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书号:9787568078757 书名:葬送的芙莉莲(1-2) 定价:50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书号:9787568095099 书名:葬送的芙莉莲(5-6) 定价:50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无物象的世界》是 包豪斯译丛 系列的一本,由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抽象主义先锋卡西米尔 马列维奇撰写,是20世纪*影响力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也是了解包豪斯教学、至上主义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马列维奇首创的几何形绘画对后来的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形式有重要影响,《无物象的世界》为他在包豪斯教学期间所著,是包豪斯学校的教材之一,也是他一生中*一本理论著作。书中主要分 绘画中附加元素理论简介 和 至上主义 两个部分,不仅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将物象的人体、物品抽象成几何形态,还以他的经典画作《黑十字》《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黑圆圈》等为例进一步分析,将一个难以理解的 无物象的世界 清晰简洁地呈现给了大众读者。
黄胄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中国画画家,他的大量作品和在人物画方面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在海内外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几乎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倾注于绘画创作和艺术事业上,没有来得及在绘画理论方面作缜密、系统、深入的思考和论述。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在速写或创作过程中,把一些随时闪现的感受、想法顺手记在画面上,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题跋。他留下来的题跋与随记,已有近千条之多。这些直接袒露心扉的题跋和随记,是了解、研究黄胄艺术极有价值的手材料。 《黄胄谈艺术》一书,对于探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研究黄胄的艺术道路、创作思想、创作经验以及人品和画品都极具价值;对于美术爱好者、初窥艺术堂奥的年轻人,更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历代书画名著译注丛书 选取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和有重要影响的书画名著,精选底本,加以标点整理。对于原著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作品、典章制度、专有名词等,做详细注释,并对原著全文做白话文翻译。 《书法雅言》一卷,共十七篇,包括: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作者从儒家的观点出发,把书法推到 同流天地,翼卫教经 的地位,认为它可以 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 ;书法是人格的表现, 心之所发 , 运之为字迹 ,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关于书法学习,项穆强调内心修养,强调一开始便应注意精神与形式的互相渗透。此外,作者还强调书法的 正统 ,把王羲之与孔子并列,认为后世有成就的书法家,都不过
海德格尔的文章一向都令人觉得艰涩难懂,但芭芭拉 波尔特在本书中却认为,海德格尔的作品清楚地体现了对艺术的引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本书围绕海德格尔的作品,用批判性眼光来评论当代艺术和艺术从业者。芭芭拉 波尔特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文章,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并提出了艺术在数字时代、技术官僚时代和后人类时代的思维方式。同时,作者还研究了国际艺术家作品的脉络,其中包括苏菲 卡尔、安尼施 卡普尔和安塞尔姆 基弗等。同艰涩难懂的海德格尔作品相比,本书更像一本海德格尔作品的指南手册。与海德格尔的哲学精神相违背。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以及本书中所采纳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让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作品和创作实践,并推及思考当代世界中艺术的地位问题。
在其引人入胜的最后一本著作里,萨义德打算挑选出一些文章、诗歌、小说、电影和歌剧,以确定晚期风格如何能够解释创作生涯的演变。他探讨了濒临死亡的艺术家怎样使 不合时宜与反常 进入自己的作品,正如托马斯 曼、理查德 施特劳斯、让 热内、朱塞佩 托马西 迪 兰佩杜萨等人的晚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此外,萨义德还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们》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等。 萨义德指出,人们当然可以在晚期作品里发现一种 超凡脱俗的宁静 , 使得[作者]毕生的美学努力臻于圆满 ,但在这本书里,他所讨论的是那些作为 不妥协、艰难和无法化解之矛盾 的艺术的晚期。萨义德认为这些作品都充满深刻的冲突和一种几乎难以理喻的复杂性,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它们在每
本书是吉姆 莫里森的诗集,分为《众神》与《新生物》两部分。其中,《众神》主要是对电影美学的思考,主要完成于吉姆 莫里森大学时期,而《新生物》则是对现代社会的超现实主义写照,用诗人独有的感性、愤怒的声音记录下美国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本诗集从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淬炼而出,如同吉姆 莫里森本人一样热烈、神秘、性感,让人无法抗拒。它也再次揭示了,作为摇滚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吉姆 莫里森本人给我们时代的文化留下了多么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真实与谎言之间,隔着一道罗生门。是否因为世间的真相过于单调乏味,才用人性为之染上斑驳的色彩? 《罗生门》是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他用凝练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极具张力的细节刻画,呈现20世纪初日本社会百态,把摇摆于生死间的私欲、人性的荒唐和崇高描写得淋漓尽致。全书收录《罗生门》《鼻子》《山药粥》等8篇芥川龙之介写作生涯代表作品,带读者于生死关头体会善恶之间的摇摆,于阴暗处发掘幽微人性中绽放的希望。
