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和艺术教育家。一八九八年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本名丰润,号子恺。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初东渡日本游学,同年底回国。此后在浙江、上海、重庆等地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其一生著述甚丰,共有作品一百五十多种。 《艺术漫谈》于1936年10月由上海人间书屋初版。作者用明白如话的文字与青年谈艺术,于素朴与隽永的散文笔法中蕴涵哲理,从而让学生们对艺术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这些文章,在作者结集出版之前,大多曾发表在1935年和1936年的《申报》上,也有发表在当时的《中学生》、《浙江青年》、《新中华》、《论语》、《宇宙风》、《文学》等刊物上的。
朴实、厚重、富于精神内涵和寓意的俄罗斯美术,以其特有的深沉、略带忧郁的艺术语言和情调,史诗般的描述和再现了俄罗斯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俄罗斯历史的珍贵财富。我们对俄罗斯美术并不陌生,因为俄罗斯美术不仅为苏联的美术和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也曾对中国的近代艺术特别是近代美术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创作的《人类的艺术》讲述了从4000年前古埃及到19世纪现代派的作品,从建筑、绘画、雕刻到音乐、戏剧、小说,是一本艺术发展史,人类生产活动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甚至不可多得的简明世界通史。
《 为何是杰作——名画的诞生》从中的七大经典主题,解读历代艺术大师之间的创意较量,以及名画中蕴含的丰富故事和文化内涵。 《 为何是杰作——名画的诞生》从对比中解读传世名作,揭示名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历史上如此多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只有达?芬奇的成为杰作?为希律王献舞换取约翰首级的莎乐美,是提香笔下被母亲利用的天真少女,还是莫罗笔下的蛇蝎美人?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隐藏着画家对经典题材的精妙诠释!无需专业的美术知识,在对历代名作的对比分析中,轻松看懂艺术大师的巧妙构思和神来之笔。
《美术鉴赏新编/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重点规划教材系列》不仅针对美术鉴赏的一般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同时也对各美术门类鉴赏的实践提供了指导。《美术鉴赏新编/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重点规划教材系列》首先简要地探讨了美术的本质以及美术鉴赏的特征和方法,并且又从美术鉴赏的客体——鉴赏所针对的审美对象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艺术的语言、媒介和材料。随后,我们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设计、当代摄影等角度,有针对性地分析各美术门类鉴赏的特殊问题。《美术鉴赏新编/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重点规划教材系列》对于提高艺术修养,丰富艺术知识,增强艺术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动和组织下,汇集了全国各艺术学科的专业编写了这部书。《艺术学基础知识(新版)》涵盖了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和艺术设计八大艺术门类,内容包括了这八个门类各自发展的历史线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体裁、艺术流派和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是一部帮助人们初步了解这些艺术的工具书。 《艺术学基础知识(新版)》的首要目的就是能给全国艺术硕士的考生提供一本准备“入学资格考试”(初试)的推荐用书。
《生死的艺术对话:雕塑大师杨英风VS米开郎基罗和毕加索》包括十三部分内容,作者用无比景仰的笔触,结合对杨英风大师众多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论,详细介绍了景观雕塑大师——杨英风,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
《艺术趣味》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本书力图清晰呈现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观念思考来激发自己不断实验的可能性,以及艺术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我们有幸与这10位(组)艺术家和特邀评论家一起分享和探究了艺术家创作的“秘密”与发现的喜悦。
作为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是田自秉教授三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一部著作,曾收入庞薰琹先生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丛书》《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汇集和整理了我国自原始社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工艺美术史料,系统阐述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丰富的史料,详尽的图录,使《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不仅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学习和研究的参考书,也成为重要的鉴宝收藏指南。
全彩印图文并茂,收武艺、尹齐、张桂林等十多位画家有关装置雕塑、现代派创作、先锋摄影、前卫艺术等艺术创作文章。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设计、开发、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知识,即教学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和多媒体画面艺术知识。《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是一本讲授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知识的教材。全书共分8章:章介绍多媒体画面艺术的定义;从第2章至第7章分别介绍了静止画面、运动画面、文本、声音及交互功能中的一些艺术规律;第8章通过对几个获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赏析,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律的理解。《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同时配有教学演示光盘。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概念清晰,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对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呈现教学内容的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师范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相关课程教材,或作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中正书局出版。全书收录九篇文章,探讨了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原始人类的艺术等学术命题,亦有“致全国艺术界书”、“前奏发刊词”、“我们要注意”、“徒呼奈何是不行的”、“什么是我们的坦途”、“美术的杭州”等艺术相关的文章。
本书着重分析了领导干部精神状态的现状、变化规律,剖析了影响精神状态的原因,探寻了领导干部精神状态的测试方法,提出了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对策建议。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味水轩日记》的作者李日华,字君实,号竹懒,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四品太仆少卿,《明史》入文苑传。万历三十二年他四十岁时,因母亲病故从西华令的职位上离任,以后更以养亲为由,退隐故乡嘉兴长达二十馀年。《味水轩日记》也就在这一时期写成。日记起自万历三十七年,终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八年不间断地记录了李日华品茗、会友、作文、赏画的闲居生活。它是观察明末江南文人画世界的一个窗口。 《味水轩日记》是《艺术史研究丛书: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赖以成文的基本史料之一。
平面构成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维空间的视觉表现形式,及在设计中感受出的体验着设计所追求及最终表达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平面构成总可以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在平面构成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是理性伴随着感性的富于社会发展及审美趋势的设计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领域。现代设计教育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法,拓展学生创作视野和丰富创作方法,以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并能够在未来的设计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甚至成为设计潮流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对平面构成的
《西方美术简史》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艺术是人类与身俱来的天性,因此,欣赏艺术就成为每一个人的天赋权利,房龙这个只有短短3万字的美术简史是在写过很厚很大的《艺术》之后写下的是长久的思考与写作之后思想精华的沉淀。以其独具的慧眼卓识,讲述了自洞穴艺术以降,直至近代实验美术,西方美术走过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的历史。数百位大师的旷世杰作,以及细腻精到的文字解述,都在帮助我们重申这种,被我们久已遗忘,或从未意识到的天赋权利力图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就一个较为深刻的艺术鉴赏者。
这本小书不是70年代历史的记录,也不是美术史,它只是对几代人创作于70年代的,与70年代的革命事物有关的美术作品的读后感,以及因此而勾起的部分回忆。21世纪网络时代的青年人读这些图画可能会忍俊不禁,甚至嗤之以算,但是,对于经历过70年代的人来说,这却是一段真实的生活。那些绚丽多彩、饱满丰润的脸蛋儿衬托着几亿人饥谨的面孔和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事实。那些乌托邦加阶级斗争画面的背后蕴函着一个时代的疯狂,激情与荒诞……
本书结合古今中外各种类型、各种流派的小说名著,从小说本体与创作、审美多种角度探究小说的艺术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命题和观点,对作家和研究者都极有启发。全书分“小说的涵义和特点”、“小说的人物形态”、“小说的人物创造”、“小说的情节艺术”、“小说的语言艺术”、“短篇小说的艺术构思”等八章。适用于作家、业余作者,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 影像阅读 书系: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