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典名画高清本系列丛书,一共10册。分别为《菊花精选》、《小品精选》、《花鸟精选》、《山水精选.上》、《山水精选.下》、《荷花精选 》、《牡丹精选》、《梅花精选》、《兰花精选》、《竹子精选》。每册书按题材、年代进行分类,精选从宋元时期到近现代经典名画,对部分部分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法解析和画面解读。
本书是一本针对国画基础学习者使用的入门技法书。书稿着重对国画蔬果的一些元素,如蔬菜类的大白菜、南瓜、丝瓜、红薯;水果类的葡萄、荔枝、柿子等,进行了分步骤介绍,搭配了详细的文字解析。收录的蔬果元素形态多样、造型生动,不但有作品元素供临摹,其提供的讲解也相对详细,适合向广大读者推荐,是初学国画者学习蔬果画的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钟馗形象的来历、钟馗及端午斩五毒、钟馗的造型、钟馗嫁妹等等。
本套书既单独成册,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套书以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练习为主线,编排科学合理,步骤清晰,讲解透彻,重点加强基本技法的训练,以提青少年朋友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大量优秀的作品范例,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美术基础的概念、内容、观察分析方法和绘画步骤等内容,总结了学习美术基础的入门知识、基础技法,重点在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旨在引导热爱艺术的青少年朋友走上专业、正规的学习道路,为进一步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国画入门基础》丛书的《蔬果篇》,作者从z基本的线条、形状开始,教读者一步步地画出身边常见的蔬果。各个年龄层、绘画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作画,体验画画的乐趣。本书除包含近20种蔬果的画法外,还精心为读者选取了常与之搭配描绘的蚂蚱、螳螂等几种草虫的绘画教程。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绘。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成为当今学习中国人物绘画的重要临习范本,尤其是艺术院校人物画***的学习课程,也是当代从事服装设计、纺织印染、工艺美术、等多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作品内容以五个故事情节,描绘了韩熙载为摆脱朝廷贵族官僚间争权夺利的事端,在家中把酒纵歌的情景。由于原作距今千余年,画面中人物服饰细部等模糊不清,使临摹不能深入进行。所以,本书选用荣宝斋水印本为范本,内附完整作品拉页、部分步骤图,以及服饰等局部图,并按中国人物绘画技法的步骤,分别加以提示指导,给读者提供一个非常清晰明快又便于临摹的技法参考书。读者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临习,能体会到中国绘画中笔、墨、色彩运用的真正内涵和
吴昌硕、齐白石早年都以卖画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很多作品同时兼顾了客人所要求的华丽和文人须坚守的雅逸,色彩富丽,俗中尚雅。四季花卉成为他们用以寄托情感的载体,其中梅花就是他们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 吴昌硕画梅较少添加草虫,齐白石画梅却常以蜜蜂、蝴蝶、鸟雀等人画。吴昌硕身上有着古代士大夫们的风雅蕴藉,这是做过木匠活的齐白石没法比拟的。换个角度看,正是由于齐白石出身农民,故胸中无所约束,敢于大胆变法,自然也冲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拘谨与矜持,他的作品多了些许质朴清新的民间气息。 画者,文之极也。我们在学临和借鉴两位前辈的绘画构图、笔墨技法、落款钤印的同时,如再能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郑板桥绘画艺术作品跋文突出的特点,是以题写诗文、画论见长。郑板作品题款多用即被目为“狂怪软媚”的“六分半”书体,即“篆隶之法兼入行楷”,蹊径一新,使整体呈现出高雅清新、卓而不凡的儒雅之气。章法布局错落有致,画面气韵生动飘逸,笔墨酣畅淋漓。在疏淡萧散的墨竹、兰、石间以精严妩媚、提按多变、端庄内敛的书法诗文一同题跋,自然相映成趣。 郑板桥作品题跋的艺术思想尤其体现在诗、书、画、论、小唱等内容构件的有机结合中,题跋内容深遂,富有人文思想,其一生坎坷形成的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性格,也常常流露于作品题跋之中。
骆驼由于它独特的生理结构和习性,能适应寒冷、干旱、风沙等严酷的地理气候环境,所以成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深受人们喜爱。历史上不乏描绘骆驼形象的作品。骆驼因它坚韧顽强的毅力、任重道远的精神,成为人们的榜样和楷模,在它伟岸雄强的形象中,投射着人类自勉自励的精神光芒。 本书作者刘怀山以自己多年在骆驼水墨画技法上的探索心得,编绘此册,以供广大美术爱好者学习参考。
《画室***·中国画技法图典》精选出历史上*代表性画家的绘画技法并分门别类,以“局部写真”的呈现方式汇集成册,且各章节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和技法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国画传统技法精髓进行系统的欣赏、学习,同时对其生成、演变有一个概略认识。本书为《画室***·中国画技法图典》(杂树篇),由石岩、李净洋编著。希望本书的出版对绘画同侪的学习研究有些许裨益。
中国画基础技法丛书 ,书中按牡丹、禽鸟、鱼类、木本、梅花、藤本等题材分类,文字介绍与图结合,用通俗易懂的专业术语表达。黄忠耿著的《禽鸟(学一百通)/中国画基础技法丛书》所例举的题材为禽鸟,书中由禽鸟的结构解析图;禽鸟的用笔、组合;禽鸟的画法步骤图;各种禽鸟的形态与举例;爪子的画法步骤解析;尾巴画法步骤解析;组合举例;完整的作品举例;精品欣赏等内容组成。本丛书对国画学者来说是一本适合的绘画范本。
