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百图》为“古代人物造型系列”之一,收录了释迦牟尼佛、观音、龙树菩萨、夜叉、善财童子、菩提达摩、鸠摩罗什等百幅佛教人物画,并对这些佛教人物作了简要的介绍。《佛教人物百图》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参考性。
《中国画笔墨技法详解》丛书共含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三本。它们详尽、具体地讲解了100多种中国画常用的笔墨技法。每种技法都以具体的作品为例,介绍这些技法的运笔、干湿和整体感的把握等具体的要点。 此前的技法书多强调造型,是从山法、树法等造型或布局入手,相关笔墨技法只是偶尔提及甚至不落一字。那些书强调了笔墨技法的整体结合,但很少对单个笔墨技法本身进行具体的解析,实际上忽略了笔墨技法本身。 中国画不仅重视画的整体,也重视笔墨的肌理效果,即我们说的厚薄、韵味等。中国画与西画区别的重要一点就在于笔墨的一点一画本身就是欣赏的重点。也就是说,笔墨技法不仅是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段,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笔墨是学中国画的学生必须明了的步,但长期以来,笔墨作为小节往往被忽略。 对于笔墨问题,专
这套《仕女图谱》画稿本拟一个来月完成,不承想竟拖了五个月时间。这期间杂务相扰自不待言,但先前不认为仕女画还有什么新的画头,颈头不大是一个原因。可是一上手,觉得问题不那么简单了,开始由完成任务的状态进入研究问题的状态,这就像坐火车到北京,北京是目的地,可被车窗外景色吸引后,欣赏倒成了乘车的动因。
本书选编了刘文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创作的精品,充分展现了他的“独到之处”。其中有画家表现、歌颂人民的作品,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的人物写生,还有出访欧洲的景色描写,表现手段和语言都是丰富多彩的,画家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程式,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 纵观当今中国画坛,不少名家高手往往为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却不是这样,他曾“一手伸向传统”,也曾“一手伸向生活”,半个多世纪的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刘文西,也在冶炼着刘文西。刘文西没有因此而罢休,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
“人以品重,畫以格傳,人品高則畫格自高。式觀歷代畫家,靡不若是。錢塘蔡嵐先生為人撝謙蘊藉,处世淡泊冲和,有風人之遺。年甫十三即從師習畫,矻矻垂六十余載。后專攻傳統工筆人物,初从改七芗、任伯年、費丹旭、仇十洲入手,上溯唐宋諸家,旁及彩塑、石刻、帛畫,均潛心臨摹,極慮專精,摭以兼通,故能传神在阿堵間。先生作畫,心閑手暢,兔起鹘落,寓剛健于柔韧,极世态于毫末,展转随形,气王神完。举凡风骚冲淡之趣,忠义傑特之氣,峻潔葆麗之姿,無不凑泊神理,妙合天然,非笔格极高,曷能臻此。昔高西园以左臂作画,浑然纵逸,有元人之气,顾不能工。先生运笔悉以左腕,粗者如风趋电疾,顷刻而成;细者似春蚕吐丝,遒劲连绵,辉光生动,变化不穷。夫画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故写心惟难。先生之画可谓形、神、心俱
《巨匠的艺术》图文并茂。威廉?布莱克所著的书籍在图与文字方面水平很高,当他为但丁的《神曲》第一部《地狱篇》绘制水彩画时,已充分地显示出他这方面的优势。有人曾再三地说,你不能教授绘画技法。请拿起画笔证明一下绘画技法就像呼吸一样也是自然本能,因为我讨厌观看缺乏绘画技法的那种装饰打扮的作品,也讨厌达达派复兴论者不用绘画技法、而把乱t八糟的材料嬉戏般地组合在一起的作品。所以当艾丽斯?尼尔运用一种笨拙的绘画风格,描绘安迪?沃霍尔穿着紧身胸衣的结实的形象时,她喜欢的是绘画的报刊。沃霍尔淹没在甲醛中的形象更能吸引人们的
中国画或称“国画”,它有别于西方油画、水彩等等绘画门粪,是一种非常育东方特色的绘画形式。中国画的概念形成子民国以后,民国之前,中国人称绘画为“丹青”,民国以后随着西画东渐,许多中国人学习油画、水彩等西洋画技法,这时中国画才作为一个中国本土概念被提出,以示与西画育所区分。《山石谱/中国画画谱丛书》由申石伽、申二伽所著,是一本新颖、活泼的国画教程类书籍。这些示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初学者可以从最简单的学起,一步一步逐渐掌握中国画技法。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通过艰辛的艺术劳动,留下了无数的优秀人物画珍品,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蕴含着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应是义不容辞的天职。 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以线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无论是工笔重彩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同样都具备以线造型的特征。因此,线是中国人物画独特风格的标志。无论画工笔重彩画还是水墨写意图,除去线描,就不成其为画了。由此可见,白描人物画不仅是一个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也是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还是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训练。
儿童古时又称小儿、小娃、小郎君、孩童、小衣子儿等等。表现童子的绘画,古时又称“婴戏图”。这类题材的作品早见于战国时期的玉佩、玉雕。汉代的画像砖、石,三国时期的彩绘漆盘等也有童子形象的出现。唐以降,绘画渐趋表现社会现实,题材有了很大拓展,表现儿童的绘画也多了起来。画家谢稚曾画“小儿戏鹅”,周昉曾画“戏婴”图,《历代名画记》又称张萱“好画妇女婴儿”等等。延至两宋,擅长表现童子题材的画人更是名家叠出,院体的民间的画家,都创作了许多表现儿童生活的绘画。对于绘画的分科,民间有“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的说法。可以想见,关于儿童题材的绘画,至少在宋代已形成了专门的画家,甚至可与“人物、山水、花鸟”比肩,足见人们对于儿童题材绘画的喜爱。当时的画家如李公麟、李唐、刘松年、苏汉
纵观中国绘画历史,线描可谓是中国绘画的基础。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学好线描不仅可以打下绘画坚实的基本功,而且能够培养对事物的美的感觉,增加耐心,从画笔的一横一竖交错间表达出物体的形态,提高素质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