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 瓦尔特 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 卡内里和乔治 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这8篇文章把瓦尔特 本雅明 拱廊计划 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2022年恰是瓦尔特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 土星王子 的纪念。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
《外国美术史》分为原始及古代美术、中世纪欧洲美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17世纪欧洲美术、18世纪欧洲美术、19世纪欧洲美术、20世纪现代美术、亚非拉美术八个部分。全书紧扣 艺术类研究生考试(专硕、学硕)、美术教师资格考试、艺术类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 的考试要求,在详细研究各专业方向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结合王树良、张玉花博士团队多年考前辅导的经验编写而成。集权威性、针对性、完整性、实用性于一体,反映了外国美术史科目考试的出题原则和考试动向。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外国美术简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是大部分艺术院校选用的美术史教材。2007年,为了规范和发展美术史教学,作者对原书稿进行了勘误和增订,并交由我社出版《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增订本各章节均补充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并特别在章前设总论
本书译自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5版,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成为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同时还被美国许多大学选为艺术史专业的教材,又是一本拥有权威性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自12版在我社推出后,广受好评。但艺术史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15版将从译校和装帧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和升级,为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奉献更好、更新的资源。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王中旭先生在策展 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之后,对该展览所展作品作撰写的书稿。稿中按时代与风格依次分为:花之容、花之格、花之情、花之瑞四部分,通过图像与文字,阐述花木画自唐代发展至宋代,再至元明清的发展历程,包含了石刻线描、壁画、卷轴画诸多形式,展现了一幅花木画发展的图像史。同时,作者以 寓兴 为题,也只在点出中国花木画中特有的诗意,即画家以花为寄托,赋予一定的含义。书稿环环紧扣主题,使得每一时代每一画家对花木诗意的寄托得以体现。
我们被前所未有的图像包围:互联网上的各类网站、数以千计的电视频道、数字游戏和虚拟世界 如果没有对这些复杂的思想、结构和系统进行全新的视觉化思考,我们将难以管控当今的信息爆炸。本书对这些新的图像世界和新的视觉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和跨学科的思考。 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考察了各个领域的视觉化革命,他们探索并讨论了多学科范围内的新的核心术语:从数据库经济到超媒体的戏剧构作,从神经科学的可视化到生物艺术中的图像。他们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思考图像的力量,追求视觉现象的新定义,并且检验了用于图像研究和视觉分析的新工具。总之,他们完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图像的意义和影响的深入诠释。
本书通过生动的艺术家故事展现了西方艺术史的丰富细节,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从文艺复兴至新艺术运动时期诸多艺术天才。除了介绍其艺术创作,还通过一些趣闻逸事展现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此外,书中还梳理了艺术家所处年代的大事件,将艺术家个体放置于大的历史脉络中,使读者对艺术家和其生活的历史图景有更深刻的理解。书后还附有书中涉及的艺术史典故、专业名词以及书中作品的收藏地。 本书旨在通过还原艺术家的真实个性,艺术史与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来激发读者对艺术的兴趣。
本书据《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翻译,正文中《中国绘画史讲座》由在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所作讲座的笔记整理而成,以朝代为序叙述中国绘画历史。附录部分的几篇文章亦与中国绘画相关。行文中时时与日本绘画对比,彰显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影响的源流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晚清以来美术史文献浩如烟海,虽然有一些资料汇集出版,但由于编者的趣味、视角、取向不同,所以对文献资料的选择和判读也不同,致使出版物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性。而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立足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现代性”问题,扩大了以往选择文献的传统模式,使美术史研究者视野更加开阔。《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与《中国美术编年史(1900-2010)》同属于基础性工程,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的出版,可为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美术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一书所选内容十分珍贵,许多文章属抢救性收集整理。通过文献汇集,将近现代、当代中国美术史论进行了一次梳理,使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美术史理论有了一个清晰的面貌,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术史学者的重要工具书。
从古典时期起,艺术的历史就不断被书写及重写。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纷纷在这一领域发声,改变了我们对于 艺术史是什么及将会是什么 的看法。《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选介了艺术史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开创性与影响力的 35 篇批评文章,分为九章,每章聚焦一个艺术史研究议题:美学、风格、作为艺术的历史、图像与符号、性别、现代与后现代、解构主义、博物馆学,并配以 74 幅相关作品图片。从古典理论到现代主义,从康德到福柯,从现代艺术史与科学考古学创始人温克尔曼到当代艺术史学大师级人物贡布里希。 35 位学术巨擘及艺术家,帮助读者从*手资料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编者普雷齐奥西教授为每个主题均撰写导言,以批判性的阐述,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与参考书目。
作为国际先锋艺术的重要人物、 新造型主义 的创始人,皮埃特 蒙德里安是一名超凡的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凭借着基础颜色、黑色纵横线条和白色底色的形式,其影响在当代社会仍可得见。他曾前往巴黎、纽约、伦敦等城市,以现代都市和现代音乐为灵感进行创作。 本书内涵大量蒙德里安的作品插图,通过简洁的文字,介绍了这位荷兰风格派艺术家独特而先锋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时尚、艺术、建筑和设计等领域的经久不衰的灵感源泉,从白色条纹乐队的专辑封面到伊夫 圣罗兰的礼服。
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主编,并邀请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书共分八章,按照年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中国与外国在美术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动。中外美术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属于文化传播学和比较艺术学范畴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书则体现了该学科*的学术成果。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两汉时期截止到2000年,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门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图文互证。适合艺术系学生与艺术爱好者阅读。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世界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迈克尔 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早和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本书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
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伯格的著作《1940年以来的艺术》,是本关于西方当代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专著,系统完整地呈现出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这部艺术史,不仅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这部艺术史,不仅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美,也将观察艺术生态的目光转向了东方。
本书图文并茂的记录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教师李飒意大利艺术之旅的所见所闻。试图对意大利艺术、文化、历史的全方位探寻,找到一种艺术与大众沟通交流的途径,通过旅行对西方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提供一种观看西方当代艺术的角度和方式。引起大众对艺术的兴趣,以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
本书关注以19世纪为中心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装饰艺术,涵盖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详尽介绍名家名作及重要艺术观念的演进,立体呈现构成艺术场域的艺术家、美术学院、批评家、画商、各类购买者等要素的变化,更将艺术的演变置于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巨变的背景中,助读者全面把握这段艺术史错综复杂的线索,了解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学院规则走向艺术自由的精彩历程。 含574幅插图,特设39个专栏介绍特殊的艺术作品、艺术技法或历史背景,另附大事年表、术语表,以及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含影视资料推荐)。
本书据1938年古今书院版《支那绘画史》翻译。此书是金原省吾用于授课的教材。以时代为序,论述了中国上古到清代的绘画史。行文中时时与日本绘画对比,且多从技法本体层面予以阐述,彰显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影响的源流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