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内容简介】一场有梗有料又新潮的国画艺术脱口秀,一本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中国画通史,让你忍不住爱上中国画。这本书是顾爷以通俗讲通史的国画艺术普及读物,从中国存世 早的汉墓帛画,到被称为传说级的艺术品《辋川图》;从现存 的隋代手卷到唐朝贵妇日常生活图景 顾爷在书中选取了《清明上河图》《马王堆T形帛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簪花仕女图》《游春图》《辋川图》等十几幅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画进行讲解。他以一贯的幽默表达和脱口秀般的解说,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形象刻画出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及传奇性,多维度地呈现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点睛之处。
经典出自大师之手,而大师的艺术血统又是那样倍受瞩目:★乔治·伯里曼的老师是让·里奥·杰罗姆,★杰罗姆的老师是保罗·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的老师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的老师是雅克路易·大卫。这是一条法兰西学院的艺术教育血统。美国斯特林出版公司仅有的授权两度入选全行业**畅销书品种西方人体结构绘画的艺术**伯里曼六部名著的完整合集版本篇幅全新升级的典藏范本
暂时没有内容
中国古代艺术史“画必称宋元”,而宋画,又被称为中国书画的巅峰。《藏在宋画里的两宋史》系列图书是以宋画为根本,精选两宋时期绘画的名家名作,如宋徽宗、马远、张择端、李唐、米芾等,并以此为章节,分章讲画、讲画家、讲宋代历史故事。
《画论备要(古代卷)》为中国历代经典画学专著合集,内容上主要从与绘画创作方面有关的画学专著进行遴选、分类和解读。书中分为品鉴、蒙养、格法、笔墨、意境、气韵六个部分,目的是给从事绘画创作的画家们提供一套简约明了的画学理论著作,从而更好的让他们理解传统绘画的本质、绘画美学以及如何积淀绘画修养。每部分都以时代为中轴,并从画种、画派及代表大家等方面进行遴选、分类。书中还附有一百多张图片,图文并茂。是一本较为通俗的古代画论读本。此书的出版可使读者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古代绘画理论中对绘画创作的详述,对艺术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画论资料,是学画者必不可少的画论读本。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
现代工笔画大师于非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结合绘画实践,将其毕生所学与独门秘技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这本小册子篇幅不大,却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颜色、颜料的里程碑式的巨著。书中记载的相当多的颜料制备方法,在现今化工颜料的冲击下已经濒于失传。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详细介绍了中国画颜色的品种、性质及发展状况,中国墨的特色,古代与现代画家研漂颜料、使用颜色的方法等。此次修订工作由刘乐园(Lewis Eden)主持。修订者对于原书中所征引的传世文献,依据明清两朝的刻本、钞本,进行了校勘和重新标点;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了缀辑、订补和解释,并与近世考古新发现互相印证、彼此阐发。在进行整理工作的同时,出版团队组织专人,按照于非原稿中所说的颜料制备方法,对诸多中国传统矿物质、植物质颜
明中期的正德前后,艺术市场急需一种摒弃粗野而雅俗共赏的、文静细腻的画风。苏州一带出现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的画家群,共同致力于明代新画风的探寻。他们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中坚力量,带动了很多文人画家包括职业画家的创作,终形成一个新的画派,史称“吴门画派”。本书收录了多位吴门画派画家的近百幅精美画作。
台湾地区地区东海大学教授蒋勋教授精研中西艺术,多年来致力于艺术普及工作,和年轻读者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在台湾地区地区享有很好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他认为,“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能只活在专家学者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之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成于90年代初的这本代表作,深入浅出地把华夏之美的传统介绍给大众,并和读者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