《绘画、摄影、电影》是 包豪斯译丛 系列的一本,由拉兹洛 莫霍利-纳吉撰写。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学校个性鲜明的教员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仅是欧洲前卫运动的伟大革新者,也是同时期的实验艺术家中成果*为丰硕的一位。 20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作为画家与雕塑家的莫霍利-纳吉,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绘画、摄影、电影》一书详尽地总结了他对摄影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影像本质的深刻问题,收录了包豪斯学生们的创造性实验,还介绍了这些探索在当代的重要应用,是艺术家及普通大众了解包豪斯的基本要素。
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相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出现在互联网、电影、电视、视觉艺术、建筑、政治等诸多领域。本书以当代视觉文化为实例,以德勒兹思想的三个追问: 块茎是什么 生成是什么 绵延是什么 为框架,进行原创性分析。书中以电子游戏《吃豆人》《毁灭战士》为例,证明了块茎和想想性思维可以相互作用。从 生成(becoming) 出发去研究保罗 克利的艺术作品,从 感受(affect) 出发去研究纪念碑。以美国独立电影《神秘肌肤》为例,来说明 少数电影 如何占据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体系,然后从内部改变它。以电影《入侵脑细胞》例证了当代电影中运动 影像和时间 影像交互的一般方式。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以实用著称,全书用德勒兹的思想观点来思考当下艺术的方式,给艺术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思考模式,正如德勒兹所说: 一个新的概念可以用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近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近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 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 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 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 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
书论产生于 审美自觉 的时代。所谓 审美自觉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对于自己精神之美的认识。 书艺比较于其他艺术,有个很不相同之处,就是它的工具性:书写首先是记录文字的工具。即使被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后,也仍然未能摆脱它的这个性质,从远古到现在,都是如此。书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书论大致分为两支:工具论和艺术论。其中,又以工具论成熟在先,艺术论成熟在后。 从汉魏到唐五代,书论由初创到成熟,显示出工具论与艺术论由合而分,由分复合的发展轨迹。始终张扬其中的 审美自觉 和 个性自由 的旗帜,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传统。
私淑 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书法一门, 私淑 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的沿革、兴衰,亲授和私淑这两种传习方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独具内蕴的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尊崇。 这种尊崇一直延续到现代,以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白蕉、启功等一批现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师的深入实践和理论发扬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他们或取碑刻金石之韵,或举回归帖学之旗,结合个人的性情和睿智,不仅在技艺卜刻苦探索,更在学术理论上勤奋耕耘,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倡导书法普及教育. 大师私淑坊 系列希冀更多的读者透过这些凝聚心血之作,来获取大师们无比的学识力量,弥补无缘亲炙于大师的遗憾,并以此召唤 私淑 的悠久传统,成为一个五师讲授而俨然师在的讲
《让世界敞亮》是 文艺研究小丛书(第三辑) 六本之一,该丛书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与我社共同策划的出版项目,旨在 推举新经典 。本书收录了朱良志先生《论中国艺术的 高古 之境》《白居易的 池上 之知》《论苏轼的 无还 之道》《恽南田的 乱 》四篇文章。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兼工诗、词、散文,与苏轼齐名,世称 苏黄 。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其文艺理论虽受苏轼影响,但在书画创作与书画理论方面亦有卓越的建树,并对后世书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庭坚书画理论多见于后人辑录的《山谷题跋》中,本书即以毛晋刊辑的津逮秘书本《山谷题跋》为底本,并从《豫章黄先生文集》《宋黄山谷先生全集》中选取蕴含黄庭坚重要书画理论的文章、诗篇进行点校、译注,旨在通过详细的注释、精炼的翻译,形象地展示黄庭坚丰富而深刻的书画理论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