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是我们向广大美术爱好者推出的一套绘画学习参考读物,它的特点是: 一、题材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吉祥和唯美题材。 二、表现手法丰富:有工笔、有工写结合:画面喜庆、唯美,实用性、参考性强。 三、作品均为彩色精印,视觉效果好。 相信这套丛书能让读者感到亲切实用。
这本《古装仕女线描集》终于可以面世了。 古装仕女这个题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仕女本身造型优美的因素外,古装服饰的长线条组合更易产生疏密的变化和舒缓节奏,更附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然而张线条的色勒和组织,是需要相当功力的。本书的作者,山东省中青年实力派画家徐永生,曾长期从事古装连环画和国画人物的创作,对古装人物的造型、衣纹的勾勒和组织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因而在本书线描仕女的处理上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不仅人有不同姿态的单个仕女的造型,也有两人、三人乃至多名仕女的动态组合,有的还有景物道具的衬托,显示了作者较深厚的创作功力。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学习和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朋友会起到示范或借鉴和参考的作用,也相信本书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风云起伏,朝代更叠,几千年间涌现许多英雄豪杰、名人逸士,犹如浩翰的星空闪烁着光辉。于是,为后人所崇仰、讴歌、传颂、纪念。如今,现代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古装人物画,正是今人对古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借古人其人其事来寄托情思:或弘扬其精神,或传达其理想,或称颂其美德,或赞美其才华。不过,对于从事中国画尤其是写意水墨画家来说,笔下的古装人物则往往出现在小品画中,成为画家学习传统、锤炼造型与笔墨经常借用的题材,无意承载重大主题思想,轻松多于严肃,愉悦多于说教,情真意切时放笔直取,乘兴挥洒,追求人物形象的生动、笔情墨趣的自然飘逸、传统语言的传承、艺术形式的探索、审美品位的取向以及个人情感的坦露。 我从事中国人物画数十年,除了致力于现代人物画创作之外,也画古装人物画,
道释人物画是传统线描人物的一个重要部分,线描笔力的的训练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组织编写的此套线描道释人物图谱为纠正当前人物画急功近利忽略线描基本功训练之弊,也为读者提供这样一个临摹练习的范本。此套图书的作者张瑞根,多年来临习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传统经典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笔墨根基,所绘道释人物线条流畅劲健,有隋唐人物画的雍容典雅,又含蓄飘逸,风格古雅。
本书由傅抱石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同名书改编,附上傅先生的《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一文,并补充大量传统的中国山水、人物画,整合为一。书中除了保留原书的画稿外,还补充了傅抱石先生的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手稿,作为对山水、人物画技法的诠释。本书不仅适合初级习画者,更对在中国画艺术上力求提高的读者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套书选取了工笔画中大家比较喜爱的题材,像百花、禽鸟、草虫、仕女,以这些题材为描摹对象,绘画作品请工笔画家描绘,读者可以直接临摹。每册书不详细的基础知识详解,还包含几十幅线描画稿作品。每幅作品的线条优美、结构明确、形象生动,使读者轻易领会艺术之精髓。 本套书不仅具有上手快、学习简单方便的实用性,也具有的欣赏性,可供广大工笔画爱好者、美术院校的学生及老年人绘画爱好者临摩学习,为他们提供一条学习工笔画的便捷之路。
与山水画爱业于前辈画家周臣一样,唐寅的仕女画也脱肥沃于精整严格的院体。早年多工笔重彩,用笔细谨,赋色妍丽,以《孟蜀宫妓图》(一名《四美图》)及稍后的《李端端落籍图》为代表,甚得唐宋遗规。中年后兼事水墨写意,以《秋风纨扇图》最为典型。此图取法水墨简笔,线条流畅而顿挫有致,那种洗练,那种自在,更多地洋溢着只属于文人画的那种情感挥洒与用笔不羁。图中女主角削肩细腰、纤手健硕美的以纤柔为美的仕女模式,这固然与当时封建社会不复国力鼎盛、文化开放所导致的社会审美习惯变化有关,却也印证了画家独到的创造才能和能力。至于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则更是画家对世态炎凉无与谴责的心声坦陈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物画在传统国画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题材和内容在迅速地拓展,表现技法和绘画手段更是日趋丰富多彩。为了满足初学者的需求,我们将较系统地出版一些这领域中的技法入门书。 头像是人物画的基础阶段,难度也比较大。高级画师杨文仁,以他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编写了这本入门书。浅显的步骤图例,扼要的文字说明,将帮助初学者掌握人物头像画法中最基本的规律,以及关键部位最简捷实用的表现技法。若干范画则显示了多种笔墨、多种手法的运用,以及所产生的不同情趣和效果,将引导初学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
与山水画爱业于前辈画家周臣一样,唐寅的仕女画也脱肥沃于精整严格的院体。早年多工笔重彩,用笔细谨,赋色妍丽,以《孟蜀宫妓图》(一名《四美图》)及稍后的《李端端落籍图》为代表,甚得唐宋遗规。中年后兼事水墨写意,以《秋风纨扇图》最为典型。此图取法水墨简笔,线条流畅而顿挫有致,那种洗练,那种自在,更多地洋溢着只属于文人画的那种情感挥洒与用笔不羁。图中女主角削肩细腰、纤手健硕美的以纤柔为美的仕女模式,这固然与当时封建社会不复国力鼎盛、文化开放所导致的社会审美习惯变化有关,却也印证了画家独到的创造才能和能力。至于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则更是画家对世态炎凉无与谴责的心声坦陈了。
