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重磅推荐: 《寂寞大师》以 孤独 为线索,精选20世纪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15位大师级艺术家。 他们中,有一生致力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有一生未婚,将整个艺术生命奉献给瓶瓶罐罐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有在性与死亡中表现自我,饱受争议的鬼魅画家席勒 他们既是艺术大师,又是深谙孤独三昧的孤独达人。老吴在书中化身纸上导赏员,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带我们走近15位艺术大师,并借助200幅世界经典名作的赏析,完成一场以 孤独 为名的世界艺术史巡礼。他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讲述,不局限于正统艺术史知识的转述,更有大量亲临现场、观看作品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他也坚持将艺术通俗化和日常化,致力于通过分享艺术带来的趣味、思考和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艺术变得更加美好。
装置是当代艺术中 流行、 广泛的形式之一。《装置艺术》 清晰地描述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本书不仅重新审视, 重新评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许多著名艺术作品。它提供了理解与研究装置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论述框架,此外,它还向读者介绍了 多尚未受到严肃批评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书中介绍的艺术家包括维拓·阿孔奇(Vito Acconci)、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马塞尔·布罗德塞尔(Marcel Broodthaers)、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材料小组”(Group Material)、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西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 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
该书曾荣获台湾出版优选奖——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靠前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插图卷·上”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插图在中国的历史,对插图的生产、插图的传播、插图的组织结构和彩色插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靠前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插图卷·下”属于类型史之一,在继上卷之后,继续研究中国古籍中的插图文化。包括插图文化的开端、佛教对雕版艺术的影响、雕版插图、清代插图、西方文化对插图的影响等。
“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 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万字、235张图片,讲述风云变幻、流派纷呈的19世纪前后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中华图像文化史·先秦卷》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多方面地对先秦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先秦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 先秦卷从夏、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借助相关文献、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图、文互证的模式,从先秦时期的图像总貌及其生产、传播、符号解码几大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更加详细、深入地探究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器物上图像的意义、影响与发展。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 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 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本书是世界上 部署名“跨文化美术史”的专书,汇集了 外十四位学者的十八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 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作为一部在世纪之交再版的艺术史重要文集,本书旨在将新近的理论成果带入艺术史的一切领域,打通艺术史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界限,重新评估艺术史研究方法和术语,并紧跟 化和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的辩论步伐,建立起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艺术史批评话语。全书共31篇文章,从基础概念到实践运用,每篇都围绕着一个重要的艺术史批评术语展开讨论,构成了一个精彩而环环相扣的整体。同时,本书既是一本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艺术史学科工具书,又是“一本小说集、散文集、故事集”,其中包含优美的插图和翔实的引文,能够为读者带来有趣的阅读体验,并激发其对艺术史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辻惟雄著的《图说日本美术史》是日本美术通史的里程碑之作,探索了自绳纹时代以来直至现代的日本美术发展史,跨越了一万数千年;涉及领域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到工艺、建筑,包括近代以来的摄影、设计、漫画等,可谓包罗万象。 作者对以往所谓的标准型日本美术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试图运用不同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来诠释。全书贯穿了作者对日本美术特质的精辟概括:即“装饰性”“游戏性”和“万物有灵论”。“装饰性”具有广泛的通融性,使得日本美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游戏性”揭示出日本文化与游戏之心的深层关系;“万物有灵论”则代表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这三种特质跨越了时代和领域,可以说是理解日本美术魅力的金钥匙。 全书包含近四百帧的彩色图版,深入全面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特质。
《中华图像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用新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去重新审绎已经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像材料的企图。在本书中,我们将尝试着对这一时期的典型图像的不同形态和其所存在的不同场域进行区隔和解码,探讨其传播的源流与途径,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中国艺术史》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苏立文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他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5000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迪耶·萨迪奇、奇普·基德、伊恩·卢纳著,白麦克译的《索尼设计塑造现代(精)》是一本被索粉顶礼膜拜并誉为“刷信仰”的书。索尼,这个来自日本的世界电子巨头,曾经消费电子领域的霸主,便携性数码产品的开创者和先导者。它曾像今天的苹果一样,该行业甚至整个工业设计的风向标。本书再现索尼从创立初期至今70年间所创造出的经典产品设计,以及对优选文化产生的影响。书中收录Walkman、Handycam、PlayStation等经典消费类电子产品并深入探讨索尼在这些产品上所作出的努力。 本书简单追溯索尼创建史、设计师访谈,并以短篇漫画的形式描述索尼初期的创业轶事。产品设计选集收录索尼全盛时期很很好、不错工业设计作品,并对展示产品的特点和设计作了简单介绍。精装大度16开全彩色印刷,125款“改为天下先”象征很好科技的电子产品,280页450幅高清图片,
本书研究的历史分期思路,是综观有史以来的中国陶瓷绘画发展特点,将其分为景德镇之前的时期、景德镇时期两大阶段,顺之分为上、下两编去写的。景德镇之前的时期,主要包含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绘画、唐代长沙窑釉上彩绘、宋代磁州窑系瓷绘板块。其特点,一是地域呈南北分散状态,二是画风呈南北不同状态而各成体系。景德镇时期,是在景德镇之前的时期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历经元、明、清的发展,从此画风不分南北而品种不断出新,依次成熟了青花、斗彩、五彩、古彩、粉彩、浅绛彩等彩瓷品种,从而将陶瓷绘画推向了历史的鼎盛期。由此而分的章与节,正好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彩瓷品种的演变。而由于陶瓷绘画每个品种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绘画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研究中,虽然常站在中国陶瓷史的角度点出问题,却处处自然而然地融和了中国绘画史来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皮影艺术史”的专著,具体包括了:皮影戏的分布、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明代影戏的流传、当代影戏的发展、近代影戏的兴衰、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曾经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收集整理了各历史时期的皮影记载和皮影戏的文稿件,结合自己20多年所走访的170多个县2000余名民间皮影艺人的田野调查问卷和笔记,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发展情况,建立了皮影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 本课题有创新立论:在学术上首先提出中国影戏区域性流派的划分,而且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详实的历史材料来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本文也首次明确了宋代“大影戏”和“乔影戏”的不同概念。(注:文学家孙楷第认为“乔影戏”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