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绘画名家作品精选系列:李鱓》李鱓早年从魏凌苍学山水,进宫后康熙皇帝令他跟蒋廷锡学习花卉。中年师从高其佩,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后来对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尤其是对石涛等前贤的艺术成就兼收并蓄,在绘画技法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所作花卉,不拘法度,泼墨淋漓,但犹不失天趣。李鱓约于1745年回到扬州,卖画为生,终老于此。这一段时间长达十五六年之久,一生全部作品,晚年几占半数。从总体上看,李鱓晚年汇各家之长,自熔自铸,我行我法,绘画风格更趋向于用笔活脱奔放、章法朴茂老干。李鱓的绘画题材之广泛多样也远远超过了前人,无论是北方的大葱、白菜,南方的茭白、茨菇、荸荠、桑、蚕、破芭蕉扇之类都能随意点染,惟妙惟肖地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 徐渭出身于浙江绍兴府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以才名著称乡里。然而他命途多舛,气运不佳,屡试不第。曾入胡宗宪幕府做幕僚抗倭,又因胡宗宪案一度发狂,数次自杀未死,精神几近失常。四十五岁时发病误杀继妻张氏,下狱七年。晚年闭门谢客,悲苦凄凉,在饥寒交迫中去世。 徐渭天纵奇才,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自谓“吾书,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他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淋漓尽致,“不求形似求生韵”,开创
《西方绘画大师原作》在中外绘画目前,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西方绘画大师原作》不仅简单介绍了各位西方大师的生平,并选取了画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书字数不多,部分作品的点评精练到位。
《国宝档案》系列,是对历代经典长卷书画的系统整理,百卷书画,洋洋大观。每本以作品为主,高清的图片便于临摹与研究及欣赏。每本以册页形式展现,让读者真正能体会历代经典长卷的书卷气息。每本有专家对每本图书系统的文字介绍,包括画家生平、作品艺术价值及特点、作品的题跋和作品的流传情况等资料介绍。丛书有简装版和精装版,印制精美,物美价廉,百卷书画皆是历代经典巨作,是读者必须了解的历代瑰宝。
高凤翰(1683—174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扬州八怪”之一。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晚号云阜,晚署南阜左手等。山东胶州人。曾任歙县县丞和绩溪知县。在官场派系斗争中,受诬下狱,右臂病残。罢归,精心书画,改用左手舞文弄墨,自称“丁巳残人”,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著有《南阜山人诗集》、《砚史》等书。 高凤翰在书法、绘画、诗作及篆刻和藏砚等诸多领域都有为人称道的成就。其书法从右手创作到换用左手是书风的分水岭,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其绘画主工花卉山水,画法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笔致奔放,用色尤为别致,宋人雄浑
《艺苑掇英·名家花鸟:竹》主要内容包括了:赵孟頫、李衎、顾安、柯九思、倪瓒、刘秉谦、吴镇、管道昇等等。
关于黄宾虹的画,有人认为看上去“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不大好懂。为此,本书精选名家文章十篇,从黄宾虹的日常言行、技术特点、艺术风格、人生成就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介绍他的艺术人生。相信通过这些作者的介绍和解读,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黄宾虹的艺术特色和多彩人生定会有所助益。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如: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金农与同时期的汪士慎、李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并称“扬州八家”,亦称“扬州八怪”。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诗、书、画、印俱精,著述颇丰,如:《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金农五十岁才开始学画,但其学识渊博,书法根基深厚,所见古迹甚多,极高的鉴赏力和对书法笔墨上的理解,使其在绘画上能够得脱前人之羁,造型奇古,全由心生,文人之气跃然纸上。金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人。清初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末文坛盟主王世贞曾孙,家学渊源,自幼读诗习画。王鉴于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三十八岁以祖荫任左府都事,后又出仕广东廉州太守,两年后罢归。离官之后王鉴即一心从事于绘事,自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其家丰富的藏画,为王鉴学习临摹古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以子侄辈与年长其六岁的王时敏相交,二人相互砥砺,切磋画艺。王鉴在三十九岁时结识董其昌,得以亲见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吴镇的《关山秋霁图》等名迹。虽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董其昌的影响之
渐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明诸生。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号渐江,安徽歙县人。渐江是新安画派的创始入之一,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新安四家”,同时又和八大山人、石涛、石奚谷并称清初画坛“四僧”。渐江擅长绘画,亦工诗书,有“三绝”之誉。书法学颜真卿和倪云林,后人将其题画诗收辑成《画偈集》。 渐江的绘画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用笔多方折之势,以渴笔写奇峰高耸,老松倒悬,刚中见柔,拙中含润,笔墨苍秀古拙,既有北宋之风骨,又有元人之气韵。在对宋元技法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当时新安画派的画家大多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影响很深,渐江也不例外,尤其是对倪云林和黄公望用功深。在其画中不难看出,于天真疏淡之中所透出的清冷高峻之感。为了得
