克、伊夫-阿兰·博瓦、本雅明·H.D.布赫洛、哈尔·福斯特、罗莎琳· 等《十月》主力干将有关抽象表现主义、身体艺术、观念艺术、文化工业等的经典论述,也收录了包括安迪·沃霍尔、丽吉雅·克拉克等轰动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的自述性写作。还囊括了霍米·K.巴巴、吉尔·德勒兹等哲学家对这个时代的沉思,以及乔纳森·克拉里等视觉文化学者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新颖解读。全书不仅涉及艺术史的经验研究方法,还成功地展示了《十月》学者是如何将后殖民理论、性别理论、精神分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每当我们对人类感到绝望时,只要想到那些艺术杰作,韦兹莱修道院或沙特尔大教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或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我们就会对人性重燃信心。什么是杰作?杰作如何诞生?我们为什么至今仍要观看杰作? 在《何为杰作》中,艺术史大师肯尼斯 克拉克详细讲解几十幅艺术史上的油画杰作,高清大幅彩图引领读者重返人文艺术高光时刻。他认为,杰作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真实天才的创作,是记忆和情感的汇合,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又保持着与过去的深层关联。由此,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通过艺术杰作的传世得以记录和延续,闪耀着超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书中收录克拉克的另一篇艺术评论名作《当艺术家老去》。什么是老年风格?当艺术家老去,他的创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间在艺术家身上刻下痕迹,他则回报以伟大的杰作。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的《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 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 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本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了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作者以社会功能为纲,以经典作品为目,纲举目张,让读者立体而亲和地浏览几千年中国美术的历史版块及其独特的魅力。集赏析、阐释、考据为一体,并穿插古今中外艺术之比较。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是一部具开新意义的艺术史著作。
本书是由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 辑。该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探索这些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政治、性别和思想上的含义。本辑涵盖了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从史前时代到当代艺术,分别聚焦于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并以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开启一个从“材质”角度研讨中国艺术的小型系列。 “中国材质艺术”是 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主持编著的一个全新系列。本丛书旨在引进“图像”与“物件”之外的第三个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角度,即以材料和质料为研究出发点的“物性”。 “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
一本新潮与趣味兼具的美学精选文集诞生了。沃特伯格教授除了给予极富特色的生动描述外,并在每一章论述及所援引哲学家的原文之前加以简短的引言。本书依循的是传统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纪元前的柏拉图开始,历经阿伯提、休谟,一直到近代的阿多诺、派柏及艾皮亚等哲学大师,而所撷选的作品不仅包含西方传统美学,同时更涵括了非西方世界、少数族群、以及女性主义等方面的论述。此外,作者还费心地替每一章节撰写了一篇提纲挈领的精采简介,文中不但谈及这些理念是如何与其它承先启后的论点互相影响,而且文末还特别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美国*争议的艺术评论家 《致命的海滩》作者罗伯特 休斯,以热爱与憎恶交织、才智与权威并存的眼光审视16世纪罗马至20世纪80年代苏河区的艺术品、艺术家以及艺术界。 罗伯特 休斯打破偶像、绝无虔敬、热情洋溢、学识渊博,被认为是美国*艺术评论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几位伟大的艺评家之一。休斯在这本评论集中,对形形色色的艺术家提出了绝不妥协的观点,如霍尔拜因与霍克尼、约翰 辛格尓 萨金特与弗朗西斯 培根、洛克威尔与毕加索、华托与沃霍尔,等等。 休斯涉笔成趣、新鲜生动、极善表达,以几达百篇*秀的散文唤起并界定了一系列艺术家的世界、作品和本质,并使之能为我们所了解,而且他敢于当头面对艺术与金钱这样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