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书画丛书:赵孟頫小楷金刚经》简称《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 无相 而不说 空 ,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赵孟頫小楷金刚经》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小楷书之精品。
《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白头丛竹图》所选皆为中国历代名画,原作仿真,高清放大,或遒劲流畅,或粗细顿挫,随心流转,圆润飘逸,节奏鲜明,落笔精道,形神兼备,是学习中国画的临摹经典范本。《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白头丛竹图》可供中国画学习者临摹欣赏。 图绘小竹数竿,清翠嫩绿,两只 白头鹎 栖于枝头,一只低头梳理羽毛,一只遥视前方。竹用双钩填彩画法,笔墨缜密严谨,色调沉着。山雀用淡彩层层晕染,再以尖毫细笔绘出绒羽,刻画准确,富有毛绒的质感。 此图绘小竹数竿,枝繁页茂,青翠欲滴,布满画面。两只漂亮的白头翁栖于枝头,姿态各异。其中一只低头俯视,一只眺望前方。画中竹页用中锋细笔勾边,用淡赭和汁绿渍染页尖和页面;竹竿用双钩填彩法,笔墨缜密严谨,色调沉着。两只白头翁,先用淡彩层层晕染,然
图中绘小鱼5尾,欢快地游戏于荇藻之间。鱼身用没骨法墨染而成,其光滑、细腻而富于弹性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线条圆浑流畅;黑脊与白肚之间过渡自然;口、眼、鳍、尾之刻画逼真而具立体感。鱼的游向各异,远近分明,荇藻轻灵而富于动感,构图生动活泼,是宋人画鱼的名作。《庄子秋水篇》中有“濠梁观鱼”的著名典故,故“鱼乐图”成为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鱼”又谐“余”之音,有祝颂丰穰之吉祥寓意。 原大尺寸: 24.5*25.5厘米 高清放大:400%
色彩,是人根据物体遇到并分解可见光所产生的知觉。色彩效果自然就与感情密切关联在一起。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常借色彩的能量来联想物体或事件的性质,快乐而高能量的色彩总与欢欣和嘈杂性的事件不可分割;低能量冰冷的色彩则令人联想冷静而理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我们还常用色彩把事件强调得富于戏剧性、以制造气氛。色彩唤起感情的力,可以用美学能量来表示。 色彩感觉的训练非常重要,因为客观的真实的色彩是看不到的,人们看到的不过是一种色彩关系(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同化和简约)。故而,艺术设计师必须侧重于理解和研究色彩。一方面要经常综合感觉的效果,加强主观的个性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理解色彩的属性和体系,系统地把握多数色的世界。并通过客观的普通常识的配色训练,广泛锤炼自己的色感。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永远不会陈旧的装饰形象。《中国龙凤艺术》紧贴广大读者的需求心理,从传统中走出新路,以简洁生动的文笔,精美诱人的I蛩稿,分七个章节,讲述了龙凤的历代演变和艺术特色,龙凤的种类、形式和常见绘画方法以及它们的装饰运用。并从实用的角度,节录了700余幅有艺术价值的龙凤图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编绘者创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图。
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 蒋勋先生用柔美、亲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
《非翁画语录》以文字总结陆抑非在讲画论、画法、画理上的宝贵经验,在花鸟画上还进行了手把手、一笔一划的教学。该书内容无思想性、政治性问题,框架结构合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读者了解陆抑非绘画方法、写生方式的重要材料。
弗朗索瓦·德布吕埃的《精典文库:对话伦勃朗》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伦勃朗的书,不如说是和伦勃朗一起创作的一《对话伦勃朗》。通过伦勃朗采用“明暗”手法的自画像,德布吕埃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关于伦勃朗的片段式的、对其偏爱的、充满热情的传记,这样的传记使他着迷。从伦勃朗面容的缓慢变化之中,德布吕埃追忆时间的流逝,在字里行间的镜子里重新找到了他自己存在的影像。
李红、王顷主编,(南宋)佚名所绘的《写生草虫图(中国历代绘画珍本)》是《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系列之一。本系列所选皆为中国历代名画,原作仿真,高清放大,或遒劲流畅,或粗细顿挫,随心流转,圆润飘逸,节奏鲜明,落笔精道,形神兼备,是学习中国画的临摹经典范本。本书可供中国画学习者临摹欣赏。 画面右侧绘野生花草,狗尾、紫菀莛叶穿插。 菜粉蝶 落在花上吸取花蜜, 蜻蜓 徐徐低飞,蚱蜢跃跃欲跳,整幅画面充满动感。 3 只昆虫在画面上的等边三角形构图平衡了丛生的野草所造成的重心偏倚,使画面结构稳定。野草和花叶用花青加汁绿勾填,花用没骨法出之,昆虫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原大尺寸: 25.9*26.9 厘米 高清放大:400%
绘画是凝固历史的无声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绘画背后的故事以其强烈的传奇色彩、人文气息,使广大艺术爱好者为之陶醉。这本《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元四家·倪瓒(2):梧竹秀石图》(作者杨东胜)是“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系列之一,收录了倪瓒的《梧竹秀石图》。
李红、王顷主编,(南宋)佚名所绘的《豆荚蜻蜓图(中国历代绘画珍本)》是《中国历代绘画珍本》系列之一。本系列所选皆为中国历代名画,原作仿真,高清放大,或遒劲流畅,或粗细顿挫,随心流转,圆润飘逸,节奏鲜明,落笔精道,形神兼备,是学习中国画的临摹经典范本。本书可供中国画学习者临摹欣赏。 图中 豆荚 一枝,果实乍结。一只黄褐色的 蜻蜓 轻轻停落在枝端,将豆荚压得微微颤动。画面构图简洁自然,疏密得体。画家用中锋细笔勾勒豆荚枝叶的轮廓,用花青、石绿轻染,以白粉点花瓣,线条沉稳,色彩丰富,形象写实逼真。图中尤以蜻蜓描绘得出神入化,其翅膀透明的质感以及清晰的纹络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活灵活现,反映了宋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原大尺寸: 27.0*23.0 厘米 高清放大:400%
图绘 葡萄 累累垂挂, 蜻蜓 、 螳螂 、 蝈蝈 、 蝽象 伏于藤蔓绿叶间,画家以小幅的画面抒写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昆虫以双勾填彩法绘制,用线刚柔相济,既准确地勾勒出秋虫或动或静的各种体态和神情,又将昆虫翅膀的轻薄或外壳的坚硬等不同的质感表露无遗,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细节表现的绘画功底。 《葡萄草虫图》为国家一级文物,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代小品画之精品。画面绘取葡萄藤间的一段,藤上垂下一串汁液诱人的青葡萄,纷披的老叶和缠绕的藤蔓间,蜻蜓轻轻停歇、螳螂警觉观望、蟋蟀啃吃叶子、甲虫攀爬觅食,这幅动静相宜的动物和植物世界的一角,生生不息,情趣盎然。 原大尺寸: 26.2*27.0 厘米 高清放大:400%
本书精选明代著名画家蓝瑛的绘画作品44幅,基本反映了画家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适合高校教学和绘画爱好者学习、临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