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是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教学用书,是作者二十多年纪实摄影创作实践,以及在高校及社会各界教学的经验总结。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拍摄工作的顺序,从前期到后期、从技术控制到造型处理、从拍摄单幅到组照专题设置的。各章节后面的课程作业,是经过长期教学对学生拍摄结果进行的提炼总结,希望能对摄影学习者提供有效训练。本教程既可以带领一位初学者拿起相机,走入广阔、缤纷的社会,有条不紊地观察,一步步有效运用相机记录、呈现;也可以陪伴一位有经验的摄影师,深度认识纪实摄影的文化,促进对自己纪实摄影实践的反思。
美国FSA(农业安全局)纪实摄影是美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规模的摄影项目,也是在大萧条背景下因其政府主导组织性质而充满复杂语义性的一场摄影实践。《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试图在全面阐述FSA纪实摄影运动创立缘起、组织架构、拍摄宗旨和摄影主题的基础上,旨在从FSA纪实摄影所处的大萧条时期与罗斯福新政的外部生产环境切入,一方面以边缘群体、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主要维度充分揭示FSA纪实摄影内部存在的部分 现实伪化 ,另一方面以FSA纪实摄影的视觉生产和图像传播,力求挖掘FSA纪实摄影建构其宣传意图的路径和程序,进而钩索图像背后深层的政治意涵。这是对于惯常被给予正面评价的FSA纪实摄影实践予以祛魅的一次研究挑战,也是重识FSA纪实摄影的一场学术尝试。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 柔 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以口述这一独特的方式辑录了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18位已故战地摄影师,包括他们的生平介绍,亲朋好友的动情回忆、拍摄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评价。内容生动、文字详实,照片弥足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本书讲述了国家地理有名摄影师史蒂夫?麦柯里照片背后的故事,麦柯里在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广为人知的人文、纪实作品,书中讲述了他是如何寻找拍摄题材、如何拍摄和展开,进而完成一系列经典作品的。书中展示了麦柯里个人保留的资料,包含了他所拍摄的14组专题图片故事,内容覆盖他职业生涯中在世界各地的创作。其拍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本书中抢先发售结集披露。
本书精选其中四百余幅影像,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历史坐标,全面展示羌民族和羌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未来: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性格的羌人形象,呈现同一血源里所蕴藏着的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羌寨的影像纪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为整个中国和世界了解这个拥有“甲骨文中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的民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带领学生完成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的上卷,书中汇集了陈海汶、邓维、贺延光、黑明、姜健、李舸、李前光、刘香成、刘英毅、王福春、王文澜、王瑶、王玉文、王悦、徐勇、雍和、于德水、张国田、张桐胜、朱宪民等国中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名家老手,通过访谈和讲评的形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机遇把握、摄影理念等作为典范,鼓励广大热爱摄影的青年学子立志摄影事业,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
本书汇集了知名摄影师卢北峰先生20年来的人物摄影作品。作者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一批年龄跨度近一个世纪的知名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如王菲、韩寒、冯小刚、刘国梁、萧乾等。书中的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意义,记录着一个时代,也见证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本书为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的策展项目“七条小巷”成果的 书面呈现,也是一本展览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分布于浙江丽水老城区,是当下新中国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鼓励小巷居民参与创作《小巷画报》、《小巷诗集》以及小巷纪录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还开启了“影像教育计划”“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 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本书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农村生活变迁的图书,从文化、生活、农业、建筑等方面反映现代农民的生活。其中有当下的影像,也有多年前的老照片;有记录个人的影像,也有追踪记录全家的影像……透过这些波澜不惊的影像,图书展现了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留存的一些有温度的记忆。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带领学生完成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的中卷,书中汇集了安哥、陈锦、傅拥军、侯登科、胡武功、解海龙、李楠、李晓斌、李英杰、陆元敏、孙明经、王立平、翁乃强、吴家林、晓庄、杨延康等国中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名家老手前辈,通过访谈、组稿和讲评的形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机遇把握、摄影理念等作为典范,鼓励广大热爱摄影的青年学子立志摄影事业,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
