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备要(古代卷)》为中国历代经典画学专著合集,内容上主要从与绘画创作方面有关的画学专著进行遴选、分类和解读。书中分为品鉴、蒙养、格法、笔墨、意境、气韵六个部分,目的是给从事绘画创作的画家们提供一套简约明了的画学理论著作,从而更好的让他们理解传统绘画的本质、绘画美学以及如何积淀绘画修养。每部分都以时代为中轴,并从画种、画派及代表大家等方面进行遴选、分类。书中还附有一百多张图片,图文并茂。是一本较为通俗的古代画论读本。此书的出版可使读者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古代绘画理论中对绘画创作的详述,对艺术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画论资料,是学画者必不可少的画论读本。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格分析
一、本书收录的人物画像除林则徐像外,其馀均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藏品。绝大部分为元明清画家绘摹手迹,少数为古代刻本和拓本以及雕砖塑像。 二、人物起迄年代从远古至清末。 三、本书收录的人物按身份分成四部分,兼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则归入其代表性的部分中。 四、本书收录的人物以生卒年代或朝代为序,生年相同者,以卒年为序。凡生卒年不详者,据其活动时期插入相应位置。 五、本书不收录人物的影照和今人的创作作品。
《犍陀罗美术寻踪》通过精炼的选材、缜密的阐述、科学的分析,从纷繁的印度、犍陀罗美术作品中理清出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阐明了佛教美术、佛像、大乘佛教美术起源和发展序列。同时,不单纯是作品的记述,而是试图从某个视角来考察;笔者所说的某个视角亦即“起源”“起始”,换言之,笔者试图从“起源”这一视解来进行研究。
精选四套册页共38幅作品,主要包括山水题材。《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是作者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诗句而创作的。《四季山水图册八开》这套册页显示了石涛勾画山石的笔法,势如破竹。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38幅大师杰作 38个精彩局部配诗文,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既可以读诗赏画,也方便取出作为临摹范本,还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