《大家画品(当代国画人物典藏)》(作者四川美术出版社)在全国众多知名画家的支持下,收集了数百幅作品,集中展示了当代经典的人物绘画,展示了画家们的不同风格和技法。该书有较强的欣赏性和借鉴性,并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喜欢画画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有一些人以画画为职业,而另一些人则是在业余闲暇之时把画画作为一种清雅的情趣追求。比如古代宫廷画院的画家和民间画工,属于职业画家,而文人高僧在工作与修行之余也玩些笔墨,应该算是业余画家了。这些职业画家大概因为以画俸禄或为谋生之道,自然态度认真,不敢有半点的马虎,所以技艺精湛。而业余画得画大都是才高学饱之士,虽然笔墨精良但视为游戏,目的是在充满责任的担待中或在坎坷与失意时寻找休息安顿的歇处,以去身心疲乏、领受解粘去缚的自由自在。因此,我们比较习惯把古代这一类业余画家叫做文人画家。今天,同样我们也可把杜跃华归为所谓“文人画家”。一般说来文人画家作品的精神追求远远大于形式的追求,而这也成为中国画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职业的画家画画,属于“不得不画”
历来中国画之教育传承,多靠师生口传心授及粉本画稿摹写,缺少系统方法体系,其间难免有金针失传之憾,如盛唐壁画彩塑制作及宋代工笔秘法,即失传多年。古人习画困难为真迹难见,名师难觅,真传难得。清康熙年间刻印出版了《芥子画园传》分山水、花鸟、草虫、人物等四集,介绍基本技法,分解层次配以说,在物质条件落后,印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条分缕析,内容丰富,颇便于初学。出版后极受欢迎,直至20世纪初尤是青年学画之津梁。
本书由傅抱石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同名书改编,附上傅先生的《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一文,并补充大量传统的中国山水、人物画,整合为一。书中除了保留原书的画稿外,还补充了傅抱石先生的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手稿,作为对山水、人物画技法的诠释。本书不仅适合初级习画者,更对在中国画艺术上力求提高的读者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郭东健,1956年6月生,祖籍山东博兴,1982年毕业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展记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当代国画作品福建10家晋京展;全国中国画百家邀请展;首届、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全国中国画创新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展,中国当代国画人物画提名展等权威性大展。曾荣狭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多项奖项。 出版记录: 出版发行《当代国画名家作品一一郭东健》、《郭东健人物画集》、《中围画名家郭东健》、 《郭东健水墨人物画选》、 《郭东健写意人物画精品集》等7部个人专集。近年来先后在福州、兰州、三明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次赴埃及、土耳其、
喜欢画画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有一些人以画画为职业,而另一些人则是在业余闲暇之时把画画作为一种清雅的情趣追求。比如古代宫廷画院的画家和民间画工,属于职业画家,而文人高僧在工作与修行之余也玩些笔墨,应该算是业余画家了。这些职业画家大概因为以画俸禄或为谋生之道,自然态度认真,不敢有半点的马虎,所以技艺精湛。而业余画得画大都是才高学饱之士,虽然笔墨精良但视为游戏,目的是在充满责任的担待中或在坎坷与失意时寻找休息安顿的歇处,以去身心疲乏、领受解粘去缚的自由自在。因此,我们比较习惯把古代这一类业余画家叫做文人画家。今天,同样我们也可把杜跃华归为所谓“文人画家”。一般说来文人画家作品的精神追求远远大于形式的追求,而这也成为中国画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职业的画家画画,属于“不得不画”
《中国寿山石4:传统人物百图》突破传统样式的局限,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采用特写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的多层次圆雕、高浮雕、镂雕等技艺,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精工雕琢,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人物,并赋予不同的时代特征。
“名画再现丛书共册,分别按时代和中国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成册。每册图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中国历代不同时期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鉴可赏,可学可藏的大众精品图书。
历来中国画之教育传承,多靠师生口传心授及粉本画稿摹写,缺少系统方法体系,其间难免有金针失传之憾,如盛唐壁画彩塑制作及宋代工笔秘法,即失传多年。古人习画困难为真迹难见,名师难觅,真传难得。清康熙年间刻印出版了《芥子画园传》分山水、花鸟、草虫、人物等四集,介绍基本技法,分解层次配以说,在物质条件落后,印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条分缕析,内容丰富,颇便于初学。出版后极受欢迎,直至20世纪初尤是青年学画之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