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写生作品集》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近年来的写生作品,作品包含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种类,作品题材丰富,贴紧自然,贴近生活,格调清新、形式新颖,书中有教师们写生创作的感想,中国画系教师多为中国画坛画家,其写生作品对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名家小品》系列之一的《刘国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其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野山无意属陶朱》、《清秋》、《江南可采莲》、《春闹》、《又是春江水暖时》、《今年鸡忝足秋田》、《远山漠漠翠眉低》、《三月(扇面)》、《碧水涵秋雪(扇面)》、《吴昌硕造像》、《黄宾虹造像》、《齐白石造像》、《张大千造像》、《南国纪行》、《湘西纪行》、《春浅类清秋(扇面)》、 《永恒的歌(扇面)》、《晚来添得斜阳好》等作品。
史国良,1956年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蒋兆和、黄胄、周思聪,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作品《刻经》曾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并因此受到文化部嘉奖。1989年他移居加拿大,1995年在美国西来寺坡剃出家,现定居北京。
本书分水墨人物画基础知识、写生方法、写生举要、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问题以及25幅毕建勋水墨人物画作品创作谈,大量图版收作者详细创作历程或创作步骤图例。
几乎每一种绘画形式,在其成熟期都是以如真模仿对象为目标的,唯独中国水墨画例外,从一开始就是以改变形象为乐趣、为能事、为高妙的。那么,水墨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的秉性?也就是说,水墨为什么要变象(其理)?怎样变(其法)?变成什么样(其度)?怎样评估这种变象(其鉴)?对于这些问题的诠释和解惑,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本书作者持续关注绘画艺术的基础理论,此前所著《绘画迹象论》对绘画的本体属性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使“迹象论”成为绘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普适性工具;本书是前书的延伸与掘进,对水墨的变象问题进行专项考究。作者同时是当代有影响的水墨画家,其著述既出于实践者的思考,也来自思考者的实践,以中国文化母语作理论阐述,行文平易,案例切实,适用于关注绘画艺术的广大阅读者。
泰祥洲编著的《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以史料文本和图式为研究视角,结合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的成果,采用二重考据法探寻了中国山水图式起源于宇宙观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中国山水画体的初始形态,试图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并揭示了其形式变迁的图式根源。
宗夫人武平梅在《画家宗其香传》一书前言中讲到:“每一种事业都有开路先锋。在美术上是徐悲鸿先生提出把西洋绘画的优点融入中国画中。这一思想成为宗其香对如何发展美术事业的执著追求。”在《纪念宗其香》一书编后感中,她进一步说:“徐先生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他为之追求一生。他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西画的色彩表现能力不断深入研究,再把二者融合起来。他知道这是徐悲鸿先生的奋斗方向,也是对他的要求,所以他创造了很多先人没有的绘画方法。”这些话是对宗其香艺术道路的准确概括。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古老的土地上,无论高山之巅、江河湖畔,还是庙宇寺观、亭台楼阁,处处可见许多老干虬枝。苍翠拙古的青松黛柏,它们或拔地参天、凌空冲霄汉,或肆意横生、虬曲盘龙旋;它们经风霜雨雪依然郁郁葱葱,尽现风范铁骨;它们历岁月沧桑虽然斑斑驳驳,仍然青春永在。
本书内容包括:隶书概说、隶书发展通览、隶书书论析要、隶书名家述评、隶书名迹鉴赏和隶书学习导引等。
李在(1400-1487年),字以政,号龙波居士,族谱讳称春谷。李在于明建文二年(即洪武33年,1400年)农历三月初九诞生在福建莆田江口郑坂村(今蒲江村)。李在12岁之前在家乡江口韶音书院学习诗文、绘画,12岁后寄居莆田城关祖家金桥巷生活,并到莆田梅峰书院继续研读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青年时登仕途,官广东高阳县尉、高要县尉,后迁云南(新编《莆田县志》载:李在官云南知县)仕云南,“行取”入都。李在常进云南沐府与画家石锐同为沐家效劳。宣德中被宣宗朱瞻基钦取入京,值仁智殿待诏,进画院后画作钤“金门画史之印”。李在1487年9月病逝北京,遗骸由跟随其在北京生活的长子君洋(号启东)迁回莆田江口郑坂村大宅里安葬。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对明代莆籍画家李在之艺术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