《地球之美:阿特 沃尔夫40 年摄影经典》是世界知名生态摄影师阿特 沃尔夫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一部摄影作品集,也是其毕生摄影成果的展示。他走遍全球,用相机和镜头聚焦地球上的美丽风景、野生动物和各民族文化,反映了自然的丰富多样和人类的本真。他尽其所能地赞美我们的星球,以诠释世界生态系统的变迁和地理区域、文化的传承。他还用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编排方式以及感人至深的图片背后故事,展示了他对地球无尽的好奇,揭示了生命之间的微妙联系。另外,他与韦德 戴维斯共同呼吁,一定要保护我们这颗脆弱星球的珍贵的生态及文化资源。
这本京杭大运河全景式影像图文集为我们展现了大运河从南(杭州)到北(北京)沿途18个城市的历史与今天,精美的画面辅以细致的说明,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沉淀。
在人发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各民族无不创作了自己独特的、仙糜的民族文化。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了名民族自身特色文化新火相传、滋养后世的脐带责任,同时,也起到了民族与民族之间文明沟通、借鉴、互贯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当今 化时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民俗则让人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唱文化生活的真味,欣赏人生,感佰人生。 天津城西杨柳青,千年古镇,民风淳朴、风光秀丽、商业繁荣、文化昌盛闻名天下。自金代建镇至今,杨柳青木板年画的灿烂、石家大院的辉煌、商帮赶大营的沧桑,历史文化遗存的古朴、文人事客的吟唱,使这里的民俗文化呈现出 的厚重和迷人的魅力。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学校个性鲜明的教员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仅是欧洲前卫运动的伟大革新者,也是同时期的实验艺术家中成果 为丰硕的一位。20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作为画家与雕塑家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绘画、摄影、电影》一书详尽地总结了他对摄影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影像本质的深刻问题,收录了包豪斯学生们的创造性实验,还介绍了这些探索在当代的重要应用,以便于艺术家及普通大众了解包豪斯的基本要素。
在人们对奥巴马这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美国国家领袖高度关注的时代,《总统的摄影师——椭圆形办公室的五十年》通过向人们展示白宫政客和记录他们每日生活的摄影师的生动肖像,让普通民众有机会对国家首脑的生活先睹为快。书中照片均由白宫摄影师拍摄,从早的位在任总统照片(波尔克,1846)到1963年位总统摄影师正式出现后拍摄的大量或庄严或亲密的照片,再到对巴拉克·奥巴马前所未有的详细报道,这些照片带领着读者一起经历美国总统的历史。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以及总统毫无防备时被拍下的喜悦、混乱和沉思的瞬间里,我们看到了正在吃家庭早餐的总统,也看到了与外国首脑进行紧张会面的总统,从非正式的到高端庄重的场合,应有尽有。
李艳、潘桦著的《21个 实用的微电影叙事手法/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系列丛书》对 外21个微电影的叙事手法分为七个部分二十一章进行了分析。 部分悬疑片叙事手法;第二部分科幻片的叙事手法;第三部分喜剧片的叙事手法;第四部分青春片的叙事手法;第五部分爱情片的叙事手法;第六部分文艺片的叙事手法;第七部分 片的叙事手法。每个部分的 附有相关思考题。全书选取大量相关微电影图片进行解读,全书 附有微电影获奖等资料,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看与被看 摄影中国》为著名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杨小彦对影像视觉多年观察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通过使用 观看控制 与 视 觉秩序 这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近百年发生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现状。其中 面对摄影家 部分收录了新时期早出现的几篇访谈,提出了一个 站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 的问题; 个人观察的纪念碑 部分透露了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 双重视野 部分通过作者的几篇主题发言探讨了摄影书写话语权的问题; 历史的质感 彰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观察、工作方式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性奋斗; 观看之道 部分则呼应全书主题,在更大的言说范围内论证了两个关键词的指涉。 写在前面的话 『影像阅读』文丛 编辑部 北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出版社所在地, 影像阅读文丛 在此诞生。 出版计划中这一系列谈论影像的书,其作者都是那些一线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 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 他者 ,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
纪实摄影的特点是真诚和直白地记录生活中的瞬间。在《镜头中的生活:用摄影讲述生活的故事》里,著名纪实摄影师斯蒂芬妮·卡拉布莱斯·罗伯茨将带领读者探索如何拍摄纪实摄影照片,指导读者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在本书中,作者本人和八名用影像记录世界的、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展示了他们艰辛的创作过程和杰出的摄影作品。
本书是Luna沉淀4年后的摄影作品集,作者以女性摄影师细腻的心思和视角,将拍摄的心得与感悟娓娓道来。书中模特的精彩演绎与Luna的拍摄技术相得益彰,影像中的光影和静默展现了女性细腻又富有个性与力量的美,而书中穿插的随笔文字真挚动人,引人深思。本书兼具欣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欣赏作品之余,读者还能学到唯美人像的拍摄技法,对于本书的创作过程也会有 加深入的理解。本书文笔细腻,配图精致,适合人像摄影爱好者,以及想要精进人像拍摄技法的摄影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