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索、解码、诠释并描述了人体形态表现出的无限的活力、表现力及美学特质。前两个章节旨在讨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希腊艺术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人体比例、解剖知识、文化价值观以及美学发展。第3~4章从运动、动态和比例和谐的角度研究解剖学和人体结构。作者遵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核心在于研究人体的界标和肌肉的起止点。肌肉与骨骼的连接是整体欣赏人体结构的关键,也是评估人体运动与美学关联的必要条件,这些概念在第5~6章中进行讨论。第7~8章探讨了手部和头部的结构和表现特征。 本书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及绘画爱好者作为专业参考书。
【内容简介】 承古烁今。托林寺是吐蕃王室后裔益西沃在象雄文明故地所开创的古格王国的政教中心,它不仅是古格王室参政议政和颁发诏令之所,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启序幕之圣地。本书以该寺红殿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图像及所据文本的翔实考证,呈现了古格佛教艺术复兴之潮、xiz ang地方政教变迁之景和我国多民族文化交织之维。 吉光片羽。托林寺红殿是由古格国王赤 南喀旺布平措德主持重建,为现存15 16世纪古格王国佛教复兴期遗留至今的较大的佛殿。作为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壁画是昭示早期古格王国政教韬略的历史之镜;其图像配置隐现了xiz ang西部与卫藏地区诸教派的互动关系和政教话语。通过剥丝抽茧地接通历史、图像和文本所依,作者发现红殿借古开今重构了古格早期艺术传统,壁画呈现了先祖益西沃与仁钦桑布于11世
“艺文丛刊”是一套主要收罗中国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之前已出版五辑(共92册),此为丛书第六辑,共包括11种12册,具体书目如下:《衍极》(郑枃、刘有定)、《醉古堂剑扫》(陆绍珩)、《独鹿山房诗稿》(冯全)、《四王画论(上下册)》(王时敏 等)、《湛园题跋 湛园札记》(姜宸英)、《书法正宗》(蒋和)、《庚子秋词》(王鹏运)、《三虞堂书画目 麓云楼书画记略》(完颜景贤 等)、《清道人题跋 愿夏庐题跋》(李瑞清 胡小石)、《画学讲义(外二种)》(金绍城)、《寒柯堂宋诗集联》(余绍宋)。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优选的特点是将艺术“还原”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本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的展览画册,由前言、美研所文章、文化所文章以及展览作品组成,展览图片按照展厅展陈顺序编排,翻阅画册的时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本画册的出版可以使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得以同样感受到重新审视家族祭祀文化、真切观照传统基因、民族精神、家族血脉,并将之铭记心中的重要意义。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目前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此为丛书第二辑,共包括十八种二十三册,具体为《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吴船录(外三种)》《文房四谱 蕉窗九录》《蔬食谱 山家清供 食宪鸿秘》《黄公望集》《倪瓒集》《文待诏题跋》《养鱼经(外十种)》《梅花草堂笔谈》《香乘》《装潢志(外三种)》《致富奇书》《节序同风录》《金农集》《快雨堂题跋》《书林清话》《草堂之灵》。
这是一部由数学与艺术融合而成的古今文化史。艺术是感性的吗?灵感中却闪耀着科学之光;科学是理性的吗?秩序中却创造出震撼的美;万事万物,浅看背道而驰,深研融会贯通。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数学不仅是一门准确的科学,也是一种美的表达。数学家们通过公式、定理、证明,创造了许多优美的结构和模式,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感;艺术家们也受到数学原理的启发,运用几何、比例、透视、对称,创作了无数精彩作品,体现了艺术的规律和创新。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中国八卦的二进制、音乐上的五度相生律、文艺复兴时的透视法、现代派画家运用的拓扑学……无不是数艺交融关系的体现。爱因斯坦曾说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数学与艺术之所以密不可分,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理解眼前能看
本书介绍了一种描绘人体动态结构的绘画方法——人体图形化,这种绘画方法以人体解剖学理论和人体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图形表现复杂的人体动态结构。通过本书,你能学到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人体动态结构的绘画实践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绘画方法,书中添加了大量的示例,这些示例有助于画者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的基础。本书是零基础绘画爱好者、专业画者不可或缺的人体动态结构绘画参考书。
《剑桥艺术史》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倾力打造、欧美艺术史名家联袂撰写的一套西方艺术入门读物。上至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光荣与壮丽,下至20世纪层出不穷的变革与创新,萃集每个时代的艺术珍品,呈现每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全新升级版精选近800张高清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带领读者在书页间穿越西方艺术几千年的绝美风景。
