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人造地狱》是关于社会投入的参与式艺术的第一部历史性和理论性概述,在美国称为“社会实践”。克莱尔· 毕肖普探索二十世纪的艺术轨迹,检视参与式美学发展中的各个关键时期。这个旅程遍历了未来主义和达达派;情境主义国际;东欧、阿根廷和巴黎的偶发艺术; 1970年代的社区艺术运动;以及艺术家安置团体。它以当代艺术家倡议的长期性教育计划作结,例如赫胥宏、布鲁格拉、阿塔莫和陈佩之。自从2006年在《艺术论坛》(Artforum)发表的争议性论文以来,毕肖普一直是少数勇于挑战参与式艺术的政治和美学野心的人。在《人造地狱》里,她不仅仔细检查这些计划的解放性主张,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伦理(而非美学)判准,她更提出了替代方案。《人造地狱》呼吁一个关于艺术和政治没有那么规范性的进路,提出一个更引人入胜的、让人不安的、大胆的参与式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气韵生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人又将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六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这部创新之作中, 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中国画”。
本书选取了包华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艺术史》《艺术学报》《斯德哥尔摩远东艺术博物馆馆刊》等学术刊物及《探索中国画》等著作中的十三篇文章,其中两篇由包华石本人以中文写作,其余由作者的长期合作译者王金凤翻译。全书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思想史等多个角度对艺术品的制作与传播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跨文化研究,讨论的文化艺术问题从先秦延续至现当代,涵盖了审美趣味、艺术赞助、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官僚理论等艺术史中的重要问题,涉及的艺术门类除经典画作之外,还囊括了兵马俑、青铜器、画像石等墓葬艺术、装饰艺术,并包括对作者治学背景的深入访谈。
“城市速写家”于2007年创立于西雅图,以自由无拘束,不限绘画水平、工具和地点的创作方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热爱用绘画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的人们。他们的身影穿梭于世界各个角落,用画笔捕捉城市掠影,定格生活瞬间,传递记忆、温度与故事。17年间,“城市速写家”已拥有超过12万名成员,遍及全球450座城市。本书精选全球150余位城市速写家,其中包括多位来自上海、合肥、广州、佛山等地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用风格迥异的作品与真诚分享的创作感悟,携手开启全球城市速写之旅:漫步闹中取静的上海弄堂,钻进充满烟火气的孟买集市,游览庄严的巴黎凯旋门,探险瓦莱人烟稀少的冰川……不论你的绘画水平如何,都能从书中找到速与的灵感与乐趣。快拿起画笔,一起来City Walk吧!
《艺术会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吗》精选五位对普通读者来说最为熟悉的艺术家,他们中有人红作品也红的艺术家达·芬奇、梵高;有作品红人不红的维米尔和马格利特;还有人红作品一般红的弗里达。提起达芬奇,就会想到那张满脸胡子的素描和蒙娜丽莎,可你知道他年轻时俊美非凡,还是个喜欢用玫瑰精油洗手护手的时尚达人吗?一说梵高,就说他是没学过画画、没有朋友,最后在绝望中自杀的天才,可你知道他其实很小就跟着妈妈学画画,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实真不少,而且很可能死于他杀吗?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你来说,也许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想要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欢迎“观看”《艺术会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吗》,来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艺术往事。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本书由几十条与数字时代和大数据有关的关键词组成,提供了学者、技术人员与艺术家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但不是单纯的词汇表。内容包括“机器人”“算法种族主义”“对话代理”“演示”“界面”“元数据”“自我追踪”等,涉及广泛的学科方法,如哲学文化理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地理学、设计与信息研究。一些章节还引入了节新的概念和方法,从滥用“无人机”数据库”到“可视化”和脆“弱性”,不仅挑战了“预测”与“客观性”等常见术语的传统用法,还引入“话题标签存档”了和“抄袭规范”等不太为人熟知的术语。“不确定性”是档案实践固有的属性中作为知识场域的档案充满了未知、错误与漏洞,它们存在于大数据体系,甚至被其放大。本书将档案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大数据。考察了大数据对认识、艺术社会和政治的广泛
大卫·霍克尼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在历史上如何制作图画以及为什么要制作图画。凭借大半生从事绘画、素描及使用相机制像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热情,霍克尼与马丁·盖福德将丰富的图像并置在一起,从迪斯尼动画片的定格画面到歌川广重的日本木版画,从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剧照到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两位作者跨越了通常横亘在高雅文化与通俗娱乐之间的界限,并将不同时代和媒介别开生面地联系在一起。本书以霍克尼里程碑式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为基础,两位作者进一步提出电影、摄影、绘画和素描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富于洞见、发人深省,对认识人类如何再现现实裨益良多。
《作为探究的艺术:迈向艺术、科学与技术的新合作》由(荷)马尔哈·毕吉特著
《印象派:反思与感知》是艺术史家夏皮罗终生思考印象派的杰作。在对印象派艺术长达70年的反思和感知中,夏皮罗为世人提供了一份印象派艺术的理念、主题、技术和美学的近乎 的 成果。作者将印象派绘画的诞生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哲学史根源中;对印象派绘画的美学和方法做出了迄今为止 为深刻的思考和阐述;于印象派艺术主题的阐发匠心独运,穷幽极微;在“印象派与科学”“历史上的印象派风格”、“印象派与文学”等议题上开后世研究之先河。
