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书中上溯至隋,下及五代,以绮罗(衣)、琳琅(饰)、粉黛(妆容)、髻鬟(发式)四个篇章,一一考证分述当时各类妆束的名称、款式和组合搭配。选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杨贵妃 武则天 上官婉儿 聂隐娘 同昌公主......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加以适当推测,复原各个人物当时可能妆束,服装、首饰、发型、妆面、场景均有据可考。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皮影艺术史”的专著,具体包括了:皮影戏的分布、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明代影戏的流传、当代影戏的发展、近代影戏的兴衰、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曾经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收集整理了各历史时期的皮影记载和皮影戏的文稿件,结合自己20多年所走访的170多个县2000余名民间皮影艺人的田野调查问卷和笔记,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发展情况,建立了皮影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 本课题有创新立论:在学术上首先提出中国影戏区域性流派的划分,而且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详实的历史材料来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本文也首次明确了宋代“大影戏”和“乔影戏”的不同概念。(注:文学家孙楷第认为“乔影戏”即“大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
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本书收录了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至20世纪70年代一百四十余位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的相关论述,按照历史的系统介绍了西方的美术理论。解读这些文字,可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也可使我们以更清晰的目光,从更高的层次来了解认识西方美术发展史。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书中上溯至隋,下及五代,以绮罗(衣)、琳琅(饰)、粉黛(妆容)、髻鬟(发式)四个篇章,一一考证分述当时各类妆束的名称、款式和组合搭配。选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杨贵妃武则天上官婉儿聂隐娘同昌公主......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加以适当推测,复原各个人物当时可能妆束,服装、首饰、发型、妆面、场景均有据可考。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神仙》以图片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出土汉画中的神仙形象,有西王母与东王公、伏羲与女娲等,是汉代崇祀神仙较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需求。对于研究汉代神仙崇拜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现代美术设计亦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收录了扬之水关于画像石和墓室壁画研究的文章及古代生活习俗考证的文章十二篇。作者以“名物新证”的方法结合文献、考古及图像资料,详细考证了画像石及墓室壁画所反映的卤簿制度;其余诸篇作者讨论了若干古代节令习俗,力图展示古代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本书最后附上《一花一世界》一文,通过考证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收藏的精品的工艺、纹样等,来讲述古代的生活与文人意趣。
《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结合审美精神与历史文化演变的分析,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视角阐述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直至现当代艺术现象,理论结构明晰,叙述清晰晓畅。 《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选题一改一般中文写作的西方艺术史译介式口吻的趋向,一改艺术史教材罗列基本艺术常识、相对枯燥、缺乏明确理论观点的缺憾;本选题结合美术史学界较前沿的学术成果,对于西方艺术史的历史演进在技术上、审美上和文化上进行了生动地分析论述,许多视角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于西方艺术相关话题的种种“刻板印象”。
本书的编年形式,以时间为序,上自远古,下至20世纪90年代,选取了100多个中国艺术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力较大的事件,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等诸多门类,勾画出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显示出中国美术的光辉创造和伟大成就。 每一事件原则上占两面,发生年代标在复合版的左上角。个别事件因内容较多例外。 方框中为艺术家的生平,以及与主题事件相关的知识。 两条彩色横杠之间是关于美术技巧和工艺技术的说明。 每幅图片附详细的注解,介绍作品的尺寸及收藏情况。 本书具有鲜明的特点: 1、立体的编写方式,即介绍某一个艺术事件时,从其发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作者创作意图、美学及史学价值等进行阐述,使读者对该事件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2、“以点及面”的叙述,即在对主题事件进行详细剖析的同时,
《经济地理学思维》通过阐述核心概念的途径,介绍经济地理学思维的特点,让外学科或初学者了解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特征和思维特点。包括区位、空间分异、地方综合、空间结构、空间联系与空间作用、尺度关联与相互依赖、交叉与集成、空间管理等。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皮影卷”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皮影图像的历史。包括皮影图像的生产、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皮影的地狱图像、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图像与文本等。
如今司空见惯的瓷器,历目前却是连接中西世界的强大媒介。《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通过瓷器自中国传入欧洲数百年间发展演变的恢弘历史,讲述了专享的近代中西文明交流的史诗故事。 重量陶瓷艺术家、《纽约时报》作家埃德蒙·德瓦尔是目前少见的同时专精瓷器艺术与人文历史的作者,《纽约客》杂志誉之为“很擅长说器物故事的大师”。德瓦尔历时18个月穿越欧亚,寻访几座世界性瓷都,利用传教士书信、中国皇宫收藏清单、欧洲王侯与炼金师传记、地区史等大量史料,生动地呈现了一条浩渺辉煌的白瓷之路,其中的历险、争斗、发明、贸易与财富故事惊心动魄,并且长久地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埃德蒙·德瓦尔著的《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精)》对瓷器的传统及其之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做了有力的诠释,荣获《柯克斯评论
本书收录了扬之水关于画像石和墓室壁画研究的文章及古代生活习俗考证的文章十二篇。作者以“名物新证”的方法结合文献、考古及图像资料,详细考证了画像石及墓室壁画所反映的卤簿制度;其余诸篇作者讨论了若干古代节令习俗,力图展示古代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本书最后附上《一花一世界》一文,通过考证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收藏的精品的工艺、纹样等,来讲述古代的生活与文人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