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为明清之杰出的山水画家,国内学术界不少论著都作了介绍和评述,梅清的绘画成就、他的画风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他的作品古朴、典雅,讲究用笔、用墨。画册选用梅清经典山水画作品,适合山水爱好者学习、借鉴。
本书立足于实际,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鉴赏方法,并配备了大量历朝历代各大山水画名家的作品。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希望能在程度上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 本系列书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艺术巨匠的绘画风格,让你拥有不曾体会到的绘画新感受!若在欣赏的同时进行临摹练习,你会惊叹于自己绘画水平进步的神速!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八十二岁前后创作的富春江山水长卷,是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的杰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本书由美学大师蒋勋执笔导读,对画作的美学价值及历史价值进行深度剖析,我们赏析浑厚大气的长卷风景,一一解读画卷中的深刻隐喻,娓娓道尽一条河流在历史中的故事,以及画卷背后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生哲学。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亦难矣。 予生不能为画,而纵观古今名家之作,与其一时不得不然之变,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前辈有言,此道中尽可寄兴,其然欤?展读历代名迹,更觉其法如镜花水月,宛然有之,不可把捉;而其无法,如长天清水,茫宕无际。 吾社襄今古,选历代名家之尤者,道其生平事迹、画论理念、技法特色、前传后承,使览者窥一斑而见全豹,知一画师而晓一代之画,读数十名画家之集,而知吾国数千年绘画文明之概况。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字明琦,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退叟。自幼爱画,虽未得名师指授,却有机会在裱画店中学徒,博览遍临古人名作, 刻苦力学,由抚古人之迹,进而得古人之心;由得古人之心,进而师造化。他的过人之处,表现为擅于敏锐地把握住几乎被同时代画家淡忘的某些传统。 这些可能被看作历史惰性的东西,其实也不失为传统的精华,甚至闪现着真理的光辉。 晚年的诸多精品表明,他毕生的"热不因人",忠于艺术的努力,使他由乱古人之真终至臻于借古以开今。 黄秋园在绘画方面多能兼善,山水、花卉、人物、界画无所不工,他晚年的山水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近乎宋人,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墨法精微, 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反复用鬼脸皴,形成一种现代感,所作雪景尤觉玉洁冰清, 另一种笔法远胜元人,
中国画坛步入21世纪,呈现出丰富的绘画语言和诸多的表现形式。中国画多元的审美追求,不同流派的创新,作品样式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传统艺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画家们在依托传统中,更“与时俱进”展现自己的艺术观和笔墨精神。面对时下的中国画坛,我们更敬仰画家对绘画执着自在平和的心境,惊叹他们笔下展露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画作是一种信息传递,也是一种情感传达。我们编辑出版《当代国画名家图典·山水卷》《当代国画名家图典·花鸟卷》《当代国画名家图典·人物卷》《当代国画名家图典·彩墨卷》意在向读者展现名家风范和新锐创意:同时观者也可从中获取体悟、思考、借鉴和愉悦。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后改字征仲。因祖籍衡山,号衡山居士。生于成化六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时年九十岁。文征明学画师承沈周,“山水远学郭熙,近学松雪。”其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及墨笔古林竹石,得意于赵孟俯,山顶平台,沈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晰的矾头等又可见黄子久、王蒙、倪瓒的影响。文征明的绘画,山水,人物、花卉俱佳,其中山水画数量最丰,成就,画法特征为工细与粗率两种,即精密秀美和粗犷爽直两种手法。文征明简洁秀挺、高古超逸的风格,使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为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
中国画经历了20世纪的变迁和争论后,于新世纪伊始似乎进入了一个平缓发展的状态,激情渐趋平复,冲突渐趋淡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像历史上轮回了多次的现象——消解了西方观念的新鲜感之后,仍会发现传统的深不可测。新文化运动中,一批激进的青年否定了文人画,后来还是出现了黄宾虹、齐白石和一批20世纪的大师。50年代受苏联创作观念和教育模式熏陶及西方写实观念影响的一代画家,经历了“政治、艺术第二”的时代淘沥,对传统艺术的精神反而有了更深的认识。“85新潮”,西方当代艺术观念涌进中国,西方艺术观连同他们的物质观、市场观乃至整个生活观念渗透到我们的角角落落,引发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层思考。文化不能一体化,距离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潘天寿有句名
