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略知一二》是导演贾樟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 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 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理论与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
《我的城,我的镇——景漂的故事》以非虚构的书写方式,对20余位中外景漂典型人物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及生存方式做全方位的记录,群像式地展示景漂们异样风采及其构成的美丽风景,从而反映出景德镇在当下创造的一种涵盖人文理想、艺术精神等诸多独特性的区域性发展模式,以世人瞩目的青春景德镇彰显时代的脉动。
本书是关于媒介研究的理论文选,涵盖了从旧媒介到新媒介再到后媒介的广阔领域。第一部分聚焦于传统媒介,包括媒介本体论、空间性、直观和图形的实践与思考、视听媒介、公共媒介显示以及媒介域等议题。第二部分则转向新媒介的探讨,包括数字记忆、模拟与数字控制论、媒介特异性分析、软件与视觉知识、网络权力理论、社交媒体中的社交以及日常媒介生活实践等主题。第三部分则深入后媒介时代,涉及媒介理论、生物技术与后人类话语、昆虫媒介、邪恶媒介研究、基础设施主义以及数字被抛境况等前沿议题。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昆汀·塔伦蒂诺是当代最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拍电影是一回事,剪辑电影又是另一回事。本书正是想拍片子的你所需要的剪辑备忘录,涵盖了剪辑师用于创作出色电影的各类剪辑技巧。这是一本电影人、专业学生和影迷的指导读物,也适用于任何一位对电影剪辑感兴趣的人。毫无疑问,本书将为你的作品增色添彩。 《大师剪辑:如何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经典电影镜头剪辑技巧示例版)》(Film Editing: Great Cuts Every Filmmaker and Movie Lover Must Know)从流行的电影中挑洗出600张彩图,将“隐形艺术”可视化。节选的电影画面配以简明文字说明,有助于读者轻松抓住重点。本书出自剪辑师盖尔·钱德勒(Gael Chandler)之手,同时她也是《剪切之间:剪辑你的电影或视频》一书的作者。本书展示了拍摄素材是如何被剪切并组成精彩的经典影片,通过节奏、人物关系和故事深深吸引观众的。 书中的电影画面均成对或成组出现,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掀起拍摄青春电影浪潮,本书以20世纪中期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所拍摄的青春电影作为考察对象,挖掘这一时期邵氏青春电影建构过程中所关涉的制片策略、文化逻辑与文化实践活动,考察“民族/ 话语”“青春电影”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构邵氏电影与新时代我国电影产业之间跨时空的对话,探求邵氏青春电影对新时代我国电影制作的启示。本书是一部理论专著,研究对象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们如何理解电影史? 作为一部可读性强的入门教材,《世界电影史(第二版)》不仅论及多年来重要的影片、导演及电影机构,而且也考察了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技术和接受。 这部教材按历史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以技术的变化为时间轴: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无声片时代;第二部分从声音的出现开始,从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从1951年到1977年,探讨电视出现和发展后的电影;第四部分是从1978年至今,集中讨论家庭录像机的出现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方便教学的主要特征: 每部分都设有时间表,有助于学生把电影放在一个更宽广的历史语境中。 个案研究包括具体的电影历史的细密分析,并特别强调电影接受研究。 超过500幅的海量配图,并附图片说明。 栏外注释使背景知识更加清晰。 词汇表使读者对术语的理解更清晰。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的
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整体写作中,电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将电影作为一种移动媒介带入对艺术史的研究。他早期对于电影的兴趣主要源于其对蒙太奇方法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艺术史背景下对蒙太奇概念的理论重构,并从一开始就 了对静态图像的电影使用的艺术历史兴趣。自2008年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他关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论核心。从1995年他在关于乔治·巴塔耶的视觉文本的艺术史分析中 次引用了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到撰写“历史之眼”系列 一部的2016年,本文选一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总体上看,这些选文涵括了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四个主要面向:源于“图集”认识论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杀—影像的伦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从情感走向起义的行动—影像。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焦虑。人类劳动是否 会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技术革新的时代巨变,人类该何去何从?人类与技术之间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关联? 本书是一部GPT时代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梳理相关理论和运动影像史的基础上,以影片、银幕和观众三者的关系为框架,锁定观看行为这一方向,以《黑客帝国》等“元宇宙电影”为例,论述了电影技术、观看行为以及人类感官机制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为人们深入理解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打开一个新视角,启发人们对人类与技术之关系的思考。
