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饶薇工笔蔬果草虫画探微》是画境系列中名字的一本,在与饶老师探讨书名时,她担心书名不足以涵盖其多样的题材,准备再加上“鱼蟹”二字,加上去一念,长得有些吓人,也便作罢。书中有一幅五联画的拉页,也是画境系列中迄今的拉页。饶薇老师的作品描绘精微,着色淡雅,意境隽永,生趣盎然。《画境:饶薇工笔蔬果草虫画探微》的主要内容为学者对其工笔画艺术的评介文章;一套详细的创作步骤及讲解;诸多代表作及近期力作的整体与高清局部。本书适合专业院校师生及广大工笔爱好者赏读。
《新工笔文献丛书》图通过画家自述、艺术家访谈、画作评论以及高清图集,呈现当代年轻工笔画家们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更试图勾勒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轮廓、脉络与方向。该丛书的出版,并非意味着这一任务的结束、目标的实现。相反,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绝不会就此止步,画家们的探索更不会就此停止。就让我们站在这新的起点,再次期待,期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能此刻的成就,迎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期待他们的画作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本书为“新工笔文献丛书”之《秦艾卷》。
本书收录了于非闇的工笔画作品集,于非闇的工笔双勾重彩花鸟画,主要吸收了三方面的营养。一是从古代绘画遗产中汲取传统精华。二是于非闇注重从写生中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三是于非闇不时借鉴民间绘画中的技法。比如装饰风格、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以及朴素祥和的题材与审美习惯。这些都使他的作品获得了广大的接受群体。 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顺序编排,同有明确纪年的作品,编者根据画风的相应年代插入其中。本书中所收录于闇著作及常用印谱均按原出版版本编排,编者对明显错误予以更正。但对文中的专有名词中的个别繁体字及异体字遵从当时习惯予以保留,对于在行文中容易引起歧义的某些字则加括注说明。
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于非闇先生是我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本书是画家对自己学习工笔花鸟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并对中国花鸟画的源流,以及养花养鸟、绘画工具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师夫子自道式的朴素表达,相信对于花鸟画的爱好者,乃至年轻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为了展示我国新世纪工笔画创作新貌,弘扬工笔画艺术,力推新人新作,促进工笔画事业的发展,打造时代精品,以构建和谐社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工笔画学会、辽宁盘锦辽河文化产业园承办的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于2006年6月初于辽宁盘锦市新建的辽河美术馆举行首展。之后,又从入选的八百余件作品中精选出380件作品,于6月15日至6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于2005年4月初启动,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2006年3月至4月上旬集中征稿。征稿工作获得巨大成功,共征集作品三千余件。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本届工笔画大展有如下特点:一是展出作品数量多,其数量是历届工笔画展最多的一次。二是作品质量高,基本能够代表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整体水平。三是新人辈出,许多作品出自年轻人之手。四是表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丛书:八十七神仙卷(彩绘范本)》是绘者为纪念其父亲诞辰百年,耗时数载,潜心钻研,重新摹绘而成的。摹本纵72厘米、横435厘米,浅色仿旧绢本,画面气势恢宏,服饰冠带辉煌、典雅,国之魂宝,华彩再现。摹绘过程中,他把人物造型的准确生动放在首位。在勾线过程中,对照原作印刷品认真揣摩,经过线描的艺术处理,做到人物形神兼备、独特鲜活,突出表现线描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赋彩阶段注意把握画面的整体协调,对初绘本的服饰色彩略加调整,遵循并吸收古代优秀壁画和绘画技法。通过多次的渲染、罩染、点染、托色的不同染法,使颜色多遍相叠,达到色彩的鲜、润、活、匀,丰富了色彩的层次,增强了画面的质量感。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丛书:八十七神仙卷(彩绘范本)》彩绘摹本,是对原作品的领悟、理解的初步探索,
本书为当代工笔画技法解析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郑雅风的几幅工笔草虫画。 郑雅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江苏养墨堂签约画家。 郑雅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江苏养墨堂签约画家。
在中国绘画中,扇形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文献记载,东晋王羲之曾为老媪书扇,还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在唐代名作《挥扇侍女图》中,也能窥到扇面画的一丝踪影。到了宋代,随着山水、花鸟画逐渐成熟,徽宗皇帝酷爱绘画,文人也积极参与绘画,当时扇面画盛极一时。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出水芙蓉图》、《白头丛竹图》、《山茶蝴蝶图》、《夜合花图》等都是扇形作品,但多为团扇类。后来文人雅士多喜爱折扇。它携带方便,可出入怀袖,在扇面上挥洒笔墨,既可吟咏性情,又可怡情养性,所以折扇又有着“怀袖雅物”的别号。
本书收录了当今工笔画在探索艺术流变、当代转型之路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中国工笔画家陈子、崔进、高茜、杭春晕、金沙、姜吉安、雷苗、吕鹏、徐华翎、张见、张庆、朱伟等精品力作。从所收录的作品中可能了解到当今工笔画家求变求新,勇于探索。他们脱胎于古法,演变于传统,是传统工笔绘画的延续和渐变。在视觉上更多地表现出当代人对于社会以及传统的反思。
松柏以其坚韧不拔、傲霜斗雪的品格,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为历代画家所推崇。在工笔山水画中,树木往往做为山岩的植被,起到点醒的作用,所画树木,则多以松柏为主;在工笔人物画中,松柏往往是性情的外在表露,是阐述人物品格的具体再现;在工笔花鸟画中,松柏常常是借物言志,抒发情感的文人墨客们的心理景物描绘。大自然中的松柏,或如虬龙飞凤,或如仙人老叟,或耸立参天,或峭壁横挂,千姿百态。故画家,无不画松画柏。 本书为“工笔画线描山水画谱”系列之一,介绍了工笔松柏的绘画技法,并收大量工笔线描松柏图谱。
此选题是讲解工笔老鹰的技法图书。 内容 有老鹰画史简述、工笔用具介绍、工笔勾线及渲染执笔方法示范图、工笔画胶矾使用方法、鹰类常见的姿态草图、鹰类嘴、爪、眼、羽片的局部绘制示范、鹰类骨骼示意图、鹰类羽片分布图介绍等。工笔鹰类绘制示范图含苍鹰、白鹰、白头鹰、秃鹫等8种不同手法表现的鹰类绘制步骤,并配有斗方、扇面、金笺等各种规格的工笔老鹰作品欣赏,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技法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