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本书译自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5版,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成为读者最多、流传最广的英文艺术史书籍。同时还被美国许多大学选为艺术史专业的教材,又是一本拥有权威性的艺术通史类教科书。自12版在我社推出后,广受好评。但艺术史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15版将从译校和装帧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和升级,为艺术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奉献更好、更新的资源。
《全人类艺术史》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纪念建馆150周年之作,现任馆长亲自牵头,策展部安排全书架构,数字部提供海尔布伦艺术发展史时间轴,影像部拍摄艺术品照片并校准颜色,出版及编辑部编校文字。 本书首度用134个主题关键词分类并总结六大洲各个时期的艺术,不受时空限制地呈现人类艺术的全貌和相互关联。既可以品鉴《呐喊》《麦田里的丝柏树》等886件镇馆级艺术品,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探索和其他艺术品之间的无穷联系,或是阅读161篇研究文章深度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时代背景、流派特点等内容。 整座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搬到手边,随时随地翻开就能逛!想怎么逛就怎么逛,想逛多久就多久!
晚清以来美术史文献浩如烟海,虽然有一些资料汇集出版,但由于编者的趣味、视角、取向不同,所以对文献资料的选择和判读也不同,致使出版物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性。而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立足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现代性”问题,扩大了以往选择文献的传统模式,使美术史研究者视野更加开阔。《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与《中国美术编年史(1900-2010)》同属于基础性工程,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的出版,可为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美术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一书所选内容十分珍贵,许多文章属抢救性收集整理。通过文献汇集,将近现代、当代中国美术史论进行了一次梳理,使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美术史理论有了一个清晰的面貌,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术史学者的重要工具书。
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伯格的著作《1940年以来的艺术》,是本关于西方当代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专著,系统完整地呈现出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这部艺术史,不仅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这部艺术史,不仅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美,也将观察艺术生态的目光转向了东方。
本书关注以19世纪为中心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装饰艺术,涵盖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详尽介绍名家名作及重要艺术观念的演进,立体呈现构成艺术场域的艺术家、美术学院、批评家、画商、各类购买者等要素的变化,更将艺术的演变置于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巨变的背景中,助读者全面把握这段艺术史错综复杂的线索,了解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学院规则走向艺术自由的精彩历程。 含574幅插图,特设39个专栏介绍特殊的艺术作品、艺术技法或历史背景,另附大事年表、术语表,以及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含影视资料推荐)。
本书的全部照片挑选自翁乃强精心保存了数十年的反转片、彩色负片和黑白底片,拍摄时间从1964年到1995年,横跨当代中国的几个不同的时代,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生产场景。其中有70张作品的原底片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40多张无酸照片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 摄影者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了被很多摄影家忽略的生活细节、平凡琐事、普通民众,并逐渐在拍摄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观看之道。透过这些鲜活的彩色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的深处浮现出来,读者得以用极其罕见的彩色视野,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一个个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对于摄影,翁乃强只有这样一个质朴的理想:做时代的记录者。
以《古本戏曲丛刊》为底本,竖排繁体形式校点整理。 劝善金科 清乾隆间张照据旧本改写,敷衍目连救母故事,主要取材于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记》,但将历史背景改为唐代中叶,并穿插有李希烈的叛乱及颜真卿、段秀实殉节等关目。 升平宝筏 张照编写,敷衍玄奘取经故事,剧情主要依据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也参照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和明初杨讷《西游记》杂剧,以及明人传奇《江流记》。 鼎峙春秋 周祥钰、邹金生等编写,敷衍魏、蜀、吴三国鼎峙和争雄的历史故事,主要取材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并元杂剧、明传奇中三国戏。 忠义璇图 周祥钰、邹金生等编写,敷衍《水浒传》故事,也是根据旧有一些杂剧、传奇予以增删润饰而成。剧中描绘了那些久已流布于舞台的人物故事,对梁山英雄的声势有所渲染,*后强调束身归宋,以张
《大卫里奥说艺术 现代艺术》是意大利菲利佩 大卫里奥(Philippe Daverio) 大卫里奥说艺术 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本极具高水平的优秀现代艺术史专著,在欧美市场受到极大的好评。全书收录600余幅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极为珍贵的艺术画作,部分画作在国内是首次出版。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卢浮宫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53位重量级作家,187部经典代表作,119幅精美插画,这是一本带你穿越时空的神奇之书,奇幻、科幻、冒险、幻想,文学、电影、电视剧、插画、游戏,在欧美流行文化的海洋里,致敬伟大的想象与自由的灵魂。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 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 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 广大艺术爱好者开启艺术
《德国现代美术史》中“现代”的概念,向读者做一个简要交代。事实上,此处的“现代”是指“现代主义”。我们知道,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和自由民主政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自然科学成果、现代哲学思潮也对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尔文进化论、光学、珀尔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色彩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给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
《中华图像文化史 宋代卷(上)》是 中华图像文化史 丛书的一卷,采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宋代图像的生产场域、构成场域和传播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以《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经典图像为例对宋代的绘画进行了图像描述和图像研究。书中的图像史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和记载,它用 原样 加以呈现,用 原图 加以分析,选录的图像不仅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同时触及了在过去的图像研究中备受忽视的广泛的 非艺术 领域,不仅展现了中华图像文化的广泛性和博大精深,更凸显了其文化史学价值。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 皮影卷 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皮影图像的历史。包括皮影图像的生产、皮影图像的符号系统、皮影图像的传播场域、皮影的地狱图像、皮影图像中的神怪世界、图像与文本等。
《中华图像文化史 先秦卷》以 史 为经,以 图 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对先秦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先秦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 先秦卷从夏、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借助相关文献、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图、文互证的模式,从先秦时期的图像总貌及其生产、传播、符号解码几大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更加详细、深入地探究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器物上图像的意义、影响与发展。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在重新修订的第三版里,作者补充了不同时期的资料,并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
......
《中华图像文化史》是我国部中华民族的视觉文明通史,分专题深入研究了自远古至1949年大中华地区的图像,以及中华图像文化的形成机制。该项目分为断代史和类型史两个部分, 插图卷 上 属于类型史之一,专门研究了插图在中国的历史,对插图的生产、插图的传播、插图的组织结构和彩色插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