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国画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鸟等,按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这套书中介绍的《干里江山图》就是大青绿设色山水画的杰出代表,而《富春山居图》属于典型的水墨山水画。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主要为笔、墨、砚、纸等。早期,人们大多在绢上作画,宋元以来渐渐画到纸上。我们通常用“绢本”“纸本”等字样来说明画作的材质,如《簪花仕女图》和《洛神赋图》就是典型的绢本作品。
本书是介绍西方大师人物作品的一本书,涵盖法国、英国、美国、俄国等西方各国的绘画大师,从古典到具象再到抽象,从肖像到风景,再到静物,书中作品图片多为高清,并附带相关画家的生平简介与历史影响,给读者提供 好的视觉感受,并能了解相关的 画家的生平,可以给读者不一样的作品感受, 好的辅助绘画学习。本书可作为临摹、收藏等多种作用,也可以为非绘画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欣赏之用。
20世纪中国画艺术经历了艰辛的由衰及兴的过程,百年里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种种争议与岐义皆源于此,发展中既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可谓道路曲折步履维艰。令人高兴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人才破土而出,经过20年风雨锻炼,如今已成中国画坛中坚,他们大多生于40至50年代,青少年时期多有生活困顿,经过“文革”风浪,体会过人生滋味,都有自我奋斗经历,天分素质很高,功力修养扎实,思想活跃而头脑冷静,审时度势而能处高望远,对民族文化既有爱心又有信心。在他们中间有望出现21世纪早期中国画坛大师级人物,在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引领中国艺术以富有特色的亘古弥新的光彩形象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花鸟画家何水法20年来在大写意花鸟艺术方面以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走向成熟,得到老一辈画家们的期许和当代画坛
《荣宝斋画谱(195)》以学术性、普及性和高品位拉近了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的距离。专业画家都从出版的《画谱》中来了解名家作品的艺术特色,使其起到了相互交流、了解和学习的作用。《荣宝斋画谱(195)》收集了是作者多年来不同时期的作品。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荣宝斋画谱》在海内外美术家和爱好者中博得了荣誉。
《唐子农作品:又见莲花开》以学术性、普及性和高品位拉近了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距离,从中来了解名家作品的艺术特色,使其起到了相互交流、了解和学习的作用。
笃信佛教的乾隆皇帝对《画梵像卷》极为珍爱,令画师丁观鹏仿效绘制。丁观鹏在“活佛”之一的章嘉国师指导下,重新整理和订正。这项集佛学、艺术、历史及民俗研究的重大工程,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完成,乾隆皇帝不仅亲自题写卷名、题跋,还题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为全卷的落款,并且在该长卷上加盖多方皇帝宝印。丁观鹏的摹本《千佛图》基本保留了《画梵像卷》的时代特色,佛像既有西域天竺特征,又具强烈的中原意味,而且对佛教的显宗、禅宗和密宗都有彰显。细分为九部分内容:1.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2.观世音;3.佛陀;4.菩萨与佛母;5.手八罗汉;6.禅宗六祖;7.药师琉璃光佛;8.护法神;9.帝释、梵王、和舍利宝塔。全图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用对称的构图方法,把众多人物分别聚集两边,彼此自有其序。既有连续性,又有独立性,
《名家抉微》丛书,是一套集技法赏析与收藏参考双重功能的美术读物,所录作品均为近现代名家的精品佳作,作品真实可靠。《名作抉微:谢稚柳·花鸟》为该丛书之《谢稚柳花鸟》分册,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大师谢稚柳在表现花鸟方面的独门绝技,从中可以探讨技法,更可以领略大家风采。
王道中先生从牡丹的历史、人文背景、结构、生长规律,写生牡丹的方法、形象刻画、构图、勾线技法、设色等方面,对怎样画好工笔重彩牡丹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在启迪性很强的文字介绍中,还穿插有画工精湛的示范图例,便于读者理解、临摹和借鉴。其中,关于写生牡丹的方法、写生牡丹的三个阶段及三个境界的论述,是先生近年来对自己几十年画牡丹经验的总结,相信对每一个读都都会有很大帮助。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旅美学者李铸晋教授,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更搜寻上下千年时空,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本书是李铸晋教授花费毕生精力的重要论文集,为艺术爱好者不能不看的经典之作。
纵览中国绘画史,花鸟画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以着色艳丽精巧,师法五代徐熙、黄筌和两宋院体的工笔重彩画;另一种以水墨写意为主,间染赭石、花青的写意花鸟画。写意画一派的佼佼者,八大当属其中。八大山人(1626-1705)是十七世纪的一位大画家,为明宗室后裔。明亡后,披发入山,为僧为道。一生主要从事绘画,尤以画鸟特色,他的画鸟特点,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写意;二、构图;三、境界。本书以清代著名画僧八大山人的画为范本,通过对其原作的分析、分解摸索出一套浅显的画鸟技法。全书以文配图,讲解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用性,是广大绘画爱好者研习、揣摩八大山人画风、画意的范本。
值千年之尾,澳门继香港之后回归祖国母亲怀抱之际,一首《七子之歌》,直撞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扉。谁没有自己的母亲?将祖国比作母亲,正是这种爱的一种升华。而对生身母亲那种本真的爱,则是人性中一种最天然又最深刻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感是世界上一切真、善、美的基础。然而,世纪之交,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转轨中,人们却惊讶地看到,“金钱”、“利欲”竟会腐蚀人们到如此地步:不止一起少年杀母案见诸报端,所用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令人心寒;与此同时,畸形的“应试教育”,又逼使一些父母在“望子成龙”的初衷下残害亲子。在一起起事件和普遍存在的人情淡薄的现实面前,大声讴歌母爱,呼唤亲情,就显得尤为必要。同心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文化名人忆母亲》丛书,就是在这种共识下产生的。它凝聚了担负教育责任的
本书收录了陕西北绥德县境内已发现的汉画像石的绝大部分精品,材料集中,内容十分丰富,有不少珍贵图像为首次刊载。为便利读者,丹成组的画像石均按原配置组合,恢复其完整形像;其余散石归类编排,同时随图附著录文字。本书文物考古、历史文化、艺术史研究者提供了一札有份量的图像资料,具有的收藏价值。
本书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家戴敦邦新绘《和谐自然册集》继“动物朋友篇”后的又一集爱护植物生灵的读物。与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水浒》等戴氏精于人物画的“鸿篇巨作”不同,这本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印出版的“草木菁菁篇”是全书32幅画,笔墨丹情芬香横溢,蕴含一派真情实意。每幅图还配以优雅的诗篇、美丽的词句,在诠释花草的生命中给人以某种启示。画册描述人物与植物间的谐和与冲突,藉借艺术,作者追求自然生存的各界平等。呼吁人类应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践踏生命的陋习应该为人类所唾弃。 该书所表达的人与植物和谐相处的主题,是当今正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之一,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是科技殡葬,二是人文殡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及科技有了跨越式发展,在殡葬业方面,科技的应用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人文殡莽方面却显得有些落后。殡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且典籍浩綮。《中国殡葬文化》以丧、殡、葬、祭的顺序来全面介绍和讨论中国的人文殡葬,让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殡葬的基本仪式、过程与内容,特别是掌握中国殡葬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既能为我国的殡葬业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也使殡葬业所具有的人文教化的意义能够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