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曾以 故事的道德前提 为名刊行,旨在挖掘所有成功故事背后的规律。全书聚焦于故事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结构,即故事的真实意图,告诉我们,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无论影视还是舞台作品,无论文学创作、商业广告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讲述,所有成功故事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基因:道德前提。道德前提让角色更丰满,让情节更可信,让故事激发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故事不仅可供娱乐消遣,而且会赋予角色和观众深层的意义:照亮人类的精神困境。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阐述道德前提在情节设置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则借用影片实例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本书将成为指引故事创作者一路披荆斩棘的明灯。身为观众,通过阅读本书,也能明白一个好故事是如何让你逐步深陷其中的。
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 表演金矿 。是否能成为演员,靠的是后天的开发。当你把条条框框都穿到身上,就会被限制住。因此,我们说,要释放天性,超越极限 身体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便是本书要谈的话题。 在这里,一个有态度、有创意的表演者冯远征,坦然分享其近四十载演艺生涯的切身体会,二十余载对表演教学的思索,以及在北电、上戏执教生涯中的收获。从跳伞运动员到专业演员,从 穿墙过去 到柏林求学,再到回归心怀眷恋的北京人艺,留下松二爷、魁格、顾贞观等一个个经典形象,书中娓娓道来的文字、生动鲜活的珍贵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冯远征舞台上、镜头前的戏影人生。
这是一本狡猾而诚实的剧本写作攻略和行业指南,作者用诙谐睿智的笔调展示了编剧在各写作环节中所需的策略。分享了从如何在动笔前给制片公司写征询信,到怎样选择合适的经纪人、卖出自己的作品并*终拍成电影等各阶段经验,犀利准确地解决了編剧们在工作中遇见的种种实际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策划和创作剧本的经验,指导读者按照业内要求安排剧本的片名、情节、对话节奏和人物关系,同时还开辟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保护自己的剧本,以及怎样组织写作小组互相支持与鼓励。本书涵盖各路编剧所的写作与沟通技巧,以帮助新手快速成长,给行家里手答疑解惑。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电影文集。作者从多年来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经验出发,精选了一批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治史的视野与方法梳理这些影片的美学坐标与文化脉络。同时,讲述展映前后的各种故事,既涉及珍稀拷贝的辗转发现、独具特色的映前导览、重要影人参与活动的幕后趣闻,还回顾了放映结束所留下的社会反响和经验总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电影资料馆的功能定位和策展思路、中国电影史上杰出影片及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电影的档案保存难题、艺术影院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辅以百余幅珍藏图片,与影迷们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对生活轻吟以待》是一部随笔集,源于央视知名导演、作者孙滨的工作与日常生活感想。在作者的视野下,如果假设人的理想寿命是100岁,那么50岁起,就意味着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而精彩也大都埋伏在玄机重重的下半场。作品是年过五十的作者对人生上半场的回顾,以及对即将到来的下半场的思索,内容分为 人生智慧感悟 名人幕后故事 生活逸闻趣事 家庭温情记录 四个单元。 作者虽已站在人生半途,但仍以一颗少年之心对待生活,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同时又带有一分看淡世事的凌厉。作品中,他通过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富有智慧和启迪性。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会有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引作用。
本书主要以《人·鬼·情》《霸王别姬》《梅兰芳》《胭脂扣》等诸多电影为例,论及戏曲内容在电影中的植入与嫁接、戏曲角色的影像化再造、戏曲音乐与电影声音艺术、戏曲审美与电影审美,以及戏曲与电影的互动与相互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整体社会文化氛围日趋紧张,喜剧电影以“冒犯”为己任,被容许的边界却不断缩小,于是相应呈现出新的类型格局和创作取向。本书围绕当下占据北美市场主流的四种亚类型展开研究,即动作犯罪喜剧、动作冒险喜剧、浪漫喜剧、公路喜剧,以票房、口碑为依据,筛选代表性影片进行文本细读,探讨其类型形态、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喜剧机制,尝试构建类型理论体系。