王翚(1632—1717),字象文、石谷,号雪笠道人、海虞、山樵、清晖主人、耕烟外史、清晖老人、耕烟老人、耕烟散人等,江苏常熟人,清“四王”之一。擅长山水画,开创虞山派,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王翚为“四王”中路数广,笔墨功力深,又较有个人见识的一位。他的画集古人之大成,有“画分南北宗至石谷合而为一”之说。 王翚家学渊源,少年时便开始学习绘画,一生仿临了大量宋元名迹,他临仿的作品能够达到乱真的境界。王时敏曾在他的作品上题跋“凡唐宋元诸名家,无不模仿逼肖……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在研习前辈先贤之后,他接受了董其昌所倡导的“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的理念,畅游名山大川,寄情于真山真水之间,师法造化,才得脱于前人之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后改名为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别署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通音律,善诗书,尤精于绘画。一生布衣,未曾入仕,虽生活清苦,但却不依附权势。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谷,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吴历与“四王”及恽寿平并称“清六家”。 吴历早年向王鉴、王时敏学画,皴法细密,清润秀丽。后取法宋元,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于王蒙和吴镇用功深,融会贯通,形成自家风格。作品取景真实,布局合理,这和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师法造化是分不开的。观其画给人一种能居能游之感。在用笔上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厚重,山石富有质感,浑朴厚润。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竹枝挺健,全用重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以气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安吉县人。晚清书画大家,尤善治印,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的绘画题材宽泛,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对后世影响*的是他的花鸟画。吴昌硕绘画深受徐渭、“八大”、“扬州八怪”及赵之谦等历代大家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任伯年的指点,结合了对书法和篆刻两门艺术的领悟,形成了独特的吴氏绘画艺术风格。吴昌硕的篆刻初习浙派,后经对古泥封和汉瓦当的深入研究,得以开悟,以石鼓文入印,注重书写感,形成雄浑豪迈、古厚渊穆的面貌。中国画历来讲求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元代赵松雪就曾说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在这方面吴昌硕更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他的画多以篆书和草书的笔法为之,笔墨酣畅,古拙朴厚,苍茫雄
华喦(1682-1756),生于福建上杭县,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上杭晋时称新罗)、东园生、布衣生、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工人物、山水、花乌、草虫,其花鸟造诣尤为突出,笔法承袭南宋而有所创新。铟其工画、善书、能诗,时称“三绝”。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华喦一生清贫,以售画维持生计。虽偶有迎合时人之作,然对绘画艺术方面的追求,却是终其一生的。他的花鸟画兼工带写,用笔枯润结合,构图简洁,造型灵动,取宋、元大家笔法之长,对明季陈淳理解尤为深刻,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中国花鸟画无论从五代两宋,到华邑所处的清代康乾盛世,还是清末民初到如今,历代大家对写生都极为重视,概莫能外。他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写生,力求为花乌写神。对于华邑的花鸟画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九岁又中乡试名解元。次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下狱。后皇帝下旨“平反”,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从此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幸免于难。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以卖画为生,“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
陈洪绶(1598—1652),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又号小净名,明亡以后,自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绍兴人。精山水,擅花鸟,尤工人物画,与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 陈洪绶曾随蓝瑛学画花乌,也是蓝氏门下成就者,深受蓝氏器重。蓝瑛曾赞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陈洪绶个性鲜明,放浪形骸,嗜酒好色,不畏权贵,奇闻轶事流传甚多。 陈洪绶的花鸟和人物画成就。其人物画造型奇特,高古奇骇,衣纹细致。多以中锋行笔,运笔流畅,线条劲挺有力,方折圆转、轻重顿挫运用自如,可谓法备气至。陈洪绶在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巨大,画名远播朝鲜和日本、蒙古等亚洲各国,以传摹陈洪绶画作为生的人数众多。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陈洪绶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