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 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 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 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何为艺术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 贡培兹
《艺术哲学》是由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编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文艺理论经典著作,是 艺术领域的权威读本,也是进阶级的通识读物。 丹纳在书中提出, 艺术家必须是生性孤独、好思、富有正义感的人。 与之相对,艺术品不是创作者手中的感性材料,更不是情绪宣泄的叠加,而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的囊括。他带领读者探询历史、引述政治、解读人性,得出所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的可信论证。 在这本 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中,丹纳引人注目的艺术天赋与学术成就以一种蔚为可观的方式被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论述中,丹纳并不以学理性的观念穿凿材料,他的行文情感充沛、辞藻美观、富于变化,在很多表述中有着非常现代化的气息,帮助每一位读者领会艺术和哲学的真谛。
《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 生 与 死 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贡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 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 佩索阿用二十余年以不同异名创作了百余篇日记体散文随笔,由后人收集编纂成本书。每一个异名者,都是佩索阿的一个性格侧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师那孤独而又瑰丽的思想宇宙。 《不安之书》以著名佩索阿学者热罗尼莫 皮萨罗的编订本为底本,忠实地还原了佩索阿创作的阶段性特征和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心路历程。写出了现代人内心的种种感受,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人性的孤独和决绝之美,以无比的诗意和哲理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一书作者邱振中先生依凭对有关细节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将书写技法放在历史变迁中进行解析,揭示了书法形式构成的种种奥秘,以及汉字书写与生俱来的规定与可能性。本书围绕笔法、章法、结构三个方面展开,构建了相关的形态理论。其中笔法和章法理论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已对书法领域的教学、创作、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字结构研究面对的材料无限复杂,费时尤长,它的完成标志着书法形态学基础部分的完成。 作为一部跨越四十年的重要理论著作,《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的出版不仅完整呈现了邱振中关于书法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书法领域的创作、教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提供新的众多的可能,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是禅宗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读经典书目。作者以庄子、玄学到禅宗美学的历史转换开篇,阐释了佛教被中国本土庄、玄思想所接纳和吸收的过程,并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总结了禅宗美学孤明独发、谛观顿悟、气色观、意境、禅化与诗化等审美经验和审美特质。作者还以大量古代诗文、绘画为例,勾画了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心理特征的关系。
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艺术史的前提。本书以 知识生成与艺术史 图像考据学 图像学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 主题学与母题 艺术社会学 艺术形式与风格分析 知识考古学与艺术史 艺术文献学 九个章节,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九种研究方法的性质、特征、种类、功能、应用、作用与意义等。这些研究方法包括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的各种方法论,涵盖了当今艺术史学研究的多个维度。本书旨在为艺术史学者、学生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工具来进行艺术作品的研究与解读。
保罗 策兰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影响力的德语诗人。策兰的父母丧生于纳粹集中营,本人则历经磨难,在流亡中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进行写作。策兰的诗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充斥着奇崛的意象,主题则刻上了深沉且强烈的情感印记,以艰涩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编织韵律感。他用诗歌为所有文学打开了在面对巨大丧失时坚持说话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了黄灿然精选的策兰178首经典诗作,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策兰诗歌的面貌。
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本书包含了9大类、100种中国传统颜色,配上精美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光景和意义。 红:贯穿整部中华历史的深厚底色,象征吉祥、喜庆、婚嫁与热闹。 黄:我国先民*早将其认定为盘古开天辟地时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有严肃、隆重、正面的含义。 蓝:是古代中国庶民阶级的色彩。 绿:大自然里充满了恣意、比例调和的绿,在我国色彩史中,却曾经属于低微的颜色。 紫:曾经为龙袍的专用色,也是道教尊崇的颜色。 褐:是传统颜色系列中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的色彩之一,色感低调。 白:白字*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本义为虚空,在古代指素色。 灰:传统颜色名词,给人阴暗低沉的感觉。 黑:是我国历史上单色崇拜时间长、含义多的一种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中重要的用色。 原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但有一个领域,依然云山雾罩,现有理论也多含糊其辞,甚至矛盾百出 这个领域就是审美和艺术。 关于审美和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甚至包括那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如果你心中也有困惑,不妨打开本书,和作者一起寻找答案。 本书围绕 美是进化的奖励 这一核心主题,力图展现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体面貌,回答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全书分为四大单元 ,第一单元 美的起源和演化 ,是基础部分,回答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美?如何美?什么是美?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为一棵大树,第一单元是其中的主干;第二单元 艺术的本质 ,聚焦艺术,回答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起源、艺术审美和进化的关系;第三单元 审美和艺术的困惑 ,着力于分析和回答审美和
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尔曼的小儿子布鲁诺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1916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婚姻危机,妻子的精神疾病,使这位本已著名的作家兼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开始创作了本书。 在1922年所著的这部作品,也是其第九部作品,描写主人公悉达多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自己的三个重要历程的过程。从自觉的禁欲主义,到自我放逐和感官享受,终内心的和平成为他追求的终目的。全书用一种简单、诗意化的语言写就。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内心的自我,他踏上了自我寻求之旅。在享受了纵情欢愉的快乐与奢华生活之后,他厌弃了感官刺激的一切,来到那河边。在河边,悉达多终于觉醒,体验到自我与瞬间的永恒。
