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共3册,分别以 蔬果 花鸟 动物 为主题,精选了少儿喜爱的绘画题材,结合一线教师陈夏露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帮助少儿国画入门。每本共十四个课例,配有导入语,清晰的步骤及讲解,精彩范画和 一问一答 环节,还有免费的视频课程,扫码即可观看。 本丛书既是少儿自主学习的范本,也可作为教师的实用参考资料。
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它萌芽子商周时代,发展于唐宋时期,18、19世纪以地域为特点的画派应运而生,岭南画派以广东岭南地区为主,是中国画坛有重要影响的画派之一。此书延续我社国画训练新编系列,为第三辑。以介绍岭南画派花鸟技法为主,着重介绍岭南派兼工带写的特点。全书步骤图详尽,文字说明以介绍构图、运笔、着色等基础性只是为着重点,是岭南派画爱好者入门教程。书中同时配有王雪涛等岭南派大师的范画供读者借鉴、欣赏。
吴昌硕、齐白石早年都以卖画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很多作品同时兼顾了客人所要求的华丽和文人须坚守的雅逸,色彩富丽,俗中尚雅。四季花卉成为他们用以寄托情感的载体,其中梅花就是他们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 吴昌硕画梅较少添加草虫,齐白石画梅却常以蜜蜂、蝴蝶、鸟雀等人画。吴昌硕身上有着古代士大夫们的风雅蕴藉,这是做过木匠活的齐白石没法比拟的。换个角度看,正是由于齐白石出身农民,故胸中无所约束,敢于大胆变法,自然也冲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拘谨与矜持,他的作品多了些许质朴清新的民间气息。 画者,文之极也。我们在学临和借鉴两位前辈的绘画构图、笔墨技法、落款钤印的同时,如再能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山水画从师古人入手,进而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的写生中提炼创作灵感。他在师法古人时,涉猎甚广,既有『四王」、『四僧』,又及沈屑、龚贤、梅清等,不师其形,师其神髓。陈师曾于石涛着力尤甚,其《仿清湘笔意》题画诗云:『清湘笔力回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千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可见『笔力回万牛』是其艺术追求之主旨。写意花鸟画风姿雄奇、厚重爽健,富有情趣;其人物画对后世影响较大(代表作有《北京风俗画》、《读画图》等》,以意笔勾描,笔致简拙
傅抱石(1904~1965年),原名瑞麟,号抱号斋主人,生于江西省新喻县。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傅抱石的历史人物画,如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白、王羲之及竹七贤等,都历史上别有怀抱、具有崇高人格的人物。他们的悲愤、悒郁、不满现实、萧疏放逸以及人物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哀伤与沉重,在傅抱石笔下,都与画家心有灵犀。令人感到不在画人,而在画心境,在表现人生的际遇,表达画家对他们的理解与共鸣;令人感到画家不在画古人,而在画自己。 傅抱石继承了文人画对线条的倚重,认为浓厚的色彩必为挑大梁的线条所不能容忍。但是他的色彩,大不同于传统的规格化与笔调贫乏,色彩辅佐笔墨的气韵也底定了作品的调予。他在多色彩的运用上也常有一新耳目的地方。在色彩中加墨,大面积的渲染、
竹,是花鸟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从古到今历久不衰。写意竹画既是线条艺术淋漓酣畅的表达,更是作画者心胸气节的一种体现,文人画家多用以自喻。从绘画功能来看,竹子除自身可以成为完整的作品外,也能够“拆散另用”,与四季各种花草搭配,作为其他花鸟作品的点缀与陪衬,不仅合理,而且效果也好,它既能当“主角”,也能当“配角”,用途广泛。 画竹是不大容易韵,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笔墨功底,有人夸张画竹的难度说“画竹要有千年之功”。我们不要畏而却步,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下工夫,反复练习,就可以掌握。 山水画中画竹的方法,分仰画竹叶和下垂竹叶两种,都是以三笔、四笔或五笔(如个字点或介字点)很有规律的笔法描写,但要注意疏密穿插才能生动。画竹时先画竹竿,然后画叶。画竹要用狼毫笔,市场上有一种专门用于画兰竹
吴镇(1280-1354),字仲圭,性爱梅,自号梅花道人,也自称梅沙弥、梅花和尚。浙江嘉兴人。一生清贫,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吴镇少年时开始学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淳朴之气。精写竹,师李衍,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土墨花,亦能写真。主要继承了董源、巨然乎远构图和披麻皴法,创造了一水二岸式的构图,形成了清淳、蕴藉、平实的艺术风格。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二绝』。 倪瓒(1301-1374),初名埏。字泰宇,后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子、云林居士,别号荆蛮民等,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江苏无锡人。家富厚,自幼过着读书作画的安逸生活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居扬州,以书画营生。诗、书、画世称“三绝”,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该书汇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画家的作品,分为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梅兰竹菊、扇谱六部分,每部分为一册,共收名家手书题词、唐诗400余首,配画400余幅,用古画解古意,颇具匠心。其中辑录了《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题称为“四君”,以这四种植物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流传开来,后人便用“四君子”来统称梅、兰、菊、竹了各册均有序言,册《山水》前有《唐六如画并序》,从时间上推测,唐寅已经去世近百年,应该是托名唐寅所作。其他册分别由陈继儒等人作序,他们生活年代与落款时间吻合可信。
