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 品读与临摹 写生三阶段 白描 没骨 撞粉撞水法 创作 长卷 等6个章节,主要是分享名师苏百钧教授的创作历程、作品解读与教学经验,并对现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学习体系与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及高校教师等学习、剖析苏老师的经典代表作品,并对其创作过程及心得体会做详尽的介绍与阐述。同时根据实践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并通过绘画实践总结绘画经验。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古称“荷华”或“芙蕖”。中国画中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繁多历史悠久,据传南北朝萧绎的《芙蓉醮鼎图》是我国最早的以荷共为题材的作品,而现在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画院画家吴柄的《出水芙蓉图》,是当代可以见到的真正将荷花作为独幅表现内容的工笔荷花作品。画面一花一叶,形象逼真,生动怡人,写实细腻,是我国画卷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后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画家的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荷花亭亭玉立,一尘不染的高洁之姿,创作出了许多设色清新工细秀润的荷花佳作,为后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描摹范本。 本书为“中国名花工笔线描画谱”系列之荷花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工笔画线描荷花的绘画技巧,并提供了部分绘画作品供读者参考。
竹子美而不俗,淡中见雅,观赏性。自古以来,竹子在东方园林园艺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形容竹子,可用“生、形、体、色”4个字来描述:生,百笋齐发;形,潇洒飘逸;体,婀娜多姿;色,青翠欲滴。扬州的瘦西湖的个园、北京的紫竹院、成都的望江公园,都是以竹子造园的东方式园林,可见其魅力所在。在中国南方像“茂林修竹”、“竹径通幽”、“水中竹影”、“移竹当窗”、“竹林夹径”等以竹为景的景观,随处可见。谈到竹的实用价值,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竹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人们生存的必需物。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外,竹子还可以当盛器,可做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形式,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能拓宽人的心智、怡人心神。从古至今,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风骨神韵,一直被教育家、文学家、画家等所崇拜,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而本书正是秉着给读者开拓视野、增加文化修养的目的,让读者在品鉴、研习古代名家作品时,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幅作品的重要细节、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内容和精髓。学习国画时通过细致描摹教材中展现的名家名作,来掌握中国画中特有的程式、构图、章法,以及中国画中特有的皴、擦、点、染等技法。本书可以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名作,解决了很多人无法近距离观摩名画原作的难题。让古画走下“高大上”的神坛,来到绘画初学者面前,让初学者真正地、面对面地学习、观赏、临摹名家名作。本书是“经典国画原大版”系列中的一本,一共收录宋、元、
路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工笔花鸟,以画鱼、荷著称。他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在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画法细腻工整,色调柔秀清新。《路雨年工笔鱼新作》收集了路雨年近几年对工笔鱼画的创作成果,其风格奔放,严谨的水墨技法中不失对中国画“韵味”的体现。
《鸟禽工笔写生设色技法》是著名工笔花鸟画家李长白先生未完成的遗作。先生穷其一生精力,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教学研究工作,成果卓著。《鸟禽工笔写生设色技法》作为工笔鸟禽部分的专门,较好地综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其中既有认识鸟禽的普及知识,又有理解鸟禽的独到方法,还有表现鸟禽的艺术处理,更有工笔基础的具体技巧,图文并茂而有声有色。
从绘画语言的角度研究工笔画的写意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结构的写意。从立意到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图式的结构处理,是体现画面是否写意的关键。2.造型的写意性。中国画造型就是“意象”造型,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针对现代人物的造型而言。面对现代的人和生活,其“意象”造型应该是什么样式的,有无规律可循。3.绘画语言的写意性。既要继承古人工笔画技法的精华,又要摆脱其束缚,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