《中国美术史》由王逊先生完成于1956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美术史论著,在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意义,在现代中国美术史学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地位。 《中国美术史》是在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它并不是一般摅引史实平铺资料,而是试图比较简扼而全面地阐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状况及其若干规律。并注重其赖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在唐以前的章节里除了引用相当数量的文献史料,尤其注意考古发现的实证性,对于不见经传的工匠创作和民间美术也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则设专门章节进行分析论述,其间多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对于建立新的中国美术史体系具有开创之功。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这本书境界开阔,情绪高亢,既着眼于世界文明、经典艺术,又落脚于地域特色,提炼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课程主题,对这些课程主题进行设计和实践,向全国的美术老师提供了具有可行性、可生发性、可再创造性的案例,对“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给出了美术教育的“长沙答案”和“长沙奉献”。
《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罗德岛人、早期比奥蒂亚人和早期阿提卡人、交织卷须、卷须饰带的发展、满地一式卷须图案的进一步发展、茛苕装饰的出现、希腊化和古罗马的卷须装饰等。
范景中先生从事美术史、美术史学史、中西美术交流史,以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着重于把美术史的研究与人文科学研究相结合,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其有关美术史、美术史学史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独具特色。本文集精选范景中老师部分书稿的文章、序、讲座讲稿,进行了修订、整理和补充注释进行出版。全书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艺术史中的雅游,有《美术史与雅游》《欧洲十八世纪的雅游》两篇文章,这里作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雅游者,在想象中旅行到十八世纪的意大利。第二部分,美术的形式与意义有《〈芥子园画传〉解题》《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及其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图像学的方法及其实践》三篇文章。第三部分,附录《中华竹韵》之后,有《鉴定杂记》《〈别下斋藏本十三行〉及其白玉本问题》《劳贡:中国的第一篇西方美术史论文》
《长安笔墨/阿莹论画》为作家白阿莹所著画学论著,系统详细对长安画派进行了阐述,内容涉及长安画派诸多名家,如徐庶之、刘文西、赵振川、王炎林、何海霞、方济众等。
本书是一部以书籍和阅读场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集。它收录了来自 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近300件艺术品,涵盖了从古典雕塑、壁画到当代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广泛领域。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本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间建立了富有意义的视觉联系,展现了书籍和艺术在历 的交织与演变。此外,书中还包含一篇深入浅出的介绍性文章,探讨了书籍史与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阅读史中的阅读者形象,如圣徒、抄书员、德高望重的学者、心不在焉的阅读者、焚书者、女性读者等,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科勒、克劳德·莫奈等,从中我们可管窥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书籍在塑造文化、传播价值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记录了近10年来寻找占中国现存古代壁画70%多的山西乡村壁画的经历,呈现乡村中古典文化保存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壁画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同时展示了值得人欣赏的但可能正在已经消失的20多处庙宇的古壁画。是一本现场感强、有视觉冲击力和能使读者产生保护传统文化冲动的书籍。
本书着眼于林风眠对整个中国艺术的贡献,对近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和走势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引领者之地位,以及创造时代艺术的精神等几个方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以图文混排的形式,力求全方位呈现其各个创作时期的思考方向和绘画特点,具体包括自序、回忆与怀念、东西艺术之前途、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中国绘画新论、印象派的绘画、艺术家应有的态度等章节,结尾附艺术家年表。整体编排结构完整,对于广大美术爱好者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收藏价值。
《绘画形式解读》是解读绘画规律的艺术指南。 作者沙伟臣是一个钟情于绘画创作、乐于做绘画教学研究同时也对绘画理论感兴趣的人,他结合个人对艺术史的研究,清晰阐述了伟大艺术的发展脉络。作者的观点既融合了艺术家独特的感性,又涵盖了艺术评论家的理性,简洁平实地把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体系传递给读者。 通常来讲,艺术创作者与艺术评论家是有明确分工的。所以,本书的问世就显得难能可贵,它以历史作为切入点,不遗余力地解读绘画艺术规律性的内容,为读者层层剥开绘画的秘密。上至古罗马,下至20世纪80年代,中西结合,作者基于实践的真知结合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本书成为世间佳作,在理论联系实践的主旨引导下,使本书的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启发性二者得兼。 《绘画形式解读》的问世一定会为热爱绘画、对绘画充满好奇的
本书通过对\\\"废墟\\\"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与实践,讨论中国艺术与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问题。全书主体共分三章。 章主要讨论中国古代至前现代的经验,涉及对神迹、故迹、遗迹、胜迹的讨论。第二章讨论19世纪至20世纪初所产生的\\\"废墟\\\"的新的表现形式。种种议题开始显现:技术的现代性,殖民的视觉表现,将中国 转换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的社会政治运动等等。第三章,涉及20世纪下半页至今的内容。提出了种种问题:如为什么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家们对城市的废墟,废弃的聚居地和厂房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制作出大量的摄影、装置、表演、影像纪录作品? 政治背景与中国自身转型的背景都被放入到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