与前代相比,明画坛是一个表面热烈繁盛而实质趋于衰弱的时代,但各类画科种类齐全,画家林立,画派纷呈。本书配图全面,主要介绍明代绘画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明代院派山水画的发展与兴盛,明代后期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以及明代承上启下的版画与画作的摹制与流传等。
第一卷 三上悟本是一个三十七岁的过着平凡人生的单身男子,可却在一次随机杀人案中为后辈挡了一刀意外身亡。本以为自己的生命就此结束,可是没想到自己竟然苏醒过来,不仅眼睛看不见,就连耳朵也听不到。面对一连串突发状况,他意识到自己投胎转世成“史莱姆”。 尽管变成最弱魔物让他颇有怨言,三上悟还是决定要快乐地过史莱姆生活,没想到却碰上天灾级魔物“暴风龙维尔德拉”,命运就此出现巨大转折。 维尔德拉将他命名为“利姆路”,正要展开史莱姆式的异世界新生活时,却被卷入哥布林对牙狼族的纷争之中,最后还莫名其妙当上魔物大王。 能夺取对手能力的“捕食者”以及精通世界真理的“大贤者”,有这两项特殊技能当武器,不错的史莱姆传说正式展开。 第二卷 成为了哥布林和牙狼族主人的利姆露,成功压制住炎之巨人(伊芙利特)的暴
本书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英文著作,原书名Chinese pictorial art as viewed by the connoisseur,直意为中国绘画艺术——从收藏的角度,英文原书另有汉字标题“书画鉴赏汇编”,今根据译文内容定名为“中国书画鉴赏”。该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书画装裱,介绍了书画装裱的历史、相关技术以及记录装裱的文献;第二部分为书画鉴赏,包括古书画鉴定、印章鉴定和书画卷轴的收藏;另有附录和索引。
《欧洲海洋绘画史》是一部关于欧洲海洋题材绘画史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以欧洲绘画的发展历程为轴,从史前岩画、古希腊罗马的瓶画与壁画,到中世纪的宗教和民间绘画、文艺复兴前后大航海时代的海事绘画,直至印象派时期的现代海景画为终结,全景式梳理了欧洲海洋绘画的发展历程,是国内关于欧洲海洋题材绘画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同时书中收录了200余幅海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丰富的绘画内容与形式中呈现历史,图文并茂,行文通俗畅达,雅俗兼备。
《梵语唐言》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嬗变历史过程的学术专著。作者举列自己搜集的大量珍贵美术作品,分析了西方绘画艺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段的影响,着重从哲学角度探讨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画家博采西方艺术理念,用于阐发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主题。作者侧重介绍了被徐悲鸿誉为 中国西洋画摇篮 的土山湾画馆,以及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享誉世界的辅仁大学美术系。我国以往由于缺少实物参考,对这两个美术机构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梵语唐言》试图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有益的、建设性的探索。
《中国绘画史图鉴》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脉络,以1000幅高清图版,系统完整地展示和阐述历代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
该书是《加德纳艺术通史》的作者弗雷德·S.克莱纳为罗马艺术史撰写的专著。过去十年间,关于罗马艺术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不断更新,克莱纳先生用“加德纳式”的写作方法为读者讲述了罗马艺术中的故事,每个章节以时间表为开端,其内容涵盖雕塑、建筑、墓葬、钱币、银杯等方面,既有一般性问题的阐释也有不同类别的专题延伸,强调通俗性、清晰性。本书与《加德纳艺术通史》同样为著名的TAA优秀教材奖得主,其中有大量珍贵的罗马艺术图片和研究材料都是国内读者所不多见的。
中国大运河在千年岁月的碰撞与交流中激荡出瑰丽的运河艺术,有清一代三百年的扬州绘画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运河艺术 系列同名展览配套图录,收入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扬州绘画收藏重镇馆藏精品近百件(组),以 扬州八怪 为运河艺术系列展之核,以清代寓居或生于扬州的画家为廓,在书轴画卷里讲述清代扬州波澜壮阔的绘画兴衰史。
略
此书是在 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 A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 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 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 ,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作者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富有 ,融广博的学
本套装将“湖山艺丛”系列中讲解中国画的、已经出版的14种图书集结成套装,赋予其明确的主题——中国画的要义,尝试用潘天寿、黄宾虹等10位近现代艺术大师的实践理论、创作心得、课程讲稿等内容,呈现学院派的、充满实践真知的、通俗易懂的中国画理论。
靠前百年,世界三大艺术史之一; 世界上读者最多的艺术与建筑史入门读物; 不断再版修订,专享活着的艺术史; 中文版累计销量超20万册; 世界同时获得TAA(教科书与高等院校作者协会)教材奖、麦加菲图书奖的权威艺术史;获得年度杰出人文社科类大学教材“很好教材奖”;国际美术教育大会重点推荐图书哈佛、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达特茅斯 学院、乔治城大学、马里兰大学、巴灵顿中学等900多所美国高校 和精英中学指定艺术史教科书。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其在近代书坛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使得广大读者更好的了解曾熙的生平事迹,故本社特编辑出版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