王军、李燕蓉主编的《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经典案例指引(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姊妹篇)》作为《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的姊妹篇,本书旨在通过介绍、分析选取的典型司法案例,对影视行业中会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为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法律帮助,阅读对象可以是影视行业企业管理者、法务人员、主创人员、行业律师、产业研究人员等相关人员。
《电影研究导论》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本书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将基于北京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根本需求,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互联网时代紧密结合,着力实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与市场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书具体分为当代视听媒介符号与语言现象、技术经济范式下的视听媒介产业等内容,对新媒体专业学生学习和应用新媒体语言具有指导意义。
经过近二十年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影目前稳居世界电影银幕数量首位,坐拥 第二大电影市场。在中国电影步入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工业化”成为中国电影寻求 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电影工业化是一个“大”选题,而本书则以目前中国投资体量 的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为“小”切口,在详实梳理《封神三部曲》创制全过程的基础上,辨析其在电影工业化生产实践中的得与失,探讨其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积累了哪些“新经验”,树立了哪些“新标杆”。
本书的理论基础是皮尔士的符号学及其实用主义理论,Ehrat 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探讨在三个主要领域中的电影意义:叙述表达,电影世界的侵占,以及电影的视角。本书作者力争采用一种综合全面的理论,与众多片面的“持中性”立场的观点不同,后者只是在某些不加批判地从心理学借用过来的“常识性”分析中派上用场。Ehrat还进一步说明如何用符号学,从认知的角度而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时间的本质,并对具体的电影符号过程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解,这种符号过程关系到客体的存在或非存在性。Johannes Ehrat在这部书中首次富有成果性地运用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来探讨电影意义。
本书选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戈达尔《电影史》的评论文章15篇,除了追溯《电影史》完成前的戈氏电影思想与《电影史》的创作方法、过程外,更多的是有关《电影史》在历史、美学、哲学、档案乃至跨界等多领域的剖析,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来自未来的诉求,向外钩沉被电影学所忽视的来自哲学、史学、社会学、艺术史、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思想资源,向内在电影史的深处开掘新的边缘文献。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本书是研究溥儒妖怪画的著作,介绍了溥儒的生平及艺术成就。溥儒(1896—1963),姓爱新觉罗,字心畬,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清代恭亲王之孙,末代皇帝的堂兄。清亡之后,终以画家而名世。本书收入图像近二百种,并以王孙贵胄、志怪情结、山海精灵,神魔小说、鬼域世界、游戏笔墨六章进行研究。虽以妖鬼作为绘画题材,但画笔诙谐古拙,别开生面。溥儒画作题材甚广,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无一不精,晚年喜作妖怪画,取材于《山海经》《搜神记》《酉阳杂俎》《太平广记》《西游记》《聊斋志异》《子不语》等经典。溥儒兼及考证之功,所作魑魅魍魉,诡异狞厉又不失含蓄隽永,形成古艳奇逸的风格,并从中寄托怀抱,为近世妖怪画的高峰,也是古典妖怪画的终结。
《布莱希特表演工具箱》是为演员、导演、教师和学生准备的实用指南,介绍贝尔托·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实践,还有全套练习,帮助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本书逐一探究了布莱希特的众多戏剧理论,以及他如何将它们付诸实践。书中解释了所有 的关键术语,如间离效果、史诗剧和社会性姿态,以及其他许多我们所谓“布莱希特戏剧”的相关理论。本书还探索了这些理论在表演、语言、音乐、设计和导演中的实际应用。此外,还有由朱利安·琼斯提供的五十项练习,帮助表演系学生亲自探究布莱希特的理念,熟练运用布莱希特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
本书希望为电影史学提供一种研究方向,试图建构起日常生活史与明星生活史的内在理论联系,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研究到聚焦早期电影明星的“衣食住行”,早期电影明星的“衣食住行”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能够体现出上海都市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表现出资本与明星的互动背后所涉及的社会各方各面。通过明星这个特定的角度来举证,认为他们不仅是在塑造日常生活,而且是在塑造一种人格,潜移默化地为新型的现代社会创造了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
《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基于作者王军、司若在影视娱乐产业的法律实务、教学研究、案例实操方面的丰富经验与专业技能,深入阐述中国影视项目运营中的法律与商务实务,系统介绍影视公司设立、运营、投融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影视项目策划、节目模式研发、版权购买、剧本创作、联合摄制、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传发行、衍生开发等各个环节的风险防控实务。是我国此类法律法规的实务阐述。
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这部《中国电影发展史》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这部《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