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上行者、寿道士等。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花鸟画精品集》收录作品均为任伯年花鸟画中的精品之作,作品涉及各个年代,有的作品我们确实是难得一见。
《横幅工笔牡丹画法》,实用白描画稿系列对于工笔画爱好者是一套非常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丛书,它每册一个主题,并且是一本纯粹的美术教学示范作品集,并且作品都是作者从写生稿件中精选,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后绘制成为白描稿。本书内容为作者所绘制的横幅牡丹作品白描原大画稿4张,适合初学者直接过稿之用。书中还有作者李晓明所绘制的彩色图片与线稿相对应,使美术爱好者可以了解作品所用的颜色,对中国画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NikonD7000的详细解析手册。书中按照认识相机、性能体验、即时取景、菜单详析、闪光灯与配件、规格附录的步骤,将NikonD7000从按键设计到使用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讲解。 本书对机身部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析,帮助读者了解NikonD7000每一个按键设置,方便学习及使用时查阅。并配合大量图片和清晰的文字说明,对机身使用的系统进行了专业测评,突出相机性能与特点。 在liveview即时取景功能上,NikonD7000比以往的D90以及D300S都有所提升,书中对这一功能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将拍摄的灵活性推至更高层次。 在菜单分析环节,本书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为读者分析了NikonD7000每一个选项的用途,更按照实际情况提出了设定建议,为原厂中文使用手册做出专业的补充。 书中提供了闪光灯及镜头的选择意见,并讲解了使用技巧,为用户的创意拍摄增加灵感。
《马寒松水墨人物画技法解读》作者马寒松是我国国画人物画家,尤善画古代历史人物,其作品构图考究,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典雅,画面意境雅俗共赏。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本书作者详细解读了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体会,技法要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原始美术遗存表明,人物画在虽国画诸画科中起源最为久远,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一个支科,也早在两晋时期卓然成形,顾恺又描述妇女行为规范为内容的《女史箴图》便是早期仕女画的典范,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表现力,湿然比当时任何别的方法更能表现对象的形神、质感及组合关系,这种线描的不断丰富发展,与不同时期的书法成果结合之后,形成了以十八描为代表的中国人物画衣纹技法体系,至今魅力不减。 本书收东晋顾恺之;南梁张僧繇;唐周方、张萱、无款;五代阮
《历代名家册页:花鸟》是“历代名家册页”丛书之其中一册。图书以高精度大幅面等同于原作的形式,展示了历代名家经典花鸟作品,为中国画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学习范本。
菊之为花也,其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画之者,当胸具全体,方能写其幽致。全体之致,花须低垂而不繁,叶须掩仰而不乱,枝须穿插而不杂,根须交加而不比,此其大略也。若进而求之,即一枝一叶一花一蕊,亦须各得其致。菊虽草本,有傲霜之姿,而与松并称,则枝宜孤劲,异于春花之和柔;叶宜肥润,异于残卉之枯槁。花与蕊,宜含放相兼。枝头偃仰之理,以全放枝重宜偃,花蕊枝轻宜仰;仰者不可过直,偃者不可过垂。此言全体之法,至其花萼枝叶根株,另具画法于后。
陈东山擅长工笔花鸟,功力深厚,画风独特,观其作如临其境。作品中鹅鸭、雀鸽、蜂蝶、竹菊、荷莆、草石等,皆在其笔下生趣,相得益彰。“工笔画” 是相对于“写意画”而言,其重在“工”,“工”即“细致、精巧”之意,所以,一直以来,工笔画就是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完成创作。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画谱为是黄宾虹先生为学生作范画,演示山水、木石等技法而作的[课徒画稿]。其中有些作品虽是寥寥数笔的小品,但笔精墨简,情趣盎然,韵味无穷。画稿大多无题目,为保持原画风格意境,不便妄加画题,故免排目录,以便读者自己从中真切地体味黄宾虹先生的创作思想与技法。
《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陆抑非白描工笔重彩》是以白描为主的画集,同时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陆抑非白描工笔重彩》的作者在花鸟画写生方面下了许多工夫,经过精心整理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的花鸟白描作品,丰富充实。
《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学明》主要内容包括:元霄忆、惠风归咏图、说法图、家山高、江上送别、雅集图、藕风、步月图、今又重阳、故乡细雨、清风、家山高凉亭、小院清风蛙声、放鹤亭南山寻仙图、月夜月下归僧、和风婴戏图、双寿图、儿孙绕膝戏竹马、得财图、绿荫、奇文共赏图等。
曾刚,笔名无为,号峨眉山人。现为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彩墨画院院长。早年启蒙于山水画家吴祥辉老师,后长期受教于画家黄纯尧教授,2006年至2008年为中国国家画院走访学者,先后随周韶华、曾来德、龙瑞等导师学习。现客居北京。曾刚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及相临省份。传统笔墨基础坚实,好作宏篇巨构,颇得气势,石质坚凝,树木密茂,急流卷浪,云气浮动,且法度谨严、富生活气息、力求把绚丽的色彩与水墨协调,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94年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出版《曾刚山水画选》 2004年出版《曾刚彩墨山水画》 2004年在上海朵云轩举办画展 2006年出版《曾刚画山石》《曾刚画云水》《曾刚画树木》《曾刚写生选》 2008年应邀创
兰已成为人们高洁品德之化身,崇尚美好事物之象征。人们纷纷以兰之高洁品德而自律,以培育社会精神文明高尚情操为己任。 传统中国画的特点是讲究笔墨技巧,并以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之“线”作为造型基础。自古均强调书法是画法之基础,绘画笔墨得力于书法。我们学画兰花,要突出表现兰叶飘逸幽美之风韵,就必须练习书法,练好动笔作线之技法,这又是学好中国画之基本功。撇兰时执笔要求悬腕悬肘,运用全身体力、腕力、臂力,才能得势,这宛如练习气功,因此对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