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不仅简单介绍了各位西方大师的生平,并选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书字数不多,部分作品的点评精练到位。
《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不仅简单介绍了各位西方大师的生平,并选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书字数不多,部分作品的点评精练到位。
《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不仅简单介绍了各位西方大师的生平,并选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书字数不多,部分作品的点评精练到位。
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她集“色、香、姿、韵”于一身。,其“色”,瑰丽缤纷、光彩夺目,色彩之全跃居百花之首,白、黄、粉、青、紫、蓝、绿、橙、玫红、紫红、棕红、乳黄、金黄、淡黄、墨紫、墨红……几乎占据了色谱上的所有系列。第二,其“香”,陶渊明曾这样赞美她“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可见菊花的“香气”也不同寻常。第三,其“姿”,真是仪态万千、风貌迥然。有的端庄大方,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垂首含羞,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刚劲沉稳,有的风姿飘逸……菊花以她五彩缤纷的颜色、芳熏百草的香气、干姿百态的风姿互相搭配,妙不可言,共同构成了菊花独有的“韵”。
黄慎(1687—1772),初名盛,字恭懋,号瘿瓢,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有《蛟湖诗钞》存世。 黄慎自幼家贫,因无钱读书,遂随父自学,后父亲早逝,为赡养慈母,放弃举业的愿望,学画谋生。康熙五十八年(1719).黄慎离家远游,行走于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各地.边卖画,边游览山川1名胜,广交朋友。雍正二年(1724),黄慎首次来到扬州,开始了扬州鬻画生涯。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文人荟萃,画家如林,黄慎结交了许多名士画友,特别是与郑燮、李觯、金农、高翔等画家交往密切。后又两次长期旅居扬州,除了作画、卖画之外,更多地是与旧识新知诗酒唱和。 黄慎擅长人物、花乌、山水,以人物画和花乌画为突出。初师上官周,学工细人物山水,后变化为粗笔挥写,以简驭繁,气势雄伟,笔意纵横,于粗犷中见精炼。他所画人物除历
石涛(1641—1707),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字石涛,自称苦瓜和尚,他的别号很多,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清初“四僧”之一。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在对传统的笔墨技法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变化,同时注重师法造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石涛的作品笔法和墨法变化很多,用墨大胆爽利,干湿浓淡兼施并用,密处密不透风,疏处疏可跑马,或简或繁,酣畅淋漓,极尽变化。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长卷“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恣肆,苍劲有力,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朴厚之态,奇峰怪石跃然纸上,在给人以美的享受时,也道出了其艺术理念——师法造化。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其艺术理论的根本阐述,所提出的“一画”论、“从心”
陈淳(1482--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吴门画派继沈周、文徵明以后重要的画家,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 陈淳出生于文人世家,自幼饱学。少年时师从文徵明学习书法、绘画,深受文徵明和沈周的影响。陈淳山水、花鸟皆能,山水画主要效法米氏山水和高克恭一路,水墨洇润、平淡天真,写烟峦云树、迷茫奇幻之境,笔法奔放率略,有纵横磊落之象。而其在绘画上成就突出的则是对写意花乌画的开拓和发展。早年的陈淳在花鸟画技法上多运用勾花点叶、水墨淡彩和双勾等画法,秀逸潇洒、清纯淡雅,题材也多为奇花异卉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等。五十岁以后,陈淳综合各家各法,集大成而自出机杼,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花鸟画风格,开辟了由小写意到大写意的途径,更加筒约率略、刚劲清爽,丰富了花鸟画的表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 徐渭出身于浙江绍兴府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以才名著称乡里。然而他命途多舛,气运不佳,屡试不第。曾入胡宗宪幕府做幕僚抗倭,又因胡宗宪案一度发狂,数次自杀未死,精神几近失常。四十五岁时发病误杀继妻张氏,下狱七年。晚年闭门谢客,悲苦凄凉,在饥寒交迫中去世。 徐渭天纵奇才,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自谓“吾书,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他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淋漓尽致,“不求形似求生韵”,开创
关于黄宾虹的画,有人认为看上去“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不大好懂。为此,本书精选名家文章十篇,从黄宾虹的日常言行、技术特点、艺术风格、人生成就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介绍他的艺术人生。相信通过这些作者的介绍和解读,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黄宾虹的艺术特色和多彩人生定会有所助益。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作为清朝宫廷画家,历康、雍、乾三朝,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一年。曾参加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工作。 郎世宁在中国的五十多年里,画有大量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郎世宁的绘画艺术风格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尤其是人物画方面,在强调光感和立体感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画人物写真的表现形式,使其绘画作品在当时能够被人们所接受。郎世宁对于透视法在中国的引进起了很大作用。雍正时期学者年希尧写的中国早介绍焦点透视法的著作《视学》,其序言中写道:“迨后获与泰西郎学士数相晤对,即能以
李唐(1083—1163),字唏古,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四家”之首,徽宗时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初时不为世人所知,一度穷困潦倒。高宗绍兴十二年以成忠郎衔复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李唐的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人物画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一家。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不但广泛地流传于院内,当时院外的许多画家也都深受其影响。宋高宗曾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刘松年,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的宫廷画家。宋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