文徵明画作以山水为主,兼作花卉、人物,画面清雅秀润,极富文人气息。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者源自沈周、吴镇及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线条劲健洒脱,于粗简中见层次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用笔细腻,画面规整,秀润而清劲,精熟而稚拙,是为文氏山水主流。 文徵明善书法,篆隶正行草皆擅,尤以小楷名著海内,师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温纯精 ”,誉为明楷 。行草深得“二王”、智永笔法,融黄庭坚、赵孟頫气韵,严整而舒婉,清劲而飘逸。隶书取法钟繇而“独步一世”。其书有君子清雅中和之风,为赵孟頫后 人,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 本书将文徵明在画面上题写的画题、诗词、文跋进行汇萃,旨在让读者 好欣赏其作品。
《三希堂画谱》是一部学习中国画的经典画谱。近代一些著名画家,皆以《三希堂画谱》为学习范本。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异常丰富而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美术作品。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显示出画家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宗宝贵的文化遗产。《二三希堂画谱》作为创新美术的借鉴,对光大民族绘画艺术,具有重要作用。
陈少梅,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于艺者也。作画用笔爽利俊发、略无滞碍,而墨色雅浩清脱,嚼然不滓。其大幅山水远观之骨气崭岸,近求之采藻严密,体势雄健恢弘、厚积薄发,愕愕然、凛凛然,近乎南宋马远、夏圭,而其气韵清雅雍容、含英咀华,潇潇然、澹澹然,则又近乎五代董源、巨然,宋之李成、范宽。于南北宗巨擘大匠之作,少梅先生自少至壮弘汲鲸饮、追本探源,断非一鳞一爪、皮毛外相之求似。是则少梅先生以北宗为体,以南宗为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其渊源如此,盖不可以南北宗限之也。 陈少梅在继承传统方面是集大成者,他心怀虔诚地对待所有优秀绘画传统,以北宗为体,以南宗为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博采众长。他擅长山水、人物、走兽,工写兼长,传统功力深厚。其山水成就,艺术面貌渊穆清华,洋溢着和谐
幽默,笑笑,是程十发模式的另一特点,文人多说幽默,俗人多叫笑笑。不管如何,之所以要幽默一下笑一下,是因为,人生总须是除苦之外,来一下乐乐笑笑的。而程十发模式之所以是一个模式,其所在正在于程十发的画除了是画之外,更可爱的是,画中多多幽默。程十发总在画前画后画中,时时情不自禁地率笔而为地容入了令人笑了又笑的幽默,这真好! 中国人很有忍耐性,事无大小,可忍则忍,因而,忍之工夫,很普遍很有水平。当然,时而有不可多忍的所在,但,又仍是无胆,这时怎办?就唯有幽它一默了!因而,幽到如今,总是默了又默。一般来说,大人物无空幽默,小人物也大多忙得苦得无空幽默。故幽默得起的倒是文化闲人了? 程十发毕竟是在常人中活过来,是生活中的常见常人,因而他有平常心。人一有平常心,就多有笑意,就多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和刻苦实践,使中国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特点以及传承方式。 本书中的课徒画稿在尺幅上大都是册页小品,大不盈尺,所画山石、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皆随手写出,看似随意为之,实在是其几十年艺术创作、文化修养及人生阅历深厚积淀的释放,是画家个人灵性才情的自然流露。这作品画画面空灵,景少趣多,笔简意繁,耐人寻味,充满着绘画意趣,能够使学画者在学得了基础技法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传统笔墨状物塑形与书法性形式趣味的直接感悟,以及中国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的陶冶。这对于初学者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着中国画的奥堂迈进有着极其难
《江南四大才子全书(第1卷):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收集了唐伯虎的书画,介绍了真实的唐伯虎,全书分为丹青卷、书法卷和诗文卷。 百年障眼书千卷,四海资身笔一枝”这是唐伯虎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唐伯虎传世之作中,成就的是他的绘画。他的画在其生前即已蜚声艺苑,身后更是备受推崇。唐伯虎的书法因为其画名所掩,鲜为人知。其实他的墨宝丰灵潇洒,俊逸挺秀,纵横酣畅,舒放自如,自有其超绝之处。可惜传世之作不多,但从我们所能汇集到的这些墨宝中,亦可略窥其一二。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和刻苦实践,使中国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特点以及传承方式。 本书中的课徒画稿在尺幅上大都是册页小品,大不盈尺,所画山石、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皆随手写出,看似随意为之,实在是其几十年艺术创作、文化修养及人生阅历深厚积淀的释放,是画家个人灵性才情的自然流露。这作品画画面空灵,景少趣多,笔简意繁,耐人寻味,充满着绘画意趣,能够使学画者在学得了基础技法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传统笔墨状物塑形与书法性形式趣味的直接感悟,以及中国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的陶冶。这对于初学者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着中国画的奥堂迈进有着极其
李老十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荷花、人物和小品杂画。其荷花专画残荷。他在《野水荷秋图》的补题中自述说:“己巳年秋,余住西山,尝于风雨中独游颐和园。每见秋枝残叶,摇荡风雨,心必为之所动。几回折莲,何能尽取?故写残荷图百十余幅,意有未尽,乃以诗记之,并颜其居曰‘破荷堂’。”他的“破荷堂主”之号,亦由此而来。观残荷而“心为之动”,不是因为“秀色空绝世”的鲜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或者“月晓风清欲堕时”的幽淡,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悲秋情怀。他题道:“花残终有恨,嫣红酬病眸。生息参透否,无语对寒秋。”(《题秋塘》,1996年。)“嫣红酬病眸”,是指自己病中观荷。老十患肝炎,经常捂着肚子作画。他的大哥也患肝病,就在这一年过世。老十对自己身体的前景也感到悲观。他在诗中自问是否参透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