对于当下本土创作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紧密围绕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清晰梳理并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业(制片、发行与放映)的改革历程及动因,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电影政策、电影市场与电影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了创作主体在体制期待、电影表达与观众诉求之间的博弈过程,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完整勾勒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低迷创作繁荣”的独特景观。可以说,本书对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再考察,不仅丰富了“重写电影史”思潮中的“转型期”研究,也为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改革提供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
安德鲁·A.艾瑞什深入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塞利格资料库,通过挖掘种种未被探究的丰富资料,在《好莱坞之父:威廉·塞利格》一书中讲述了一位被遗忘的电影先驱的精彩故事。他追溯了塞利格早年在中西部作为流浪魔术师的经历,以及他1909年在洛杉矶建立个影棚,当然还有他那一系列划时代的创新,这些壮举仍然影响着电影工业。除了个发现南加州是电影摄制地的优越之选以外,塞利格还有不胜枚举的众多成就,艾瑞什将其一一道来。同时艾瑞什还辩驳了其他各式说辞,论述详实地证明了塞利格上校才是真正的好莱坞之父,实至名归。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日本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和误解,而本书却用理性和严肃的学术态度详细地对它进行了解析。全书以日本的发展史为主线,分八章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并重点分析了几位重量级大师如若松孝二、大岛渚、佐藤寿保、中野贵雄等的主要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次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从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层次剖析了这一类型的电影在日本兴盛的原因以及特性。是一部电影艺术以及日本后现代文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千年中国武术与百年西方电影在中国交汇,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武侠功夫电影,其核心部分“动作导演”则集中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智慧,是中国电影对世界影坛的贡献!武侠电影、功夫电影、动作电影的区别是什么?八十多年中国武侠电影史的技术发展脉络是什么?中国武侠功夫电影的核心秘密和创作原型是什么?电影武术指导、动作导演的创作依据和方法是什么?如何将剧本中的武功描写转化为银幕上的直观形象?如何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精彩绝伦的银幕动作结合?
本书近距离地系统记录和分析了中国电影近10年来在全球化、数字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转型。阅读此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和思考中国电影的发展规律和前景,更完整地理解中国电影转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更积极更有建设性地看待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如果你在电影剧本写作方面是新手,但是马上就要开始写第一个剧本;如果你已经写过几个剧本;如果你是本书第1版的拥趸;如果你从未听说过这本书;如果你打算重新选择一门职业,想要成为一名电影编剧,你会发现《剧本创作与营销策略(第2版)》是你弥足珍贵的指导老师。《剧本创作与营销策略(第2版)》不仅告诉你在撰写、修改、润色及完成你的电影剧本时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同时本书也像一门速成课,帮助你学会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避免当下电影编剧在好莱坞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让电影编剧们基本了解每个好莱坞职业编剧都需要知道的事儿——如何获得交易!《剧本创作与营销策略(第2版)》能让不同水平的编剧知道,要在现今的电影行业背景下把他们写的故事卖出去需要什么。《剧本创作与营销策略(第2版)》作者D.B.Gilles(D.B.吉勒斯)是你能想像得出的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新世纪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一些最基本的东两。其一是作为理想空间的全球性背景,其二是作为现实空间的时代政治经济力量,其三是作为真实空间的社会文化精神及其多元性的个性呈现。 假使说前者可以视作电影的全球化语境与视野,指的是电影的源始天性和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后二者则涉指电影运动与社会空间的内涵,包括电影在现实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潜力与趋向,随着时间和经验而逐渐形成。中国电影走过独特的、引人入胜的道路,在每一个阶段与成长的过程中,都出现这三重意义上的多维空间的循环作用与影响。中国电影视觉再现与存在的历史,也是全球性背景(理想空间)、时代政治经济力量(现实空间)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真实空间)消长变化及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