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开创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新时代。本书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主题,从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多方面展开,辅以精美图片,梳理文艺复兴发展史,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奥秘,带领读者探索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风尚,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本书为西方艺术史类图书。以优美的文字、清晰 的思路讲述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轨迹与幕后精髓,详尽 囊括了史前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法国革命与帝国时期以及 20世纪之后的人类艺术发展进程与风格特征,并结合艺 术发展同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背景进行深刻的 评析,让人们在轻松学习西方美术的相关知识同时, 能快速地捕捉其发展历程的主线与深层根源。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 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策展”一词——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 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审美可以改变世界吗?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莱克,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罗斯金、拉斐尔前派、威廉·莫里斯、麦金托什夫妇,亲历“二战”和嬉皮士运动的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 化、性别与族裔政治话语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卢贝娜·希米德。 十组不同背景的英国代表性艺术家,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 追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青年学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政治、 、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如何记录、改变和 时代。
从古希腊的陶瓶到古罗马的壁画,从文艺复兴的油画到现代的雕塑,艺术中总有希腊神话的影子。本书以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线索,深入解读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展示艺术家对神话故事的浪漫想象,带领读者探寻希腊神话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追求和美学思想,品味希腊神话艺术的魅力。
《日本民艺馆》是东京近郊一座只有两层楼的小博物馆,二战中却与京都和奈良的古迹一起被列为应避免轰炸的对象。藏品超过17000件,染织、绘画、雕刻、器具……无所不包,都是在美术史中没有一席之地的、无名工匠的作品。每一件都由创建者柳宗悦及其继任者自日本各地乃至海外亲手搜集而来,是民艺思想的集中展示。 古董鉴赏家坂田和实从中挑选了22件,辅以全彩细节图片品评介绍;并与民艺馆顾问尾久彰三和设计师山口信博一起梳理历史、探讨站在时代岔路上民艺与民艺馆何去何从。
艺术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感动我们,知会我们,挑战我们的?作为 知名画家大卫·萨利的艺术随笔集,本书介绍了20世纪 影响力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从画家到观念艺术家,包括萨利的朋友和同代人,杰夫·昆斯、约翰·巴尔德萨里、罗伊·利希滕斯坦、亚历克斯·卡茨等。 本书不仅探索了艺术家本身特性的多重性,同样揭示了他们作品的特别之处。萨利摆脱艺术理论的行话,以幽默和热情的行文, 和深具缅怀的描述,带领读者奔赴一场诉诸直觉的艺术之约。这是一堂讲述如何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看艺术的大师课。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伟大的博物馆)(精)》由弗朗切斯卡·卡丝特、丽雅·马尔凯蒂编著。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曾是博尔盖塞家族的别墅,1613年开始施工,1903年之后成为意大利国立美术馆,主要收藏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等杰出雕刻家,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 画家的作品而闻名。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在罗马它的收藏品是 的 引人入胜的,其中许多作品是由红衣主教西朴内·博尔盖塞委托艺术家们完成。贝尔尼尼的作品在美术馆的雕塑部分占 地位,其中 重要的有《阿波罗和达芙妮》《劫掠普罗赛皮娜》以及他自己充当模特的《大卫》。绘画藏品有拉斐尔的《 下葬图》、提香的《神圣与世俗的小爱神》、卡拉瓦乔的《男孩子与果篮子》等。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quan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 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本书由张颂仁,陈光兴,高士明主编,是“从西天到中土:印度当代新思潮读本”丛书之一。该系列曾于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受学界好评。本书是这一系列的延续,收录了印度 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吉塔·卡普尔撰写的四篇经典论文和一篇导言。吉塔通过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地艺术展览中的一些实例,以及她自身的策展经历,来探讨艺术领域中“共同生成的现代性”。在后半部书中,吉塔进一步把这种思考推至“身体”领域,让读者领略到印度艺术学者独特的思维角度。
《文艺复兴的秘密语言》通过100余件艺术珍品,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雕塑家或建筑师将某种更具体的涵义编码进画布或文本、胸像或建筑——也许甚至是一种爆发性的政治情绪,或者暗中表达的异教信仰。全书针对文艺复兴艺术符号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几何、光与影、比例、透视和姿势语言,提供了一个覆盖广阔的导引,使用的例证涵盖克里韦利的《天使报喜》到多那太罗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并围绕十数个主题,包括神话、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永恒进行分析。 每件作品都以全彩色展示,尽显其辉煌;然后,通过一种的称作“选择性孤立”的技术,逐一拆开,以揭示它所包含的象征符号,并诠释其谜一般的涵义。
纯粹的愉悦!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回归艺术鉴赏的原点——观看绘画。怎样观看一幅艺术杰作?在那些杰作的画布里,隐藏着艺术家怎样的巧思妙想?这是一部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 读者观看绘画的大师指南。提香《 下葬》、委拉斯开兹《宫娥》、拉斐尔《捕鱼神迹》、华托《热尔桑的招牌》、维米尔《画室里的画家》、伦勃朗《自画像》……克拉克爵士以其独特的艺术史家之眼,精选十六位艺术大师的经典杰作,细致阐析了每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艺术价值、后世影响等,慷慨而生动地分享了观看绘画的门道与乐趣。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