开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时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二十七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四十岁后,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后定居北京,卖画为生,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九岁又中乡试名解元。次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下狱。后皇帝下旨“平反”,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从此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幸免于难。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以卖画为生,“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
担当(1593—1673),法名普荷,又名通荷,担当其号。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又字布史,别署此置子、观郭居士、迟道人、担老人,云南晋宁人。 担当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天资聪慧,五岁发蒙,十岁已能诗文。十三岁考取秀才资格,以诗赋名噪海内。一六二五年.以岁贡生身份入京应试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其间拜董其昌和李维桢为师,学习书画和诗赋,和陈继儒过从甚密,并到会稽访湛然、云门和尚,开始接受佛教思想。一六三一年回云南奉养老母。母亲去世后,中原寇盗蜂起,担当知道明朝将亡,遂于一六四二年削发为僧,结茅鸡足山,先后入住水目寺、鸡足山佛寺,晚年居大理点苍山感通寺。 担当的书法和绘画均受董其昌影响甚深,但却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其成就的是他的山水画。担当的山水画从董其昌入手,而从倪瓒、黄公望悟出,
王翚(1632—1717),字象文、石谷,号雪笠道人、海虞、山樵、清晖主人、耕烟外史、清晖老人、耕烟老人、耕烟散人等,江苏常熟人,清“四王”之一。擅长山水画,开创虞山派,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王翚为“四王”中路数广,笔墨功力深,又较有个人见识的一位。他的画集古人之大成,有“画分南北宗至石谷合而为一”之说。 王翚家学渊源,少年时便开始学习绘画,一生仿临了大量宋元名迹,他临仿的作品能够达到乱真的境界。王时敏曾在他的作品上题跋“凡唐宋元诸名家,无不模仿逼肖……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在研习前辈先贤之后,他接受了董其昌所倡导的“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的理念,畅游名山大川,寄情于真山真水之间,师法造化,才得脱于前人之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清初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末文坛盟主王世贞曾孙,家学渊源,自幼读诗习画。王鉴于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三十八岁以祖荫任左府都事,后又出仕广东廉州太守,两年后罢归。离官之后王鉴即一心从事于绘事,自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其家丰富的藏画,为王鉴学习临摹古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以子侄辈与年长其六岁的王时敏相交,二人相互砥砺,切磋画艺。王鉴在三十九岁时结识董其昌,得以亲见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吴镇的《关山秋霁图》等名迹。虽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董其昌的影响之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后改字伪叔,号悲盦、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举人,曾任江西鄱阳、奉新、南昌知县,以“七品官”终其身。博古通今,在书法、篆刻、绘画、诗文及碑刻考证等方面,都有独特风格和很高成就。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又参以汉隶、魏碑,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篆刻取法秦汉玺印,又参以“浙派”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 赵之谦在绘画上的主要成就是花卉。早年学陈淳、陆治,后取法徐渭、恽寿平、朱耷、石涛、“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创新精神,又汲取民间赋彩的优点,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赵之谦在绘画题材上也有创新,除了把地瓜、萝卜、蒜头等传统绘画中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苏州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可谓家学渊源。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对仕途毫无兴趣,始终醉心于书画创作,文徵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他学识渊博,交游甚广,往来间既有文人高士,又有达官显贵,方外之士也不乏其人,常在他所居住的“有竹居”举行文人雅集,吟诗作画。 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取法宋、元,尤其对宋代董源、巨然和元代王蒙、吴镇用功深。善画山水,兼工花乌,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为突出。所作山水画构图严谨,风格精谨缜密。常中锋行笔,间或侧锋出之,多以湿笔渲染,遒劲中见浑厚苍茫,笔墨酣畅富于变化。沈周的花乌画对吴门画派
文徵明(1470一1559),明代著名书画家,初名璧,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但仕途不顺,九试皆墨。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经过吏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人称“文待诏”。因受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数次提出辞呈,三年后获准,自此以后在家乡苏州定居,以书画自遣。 文徵明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文徵明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以山水造诣深。早年师从沈周,后致力于宋、元诸名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笔墨技法,主要有粗、细两种面貌。粗笔画笔墨苍劲淋漓,并融入了书法的笔意,于粗简中见层次,雄健中见秀逸。细笔画用笔工细绵密,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入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山水画从师古人入手,进而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的写生中提炼创作灵感。他在师法古人时,涉猎甚广,既有“四王”、“四僧”,又及沈周、龚贤、梅清等,不师其形,师其神髓。陈师曾于石涛着力尤甚,其《仿清湘笔意》题画诗云:“清湘笔力回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千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可见“笔力回万牛”是其艺术追求之主旨。写意花乌画风姿雄奇、厚重爽健,富有情趣;其人物画对后世影响较大(代表作有《北京风俗画》、《读画图》等),以意笔勾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