昆汀 塔伦蒂诺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Shoubu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九场重量级对谈,直面山水画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钟爱画山水?千年来山水画经历了哪些变革与发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何区别?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笔墨有何关联?画家的修养和性情如何影响作品?当代人如何面对山水画传统? 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朝历代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不朽名画,这些作品至今仍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本书收录了许钦松与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潘公凯、易英、朱良志、尹吉男、余辉、吴为山九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的对谈,循序渐进并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以及现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如何重建。 对谈山水画,既是解读前人,也是阐释自己。进入对话,随经典画作穿越千年.溯源中国人的审美基因。
本书分为实践篇、认知篇及成长篇,分别对应新人们可能遇到的工作问题及成长经历,总结了作者在十多年工作当中的实操方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策展观点与理论,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策划工作手册。 实践篇主要阐述的是策展的流程,总结了这些年作者的工作方法,并将其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认知篇的主要内容是与策展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出作者对策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成长篇讲述的是策展人自我提升的过程、方法和评价体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受图像和图画的吸引?我们为什么感到静止的图像具有动态,仿佛活画一般?图像为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说服着我们,诱惑着我们,甚至引导我们走上邪路?米歇尔教授将在他的《图像何求?》中回答这些问题。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是他“图像三部曲”中“具原创性的一部”(米歇尔语)(另两部《图像学》和《图像理论》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米歇尔认为,我们应该把图像/形象看作活的东西,具有它们自己的欲望和动力,有其自己的言语和活动,施展其自身的魅力和影响。 该书涉及米歇尔教授擅长的图像研究领域,包括视觉艺术、文学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他的深察洞见尤其体现在书中对拜占庭偶像、赛博朋克影片、种族原型和公共纪念碑的分析和评论,为图像学和刚刚兴起的视觉
《武梁祠》为巫鸿教授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从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出发,畅谈汉代的民间信仰、丧葬习俗和政治观念。上半部分侧重从考古学角度讲述武梁祠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下半部分则从美术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武梁祠画像的丰富内涵。曾获美国汉学著作的荣誉 由全美亚洲研究学会(AAS)颁发的李文森奖(Levenson Prize)。
本书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的杰作,也是整个电影理论史中极具科学分量的伟大作品。它致力于研究电影这种没有词语清单的语言,其方法融合了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将两者以眼花缭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书名中的 想象 一词与 能指 一词的结合,清晰地宣告了著作所遵循的两种方法论,同时, 想象的能指 这一概念也精准地描述了电影的媒介本性。 与意识形态电影理论不同,本书更注重揭示潜伏于普遍语言表意活动背后的无意识机制。它在电影组合段落研究之后,拉开了有关电影修辞研究的大幕。它把修辞学冷静地推回到普通语言的范畴,修辞与其他语言活动(如叙事)一样,可以不以语词为单位,而是在更抽象的层次上遵循着一般表意机制的所有规律。
如何使那些隽永留存在古籍或铅字印刷品上的字体重焕新生,也能应用到我们今天的各种设计和出版物当中? 字体设计的历史学方法手册是西文字体复刻设计的实用指南,凝结了两位资深字体设计师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从理解复刻概念的精髓出发,以作者的真实设计案例为线索,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您进入复刻字体设计的实操领域。 关于中文字体复刻设计的讨论特邀四位知名中文字体设计师撰文探讨中文字体复刻实践,揭示当代字体设计师是如何应对汉字的海量字符集,以及复杂的字形演变过程。这部分内容与西文字语境下的译作部分相互对照、补充,开启了一场跨文化、跨文种的设计对话。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 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 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 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 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 东村 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 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
什么是超艺术托马森?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也是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独特趣味。 本书为风靡日本、至今不衰的 路上观察学 考现学 经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杀入日本亚马逊社会学畅销榜前十。作者赤濑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东京街头时,发现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楼梯,至此开始了对整个都市的另类探索,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并于1986年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伸坊等人发起 路上观察学会 。作者诙谐、调侃、充满玩乐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严肃思考以及对日常风景的探寻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经验越来越少的当下,以散步为基础的路上观察旨在唤回人们对附近的亲切感,找回个人与外界的切身接触。
本书从艺术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出发,对国内较少关注的当代英美艺术社会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清晰地勾勒出该领域的理论图景。本书首先以人物与思想为轴心,对艺术社会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进行阐述,如霍华德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查德 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和文化杂食观念,温迪 格里斯沃尔德的文化菱形,詹妮特 沃尔芙的中间道路艺术社会学,提亚 德诺拉的新艺术社会学。在此基础上,本书以主题为轴心,探究了艺术社会学视野中的艺术问题,即艺术家问题、艺术体制问题、艺术观众问题和艺术作品问题,由此展现艺术社会学对传统艺术问题的新思考与新见解。最后,沿着思想互鉴的路径,本书思考了它给中国艺术社会学发展带来的启发,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艺术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建构。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