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以口述这一独特的方式辑录了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18位已故战地摄影师,包括他们的生平介绍,亲朋好友的动情回忆、拍摄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评价。内容生动、文字详实,照片弥足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本书精选其中四百余幅影像,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历史坐标,全面展示羌民族和羌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未来: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性格的羌人形象,呈现同一血源里所蕴藏着的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羌寨的影像纪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为整个中国和世界了解这个拥有“甲骨文中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的民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从中国到澳洲,何其遥远。但他对摄影艺术的爱早已穿越了这种遥远。在悉尼这座唯美的城市里,他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去观察异域风情,边走边拍,拍不完的悉尼海湾,拍不完的悉尼歌剧院,拍不尽的海湾大桥,拍不尽的风土人情。对于这座异国古城,他以飞机乘客的身份鸟瞰过,以游客的身份平视过,以摄影师的身份仰望过,已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热爱。 他尤其喜欢航拍悉尼,在云端之,上解读城市的版图与灵魂。为了航拍顺利,他每次乘飞机前往悉尼或离开悉尼都选择靠机舱的座位,倘若买不到靠舱的机票,就在登机之后想方设法请求别人换位。
本书是一本关于上海老旗袍的图录,汇集了董堪宇先生的养母董胡修凤女士的三十件旗袍照片,以及她生前身着这些旗袍的生活照。董胡修凤女士曾是民族实业家、著名上海统益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董春芳先生的夫人,两人共同走过了54个风云变幻的难忘年头。然而从她晚年穿过的旗袍可以看出,在那些年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她没有被世俗化,她的旗袍样式清淡素雅、精工细作。 这三十件旗袍现已由其子董堪宇先生全部捐赠给上海老旗袍珍品馆。本书不仅是反映个人生平往事、服饰审美的简单书籍, 是一本能折射海派旗袍样式、传承海派旗袍文化的书籍。知名家族史作家、海派旗袍收藏家宋路霞为本书作序。董堪宇先生长年居住海外,本书以中英文双语呈现,英文部分由董先生亲自翻译,他希望能为中国旗袍文化输出国门出一份力。
宋靖率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相约达茂少年,尝试透过孩子的目光,对一个族群未来的可能性图像进行反思性建构。《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回答的问题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命题,蒙古族如何传承族群文化,如何传递基于本地的古老智慧,如何在一体化与在地化之间实现地区的平衡发展?
巴尔萨泽·科拉布是一位让建筑师的作品永传不朽的摄影家,受雇于许多 的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沙里宁、冈纳·伯克茨、弗兰克·盖里、路易·康、西萨·佩里、贝聿铭等。他所捕捉到的影像和被摄主体同样尽现绰约风采,纯粹极简,曾于1964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摄影金奖。在科拉布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关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摄影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还就城镇景观,玛雅神庙,托斯卡纳山城,罗马屋顶景观,以及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中国、也门的本土建筑,美国汽车文化和城市发展演变等 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 本记录科拉布不凡的建筑摄影生涯的作品,作者爬梳了科拉布在摄影上的曲折路径,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逃离匈牙利的年轻人,在巴黎 的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后迁往美国作为沙里宁建筑师
盖瑞?温诺格兰是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纪实摄影师,街头摄影鼻祖,擅长使用广角镜头抓拍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作品画面不仅饱含戏剧张力、充满幽默,而且从真实的角度记录评述着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普通大众的生活。在那个满是黑白摄影的年代,他的摄影创作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后来新闻摄影、街头摄影的发展。 作者杰夫?戴尔是英国 作家、评论家。在本书中,杰夫?戴尔挑选了100幅温诺格兰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深刻分析了其作品中隐含的对社会生活和哲学的思考,本书是对温诺格兰作品的 导读,既分解了镜头下的那一刻,也让我们看到了镜头后的温诺格兰。
本画册是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组织的20余位摄影家,带着美好的向往,带着真诚的使命,于7月28日至8月7日分赴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用心用情用力用爱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图景。
故宫画册欣赏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