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莲著的《工笔鲤鱼技法》是一本精美的工笔鲤鱼画临摹范本,收录了多套带教学步骤的经典工笔画。其中白描稿与 的彩色完稿均为作者绘画的原稿大小,全书采用散页盒装,读者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随时抽取自己需要的单页放在手边进行临摹创作。此外本书还有详尽的工笔画技法解说及用笔、写形、构图等知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本书一定会对学画、爱画者有所裨益,帮读者开启绘画之门。
《中国名家技法经典:王道中画工笔牡丹》中从牡丹结构、生长规律,写生牡丹的方法、构图、勾线技法、设色等方面,对怎样画好工笔重彩牡丹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并配以启迪性很强的文字介绍中,还穿插有画工精湛的示范图例(包括用笔、设色的步骤图),便于读者理解、临摹和借鉴。其中,关于写生牡丹的方法、写生牡丹的三个阶段及三个境界的论述,是王道中对自己几十年画牡丹经验的总结,相信对每一位读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画册选择了12位画家,从他们数以千计的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挑选出75幅佳作编辑成册,这12位画家,从除了我省老一辈画家肖士英先生已经作古外,其他人都仍在丹青中精工不止的画家,有的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画家。这些画家长期植根于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地地,其中有些画家还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这些画家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云南名树名花、珍禽稀鸟和古朴独特的世谷风情,其作品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人文积淀的印记。 花鸟工笔画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重要内容之一。收入本画册的花鸟工笔画,画家把云南常见的茶花、杜鹃花、报春花、牡丹花等花卉,把孔雀、犀鸟、白鹭、白鹇、锦鸡等鸟禽,或再现于热带雨林、峭石断崖、野坝荒滩,或设置于庭院深处、溪边桥头、枝末树梢,把工细与得力结合起来。意匠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用花
林容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美术学院教授。《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林容生工笔山水画精品集》是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也是林容生的工笔山水画精品之作的汇集。书本以全图的形式呈现,没有对作品内容做具体的文字介绍,可供绘画艺术爱好者观摩欣赏。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志和传统思想。她以东方艺术特色立于世界艺林,汇为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我们当代人得以继承享用这样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有幸并足以引为自豪的,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把其中的部分继承下来,古为今用,并加以弘扬光大,这也同时是当代人的责任,继承什么,怎样弘扬传统绘画遗产,这是一个不容选择的命题。回答这个命题的艺术实践是具体的,其意义是现实和延伸的。在具体的绘画艺术实践中,我们不必就这个题目为个性的绘画教条地规范楷模,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自己的感情并各取所需。继承弘扬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愿望都体现在当代人所创造的绘画艺术中。
白描,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因其凭借线条表现艺术形象,表达画家情感,所以勾勒好每一根线条,是画好花鸟画的关键。勾勒,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勾线要用中锋,避免侧锋,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侧锋勾画出来的线条是扁平的,单薄无力。花鸟画中的花瓣、叶片、鸟,宜用中锋勾勒,侧锋只是在皴擦树石时才宜运用。 本书为“中国名花工笔线描画谱”系列之玉兰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工笔画线描玉兰的绘画技巧,并提供了部分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
本套教材是参照中央美术学院中画学院的教学大纲,并结合美术专业函授、大专自学考试大纲编写的。这套丛书是报考美术院校的高考生、美术自学考试者、社会助学单位、高校美术专业、公共美术教育单位和美术爱好者珍贵的学习参考资料。
《罗阿姨课堂》是罗寒蕾在其人气爆棚(粉丝逾16万)的微博上的同名技法小课堂,与网友分享各种自己工笔创作的感受和技法上的各种玄奥,在广大网友心目中有着相当的分量。此次特将“罗阿姨课堂”梳理、系统化,通过全新的编排设计,精心打造。本书定会在工笔技法图书市场上大放异彩。本书主要内容是罗寒蕾通过多年创作总结出来的工笔技法方面的规律、方法,文图并茂,剖析深入,系统全面,字字珠玑,是广大读者的工笔学习手册。
本书内容包括扇子的历史、扇子的扇能的“分离”、?扇骨的材质、扇骨的造型和款式、扇骨的雕刻和加工、制扇名店与制骨名家、扇骨的收藏、使用及禁忌、从扇骨说“收藏经”等详细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具有多样的形态,由于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采用了不同的媒介与技术手段。早期阶段出现的岩画、地画、漆画、壁画、木版画、帛画、布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后期出现的木版线画、瓷画、门画均须纳入中国绘画之范畴。这些不同形态的绘画,有的存在时期短暂,有的经历代传承保留下来。探寻中国绘画的源流,这些绘画形态是不可忽视的。各种绘画形态在历史进程中积淀,并随着媒介与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演变,最终将在绢、纸上作画的方法稳定下来,形成了以卷轴为主要形态的绘画——古人称之为“丹青”、“水墨”,今人又称之为“中国画”。经过两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体。 现在的中国画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大体有两种形式,即:写意画与工笔画。画家彭连熙的工笔仕女画,正是在继承前人的中
白描是工笔画的基础,它的真谛就是以线造型,但线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此,线还有丰富的表现力,它能表现对象的形状、结构、体积、质感以及神态。因此,有人把它扩展开说,白描是中国画的基础,对学习工笔画的人来说,白描是一个必修课。 同时,白描也是一个独立的绘画形式,它以特有的表面形式给人以美感、感染人、感召人,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打造,总结出了高古游丝描、琴弦描、蚂蝗描、折芦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战笔水纹描、蚯蚓描、枯柴描、柳叶描、减笔描、橄榄描、混描、橛头钉描、枣核描、竹叶描、曹衣描等,俗称“十八描”其实,这些描法早在唐以前就散见在诸书,它的名目则是到了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汪厅玉的《珊瑚网画法》中才正式叙及。有这些名字便于认识,但它并不科学,法随时代生,随着时代变迁
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赏析。李釆白,十四代李渔后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期间勤奋于中国画创作,作品《胜似春光》、《春艳》、《花弄影》、《冬夜》、《双鲤鱼》等,曾多次参加外展出,为教育界、艺术界所重视。画竹30年,积累了的感悟与表现力,硕果累累,号称江南竹。近年来,采白又热衷于墨竹的创作。他认为修竹高洁、挺拔,颇具名士风度的造型,在表现上能够更加直接地挥洒他胸中的逸气和块垒。采白笔下的墨竹既有板桥遗韵,又不落古人窠臼,天真烂漫,清新可爱,寥寥数笔,浑然天成。作画时若是有酒相助,画面则更添神采。
《新工笔文献丛书》图通过画家自述、艺术家访谈、画作评论以及高清图集,呈现当代年轻工笔画家们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更试图勾勒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轮廓、脉络与方向。该丛书的出版,并非意味着这一任务的结束、目标的实现。相反,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绝不会就此止步,画家们的探索更不会就此停止。就让我们站在这新的起点,再次期待,期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能此刻的成就,迎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期待他们的画作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本书为“新工笔文献丛书”之《徐华翎卷》。
《画境雷苗工笔花鸟画探微》为画境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内容为雷苗近年力作,包括其独具品味的绘画过程,随后是多幅完整作品,每幅作品上3-4个高清的局部,以便读者研习其工笔画的精微之处。
本书内容包括扇子的历史、扇子的扇能的“分离”、?扇骨的材质、扇骨的造型和款式、扇骨的雕刻和加工、制扇名店与制骨名家、扇骨的收藏、使用及禁忌、从扇骨说“收藏经”等详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