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1994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六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1世纪的3D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此次影印出版的第2版,扩充了对亚、非、拉等地区,特别是中国电影的研究篇幅,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新增了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保留了原著的版式和索引部分,可以程度地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和收藏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
本书以史、论为脉,旨在构建与阐释当代影视意象美学体系。全书基于世界影视文化发展史实,以中外典范影视作品为例证,论述影视意象及其美学观念的科学技术基础、哲学根基和文化属性,阐析影视意象美学与西方符号学及形象思维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诠释影视意象美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理论图谱,影视意象的结构、意义与价值,以及影视意象美学的审美理念、范畴、意境及其生成机制;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与结构人类学视角,阐明当代影视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将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整体综合美学风格走向。本书将创新性、学术性、知识性、应用性与可读性结合,既可作为高等学校影视教学的参考用书,又适于影视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阅读。
本书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时期(1897—1945年),延续时期(1945—1955年),黄金时期(1956—1966年),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年),繁荣时期(1979—1993年),风格化时期(1994—2006年)。每个时期的流变都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中加以描述,也特别看重论述香港和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互动关系,从而凸显了立论的主轴:香港电影是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嬉戏”中此消彼长地成长发展的,因此有着复合文化体的特质。其变化的总趋势是中原文化的强势地位由强而弱,文化特性由体现国家民族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的精英性逐渐转向根植于民间市井的世俗性和商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