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集是作者伊凡·威廉斯四十多年所致力研究的,产生于 19 世纪广州的外销工艺品 —— 通草纸水彩画的成果的全体内容。书中除向读者介绍 通草纸水彩画的成因、材质的制作、主要的生产者及通草纸水彩画在欧洲各国流传的历史,同时配合图片以主题形式向读者详细介绍当时中国广东的 一些风俗。为难得的是,书中图版的 200 多张通草纸水彩画是从欧美各国 29 家博物馆及画廊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极具代表性、极其精美而且国内罕 见。本书中英文对照,中文部分由中山大学程美宝教授译编。
2013年5月20日,由中国壁画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另眼识家珍"--山西省百处古代壁画遗址掇英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300余幅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普敖拍摄的山西古代壁画遗址照片,引起了美术界专家再次聚焦山西古代壁画。本书在展览基础之上编撰成册,由著名美术家、中国壁画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侯一民担任主编并写序,精选了武普敖近三十年来以山西省内许多常人难见的遗址为对象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珍贵图片,旨在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角度审视山西壁画的珍贵遗存,力求唤起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八年抗战是中国历*为悲壮和惨烈的一章,中国军队、艺术家和老百姓团结一致,用各自不同的武器谱写了一段不屈不挠的史诗。而其中版画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历史上没有哪个画种能像我国现代版画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其锐利的批判锋芒和不妥协性,使美术与抵抗外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国土沦丧、日本帝国主义层层封锁,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岁月里,这些木刻版画在抗日救亡中发挥了强大的宣传力和战斗力,为民族团结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危难历史的见证,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当代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警示后人不忘国耻,本丛书特编选了抗战期间的 300 于幅左右反应抗战主题和抗战胜利后的纪念性作品,以再现日本侵略战争给世界,尤其是
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旨在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充分发挥艺术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中的作用,是推进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组织实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吸引和凝聚了我国当代美术界具有创作实力的优秀艺术家,他们以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责任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深切感怀重大历史题材中蕴含的博大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把对于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注在对
研究那些大师们当年求学时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发现他们无一不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人体解剖这门基础知识。他们尽限度地掌握人体内部和外部的结构关系,使人物造型能够更为生动自然地表现在自己的画卷之上。在素描绘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被要求放大或缩小被画物体,这就需要之前不断地练习绘画物体的局部,完全熟练掌握之后便可较为轻松地按任意比例绘画了。在不同的绘画空间中自由创作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说明海派绘画在不断变化,不断在光大,在为铸造新的辉煌而积累,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城市文化的创新精神。 《观海楼藏海上书画集》收录20世纪海上绘画、书法作品二百余幅,作品较为整齐,基本反映了百年来海上绘画的发展脉络和风貌。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而是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书中主要内容有绘画的开始、象形文字、象旦、彩陶、半坡出土的彩陶、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直线和曲线、线条、涂面和留白、黑陶、刻、印、拓、商周、铜器、动物画、想像力的发挥、人物画、春秋战国、帛画、写实肖像画、帛画、写实和想像的结合等。
本书以20世纪西方美术的主要流派和运动为线索,记述了这一时期内最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野兽派的色彩如何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发端,毕加索的造型充满着怎样的不可预知的变化,世纪末情绪和社会批判如何以表现主义黑色和浓重的色调跃然纸上,超现实的梦幻和空间怎样表达着现实世界的情绪,或雄浑或精巧的现代建筑如何拔地而起,新艺术运动怎样将实用和审美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创造了我们今天艺术和生活世界里满目的琳琅。
苗重安的山水画有一种孜孜进取的人生精神。他对黄河,对西部山水,对丝绸之路倾注了一腔热情!认真地去研究,去揣度,试图寻找一种精神向度。在他的作品中,山水精神的体现不是玄之又玄的虚无境界,而是将山水精神落到实处、落到细节中。他的作品延续了“长安画派”“峰峦浑厚、气势雄强”的风格,这也是对宋代以来写实精神的继承。本画集收录了苗重安一生孜孜不倦的丰硕成果。
本书辑录陈半丁180余幅传世绘画、书法及篆刻作品,并对其生平、艺术历程有详尽的介绍,同时收录了表现陈半丁本人艺术思想及画理的一些论艺文章,以及陈半丁的生平年表和各家对其绘画作品的评论摘录,全面展现这位命运多舛的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及其个人风范。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亦难矣。
书中既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又体现了当代学人在学术上的高度和气魄。作者功底扎实,会给你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信赖感;又像在讲一个优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所包蕴的历史秩序和逻辑思路确实带给当代境遇中的人们一种浑厚感和震撼力。 中国美学史是民旅游文化的精华。也可以说,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坦培拉绘画是欧洲古老的画种,欧洲古代艺术家发现并运用了坦培拉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创作,曾经造就了乔托、波提切利等众多绘画大师。古典坦培拉绘画具有绸缎般的画面肌理,画面自然、柔和。同时坦培拉绘画材料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得坦培拉绘画画面稳定、牢固,颜色保持长久。本书分为五章,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图片和手的教学文字资料论述了坦培拉绘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传统与现代坦培拉绘画材料与的技法特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法、坦培拉绘画创作实践。并通过对外300余幅坦培拉绘画作品的分析讲解,并配以坦培拉绘画的手教学资料,力求为读者理解和掌握坦培拉绘画这一传统绘画提供最为丰富的教学研究资料。本书的作者刘孔喜教授不仅是著名艺术家、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资深的坦培拉绘画研究专家。本书作者运用20余年的坦培拉教学及绘画实
本书是为纪念王雪涛大师诞辰115周年而举办的王雪涛及其传人的作品联展的作品集。王雪涛生前是北京画院的副院长、有名花鸟画大家,以小写意花鸟画法而名震遐尔。本书精选了他的20幅作品以及他的学生50人总计200余幅作品汇集成册,并由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撰写前言,赞扬了王雪涛大师的艺术成就,展示了王雪涛这品质派在当代机薪火相传境况。这是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很好图书,可供广大专业和业余花鸟画家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