虚谷(1823-1896),本姓朱,名怀仁,号紫阳山民、倦鹤,后为僧名虚自,字虚谷。书斋名觉非庵、三十七峰草堂。安徽歙县人。任过清军参将。虚谷早年学过界画,工人物,擅花鸟,亦精诗、书,是晚清海上画派的杰出画家。 虚谷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由于他生活的清朝末叶时局动荡,便毅然弃官不做,出家为僧。但虽为僧,却不理佛事,一心执著画事。常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自谓〔闲来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虚谷的画富有生活趣味,章法奇特,造型准确,落笔沉稳质朴,干湿浓淡兼用。他善于从自然中观察,把精彩的瞬间凝于笔端,林间纵跃的松鼠,游于柳荫春水的金鱼,穿行于花木之间的鸟蝶,亦或是机敏的狸猫,都极富动态之美,天真烂漫,又不失野趣。虚谷用色大胆,敢于突破前人束缚,善于用色块的虚实表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他是赵孟的外孙,早年受到赵孟影响较多。王蒙在元末长期隐居于杭州附近的黄鹤山中,明代初年出任泰安知州,因宰相胡惟庸谋反罪受到株连,被捕入狱,病死于狱中。王蒙多在山水画中表现深山隐居的生活,在效法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运笔用墨及写景布势都富有丰富的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能画人物,功力颇深,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夏日山居图》、《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等。
中国画的传承,其实是一种程式的接续,凡山水、花鸟、人物皆有模式范本可依,以此人手,可先得其形再入其道。此为基石,高楼大厦皆由此而起。 中国画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从临摹作开端的,就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易把握又见效的学习方法:其一.可以较快地熟悉所绘物体的造型形象,其二.可以学习技法掌握方法。由此,此举对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大有裨益。 学习方法既已确定,范本的选择亦不可随意而为.虽历代有不少精品佳构,然初学者并不易把握,究其原因,皆由于不明作画的先后顺序而不得要领。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中国画入门》丛书,每一册以一个题材为主,解析一种技法,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成若干个教程,循序渐进。一则可使初学者一步一步地熟悉技法,掌握技法,二则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
马远(1164—?》,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画院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花鸟承继家传,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山石则用『斧劈皴』带水墨晕染,用笔方硬严整,远近分明;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青峭拔,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人物画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 夏圭,生卒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赐金带。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
动物画作为独立画科出现,恐怕在山水、人物、花卉之后吧。近百年来由于生宣纸的应用,动物画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新的飞跃。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李苦禅的鹰、黄胃的毛驴……这些作品往往集中体现了一位画家思想、情趣和笔墨的精萃,是我们学习好范本。我画虎,一是想通过画虎来练习过程中练笔的“试验田”,时间久了,虽少得而多感。 虎作为人们所喜爱的动物,用绘画表现由来已久。原始社会洞窟的壁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装饰,秦汉时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及民间的布考虎、小孩的虎帽、虎鞋等。这些虎怒目圆睁,形态夸张,其造型往往集狮虎龙麟于一体,显其神魄处取之,无益处弃之,是众兽惬意的“合像”,这种表现手法是古人避邪、镇恶、护善的意愿寄托,其精神流露即是在技法幼稚的原始时期
项圣谟绘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山水画方面。受益于其祖父收藏之丰,使其能够纵览历代名家之作。他笔墨取法既有北宋的周密严谨、浑厚华滋、古朴苍拙,又兼取元人的气度韵致。同时不忘师法造化,使其画面布局大开大合,意境深远,结构严谨,笔法简洁隽逸,气韵高雅,极富文人气。他的画风严谨写实,造型准确,一反当时潦草粗疏,追求『逸笔草草』的画风。正像其对口天山涛所言:『我辈笔墨,欲流传干百世,岂可草草平?『使他的绘画在清初画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赢得『士气作家俱备』的称誉。
本书详尽的讲解了国画基础入门的各种技法。分别对国画入门的起步、提高,以及梅兰竹菊的各种画法、笔法、造型方式,国画的作画工具、执笔方法、基本构图知识、调色方法等逐一细致讲解,其案例详尽,步骤清晰,对初学国画的读者会有极大的帮助。
李唐(约1083-1163),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为“南宋四家”之首。徽宗时画院待诏。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初时不为世人所知,一度穷困潦倒。高宗绍兴十二年以成忠郎衔复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李唐的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人物画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一家。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不但广泛地流传于院内,当时院外的许多画家也都深受其影响。宋高宗曾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刘松年,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宋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