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态”和“艺术生态学”,是姜澄清先生提出的一个观念。所谓艺术生态,是指影响艺术生存的动态的“外部环境”,所谓艺术生态学,就是考察并研究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艺术生态”的正、负两面的“环境”要素,研究艺术对当代人类生存的价值。该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杉本博司向来以摄影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举凡他的创作,如《透视画馆》《肖像》《剧场》《海景》等,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于摄影表达的既有认知。他将时间、生命、历史这类具有纵向深度的主题,凝练成为二维的影像。在《艺术的起源》中,杉本博司详解了他“无相机摄影”新作《放电场》创作的原委和过程,以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静电灼烧底片,借闪电的意象连结起影像创造与地球生命的肇始。从未以影像的创作者自限的他,以光学玻璃雕塑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将金属块切削为数学模型,以有限的物质表现“无限”的概念,更为艺术家的想象力赋予其具象的造型。同时,杉本博司结合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杉本派”的装置艺术。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 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煌美术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枝领域。本书对敦煌石窟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新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了图文互证,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由文魁、祝尔娟等所著,《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的创新和建树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强调用综合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相对承载力、潜在承载力等新理念来全面审视和综合分析承载力;实证分析方面,对京津冀区域承载力发展现状做出基本判断,提出应从“疏解承载压力”和“增强承载能力”两方面入手,探索实现京津冀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咨询分析方面,蓝皮书提供了较为详尽的京津冀承载力相关数据及空间分布图,这些对京津冀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以及对策研究,对长期关注和研究京津冀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版》“旨在对20世纪末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实证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历史性回顾和理论性思考,勾画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是如何走过了从接触、吸收、融合到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同时着眼于中西艺术交流中“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及融通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形式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对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出具有展望性的意见和预想。”
《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把历史的时钟拨回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实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说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故事的神话色彩在历代学者卷帙浩繁的研究中愈发浓重,而这本小书只强调一条简单的线索,即西方突飞猛进的发展源于一种偶然因素:美洲金银。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巨量金银被开采、掠夺并贩运回西欧,迅速和剧烈地引发了财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重新分配,获利最多的资产阶级得以壮大到与世袭贵族阶层分庭抗礼并跃升为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从而为打破制度的均衡状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挖掘西方兴起的历史起源,本书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把西欧与同期在制度创新上停滞的中国进行对比,甚至更进一步,在于当下的中国如何实现制度创新。
杜振华的这本《经邦济世与民富(经济学史话)》通过介绍一些经济学大家的一些普普通通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经济学及其人类的贡献,激发年轻学子们对经济学的喜爱,将那些昔日的经济学从天上拉到我们年轻的学子面前,与我们对话。使我们每个人也深深地感到经济学是那么朴实无华,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的空气一样离不开它。学习经济学大可经邦济世,造福天下;小可养家糊口,造福一方。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 第8版)》为美国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 第8版)》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时间
《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由郑昶 著,全书分为六章,在绪论中,作者将中国美术的演 进同世界美术的发展 进行比较,从而提出中国艺术的发展应致力于不断抉 发民族精神,开拓 中国民族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后五章内容系统而简明 地阐述了雕塑、建 筑、绘画、书法和陶瓷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并按 照时代的发展和技 巧的演进来详述各种美术形态的源流、派别,以及各 派代表作家或代表 作品、特殊事实等。书末附参考书,每章均设有思考 题,有助于学者的 参考研究。 《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初版于 1935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发行,列入“中华 百 科丛书”。此次出版即以此为底本编辑整理,将繁体 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 排,在尊重底本的前提下对个别字词和标点作了技术 处理,余则保持底本 原貌。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艺术文化论。艺术文化论是一门用文化场研究艺术“场效应”的学问。所谓文化场,亦即丰富复杂的、处在动态过程的整个文化环境,所谓“场效应”就是在这一立体的文化空间中,因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连锁反应的复杂境况。艺术文化论主张从艺术的深层结构窥视文化。艺术风格体现时代的趣味和文化倾向,艺术意蕴包含着文化的精髓,艺术的主张披露出文化的变迁,艺术的创新常常是文化革命的先兆。我们从艺术中透视的是文化最深刻最隐秘的信息。
《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把历史的时钟拨回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实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说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故事的神话色彩在历代学者卷帙浩繁的研究中愈发浓重,而这本小书只强调一条简单的线索,即西方突飞猛进的发展源于一种偶然因素:美洲金银。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巨量金银被开采、掠夺并贩运回西欧,迅速和剧烈地引发了财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重新分配,获利最多的资产阶级得以壮大到与世袭贵族阶层分庭抗礼并跃升为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从而为打破制度的均衡状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挖掘西方兴起的历史起源,本书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把西欧与同期在制度创新上停滞的中国进行对比,甚至更进一步,在于当下的中国如何实现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