陈建华的山水画以求田园诗的境界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目标。画出人间烟火味来,贯穿着她对大自然的深情,以祈增加人生哲理的理念内蕴。所以她在创作时从不浮躁、不造作,很顺畅地表现自己坦荡的心绪,善良豁达的秉性,因而她的画风端庄、雅逸,书风亦庄重、朴厚。
王庆淮先生是最早开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关东地方特色新山水画的先驱,他的质朴做人,勤奋治艺,笔墨跟随时代,借古开今,化西为中,在反复感受生活中提炼意境的宝贵经验,将不断给后来人以有益的启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山水课徒稿》是王庆淮先生的山水画作品集结。
在长江入海口的南岸,有一座风光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娄江从城中缓缓流过,她历史悠久、经济富庶、地肥水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代的统治者都以此作为粮仓,故称太仓。而宋文治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画家们都知道,如果对生活和生活所赖的土地没有激情(或者说热爱),那就谈不上山水画的创作。 本书介绍了宋文治的作品及艺术理论。前部分以少量篇幅分析了宋文治山水画创作技法、构思与构图、意境内涵及艺术特色等。后部分展示了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这些山水画用笔生动流畅,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作者所具有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本书制作精美,较好地再现了原作,是美术爱好者的临习范本。
陈玉圃先生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出版过多种画集,其所作山水笔墨松灵,古淡天然,画境清寂,冷冷然有禅意出缣素间。先生为人质朴、简淡冲和,倾心佛学近二十载,颇有心得。遂以禅融汇于画,近年所作山水小品,不事怪异,平中求奇,较之以往,更显得意境超逸。尤其先生即兴作诗,使诗情、画境、书意相得益彰。 相信读者观其画、品其书、味其诗,对先生画品、人品自当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套《国画导学范本》是专为学习中国画的朋友们编选的一套供鉴赏、研究、提高的范本。在九位画家的近400幅作品中,他们或奋笔扦写,彰显诗情画意;或精勾细染,追求工整娴雅;或墨彩融动,展现心灵与自然景观的共鸣。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是对人与自然相谐的创造,是对美的讴歌与赞颂。 本书为《国画导学范本》之一的《郑百重山水画新作》分册。
哲带皴以线为基本表现形态,从披麻皴变化而来。 折带皴以线为基本表现手段,中侧锋互用,大部分时间又以中锋线为主,造型方折,又处处方中带圆,这样画出的山石质地坚硬,但不峥嵘毕露,不剑拔弩张。折带皴和披麻皴在气质上较为接近。 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斧劈皴借助劲爽利的侧锋线、面的组合去表现山石的结构和质地;折带皴则以中侧锋线的组织表现山石的结构,山石的纹理质地则由皴擦去完成。这或许就是折带皴和披麻皴、斧劈皴的不同之处。 折带皴的用笔要点在于自如地翻动手腕,变换中侧锋,也常使用拖笔。一般说来,山石的正面、顶面用中锋线较多,山石的侧面、底面多为尖税锋利之处,用侧锋较多;大面积的、完整的山石多用中锋线,山石琐碎处多用侧锋钱。
古代山水画经历了唐、五代、北宋 “以形写神”和南宋以后“以形写意”的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元四家”的山水画将“以形写意”的士夫画发挥到。“元四家”所作山水景物蔚然深秀、空旷渺远、荒率幽寂、深厚苍茫,颇有绝世出尘之趣。如果说用写实的画法从实的角度表现山水之美的种种途径已被唐、五代、两宋画家开拓殆尽,发展到叹为观止的程度,而用神似的画法,从虚的角度表现山水之美的途径又被元四家锤炼到炉火纯青,发展到几无来者的情状,那么面对前人所创造的辉煌艺术,后人也只能仰慕而视了,而借鉴、吸收、另辟蹊径,才是当代山水画家的不二法门。
“十年磨一剑”。陈亮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大师的作品朝夕揣摹,时时领悟,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功力浓厚,技法全面,所作山水十分耐人寻味,他笔下的山水画似乎不是表现某个特定的地域,而是在诠释山水画共有的特性本质。 读陈亮的画,最初的印象是生机勃勃、明快靓现,继后你会感到雄强的气势中,一切是那样婀娜妩媚。当你步入画的深处,你能体验到作者的思绪,听到他的脉搏,在层层晕染,渐渐推进的演绎中领略到作品的诗意美。那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的和谐统一,是飘逸秀美和虚淡恬静的艺术境界,这境界包涵着“禅”意,是作者心中的“净土”。 陈亮的画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层次丰富,他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完善其构想。处理画面或由近及远,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